「泰滋儿」的第32篇推文 写在前面 是的,我们没有弃号,因为一些原因,前段时间一直没有更新,现在我们又回来啦! 感谢不离不弃的粉丝们~泰小滋在这里给大家鞠躬了 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比心 世界上各大名城的兴起 各有各的历史原因 而泰安古城的初现 则是源于汉武帝向泰山奉献的一个“祭品” 要讲清楚泰安的历史 让我们把时间先倒回西汉时期…… 北魏到西汉:因山而置 01 公元前110年4月,发生了一件大事 汉武帝封禅泰山,顺便大手一挥 在泰山脚下划出一个新县:奉高县 所谓“奉高”,意思是“供奉泰山” 这个县可非同一般 它是武帝专门为祭祀泰山所设 并将此县的赋税 全部作为崇祀泰山的“专项经费” 奉高古城在今何处? 据考察 就在距离泰山主峰以东50里的岱岳区范镇故县村 后来,汉武帝又下令设置泰山郡 下辖二十四县 郡的首府就设在奉高县城 又在奉高城里建立了行宫与明堂 使这座县城一跃成为大汉王朝的东方名城 不过,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了 奉高县距离今天我们泰安的主城区 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汉武帝为什么不把这座城市建在泰山脚下 而建在了主峰以东50里远的地方呢? 这里就需要说一下泰山的登山线路问题了 从古至今,登泰山总共有三条路线: 秦汉时期,人们是从东谷登山的 也就是经由范镇-山口-省庄, 进入山内,沿着柴草河河谷攀登; 隋唐以后才开始沿着中谷登山, 即现在的岱宗坊-红门-中天门的路线; 宋代之后,才开辟了西谷登山路线, 即现在的黑龙潭-竹林寺-中天门一线。 古奉高县,正是处于汉代登山的要道 所以县城也便奠址于此了 几度迁址:因山而址 02 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从中谷登山 远比东谷便捷,景色也更加秀丽 于是,泰山中谷渐渐取代东谷 成为了登山的主线 随着登山线路的转移 城市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泰山南坡的日渐兴盛 带来了城市中心的南移 唐代,泰山南麓的乾封县逐渐取代奉高 成为泰山地区新的都会 古乾封县城,就在今泰安以南30里的旧县村 从50远里的奉高到30远里的乾封 我们的都城终于离泰山主峰越来越近了 可是古代又没有公交车 30里路也够走半天的 为啥不把都城直接建到泰山脚下呢?
唐朝的人也是这样想的 何必舍近求远呢 城市不方便,咱们就搬! 也是借着东岳庙会的兴盛 以今岱庙为中心的地段迅速繁荣起来 到五代时期 岱庙周围便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区:岱岳镇 就是今天泰安市区的雏形 宋代建立后 这个岱岳镇取代了之前的乾封县 我们现在的泰安市区 终于成为了泰山地区的行政中心 大泰安的兴起:因山而兴 03 从奉高县到乾封县,再到岱岳镇 我们的城市终于在如今的山脚下奠基 而“泰安”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泰安被命名为泰安,始于金代 刘豫设立泰安军(军是地方行政划之名) “泰安”的名字从此便延续了下来 泰安,寓意着“泰山天下安” 源于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一段名言: 历史上有众多帝王频繁巡幸泰山 民间的泰山进香活动也非常兴盛 可以说,泰安城就是因为泰山而繁荣起来的 到了清代,泰城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 不过原来的泰安城比现在要小得多 以岱庙为中心,全长七里,设有四门 通天坊那里就是南门 现在还有明代泰安古城的南城门遗址 南门是驿道所经 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火车站枢纽吧 虎山路和青年路的位置分别是东西城墙 西门外是商业区 商铺林立,还有很多住宿的旅店 北门在岱庙北门附近 是登山的必经之路,旅游服务业很发达 从通天街到岱庙就是当时泰安城的中轴线 岱庙门前的双龙池是中心点 三里社区、十里河都是以到这个点的距离命名的 “古东方有两座以平安之意命名的名城, 一座是中东的耶路撒冷, 另一座便是泰安。” 你还知道哪些与泰安建城有关的故事呢? 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分享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