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系列--2012.1.19 一、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的地方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城区东北部,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主要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金、元、明、清时曾有多次大的维修,现基本保持了宋代时的规模。它东至仰圣街,西至二衙街,南至东岳大街,北至岱庙北路。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占地面积96222平方米,是泰山上下最大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庙在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众多的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 从岱庙南门外的门户建筑遥参亭起,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由南向北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在轴线两侧,东线有汉柏院、东御座、鼓楼、东寝宫、东花园;西线有唐槐院、雨花道院、钟楼、西寝宫、西花园,两侧呈对称分布,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建于庙正中偏后的高大台基之上,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 岱庙建筑按照帝王宫城形制营造,城堞高筑,殿宇巍峨。周辟八门,四角有楼,前殿后寝,廊庑环绕。 岱庙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的重建和增建物,保持了宋代以来的建筑风格,整座建筑群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三、明嘉靖《泰山志校证》摘录 3.1、《泰山志》 明嘉靖年间汪子卿所编《泰山志》,为泰山现存第一部志书。其书卷二《灵宇》,详细记述了岱庙历史沿革,是十分重要的名胜资料。今以其汪志内容为主线,发掘中外典籍中有关岱庙之记载,加以补证。 3.2、汪志原文云: 1.东岳庙:在州城西北隅 金大定间庙遭火灾,旋加修复(见本志所录金《重修东岳庙记》)。金贞佑四年(1216)毁于兵燹。元至元三年(1266)泰山道士张志纯奉委重修,“创构仁安殿,以妥岳灵”(见本志所录《延禧殿堂庑记略》)。其他则未复旧观。元末方修复延禧殿及诚明堂。不久复毁于易代之兵。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诏修东岳庙(《明太宗实录》卷二六)。弘治《泰安州志》卷一《祠庙》记明前期庙制云:“东岳庙一在州城西北隅,宋大中祥符间创建。金大定间鼎砌砖城,周围二里,高二丈。建四门,各有楼。南曰岱岳,北曰鲁瞻,东曰青阳,西曰素景。四角亦建楼,西北曰乾楼,东北曰艮楼,东南曰巽楼,西南曰坤楼,中为正殿曰仁安,后则广福、威明、东寝、西寝、东阁、西阁、注禄、注福及诸神殿,暨钟楼、鼓楼、斋心、洗心堂、井亭、神库具备。元季毁于兵燹。国朝永乐初重为修理,宣德中复火之。正统间奉敕重建,天顺间知府陈铨改创今殿。”此后朱明屡次兴替,本志已详叙始末,故不复述。关于岱庙今貌,可参看今人李继生《岱庙:东岳神府》、米运昌《岱庙》及刘慧《泰山岱庙考》等。 4.由岱岳而上,重门为配天,次为仁安 今岱庙大殿东西北殿壁,绘有古代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关于壁画之时代,或以为唐,民国胡君复《泰山指南》云:“岱庙壁画,闻作于唐。”又汪孟舒《泰山诗画游记册·泰山游记》云:“岱庙壁画,云唐人作。”或以为宋,赵新儒《新刻泰山小史》云:“《启跸回銮图》传为宋画。”黄炎培等《泰山》云:“殿东西壁画,……道人谓出宋元人手笔。”或以为明,民国耿静吾《说岱》云:“壁画……奕奕如生,谓为明工人手笔。”近人梁启超、王连儒、俞剑华、陈从周、潘絜兹诸家于此皆有考论,辩说不一。窃以为岱庙壁画源起,应始自唐宋,唐韩愈《谒衡岳庙》诗有“鬼物图画填青红”之句,韦庄《秦妇吟》述华岳庙有“壁上阴兵驱不得”之咏,及清方浚师《蕉轩随录》卷八记北岳庙有唐吴道子、刘伯荣之画壁,是唐代五岳诸庙均绘壁画,岱庙自不应例外。而泰山宋金之有壁画,已确见诸载籍,宋苏辙《游泰山四首·岳下》云:“登封尚坛壝,古观写旗队。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又洪迈《夷坚支甲》卷一《淑明殿马》篇云:“殿西廊素壁间旧绘马四匹。”苏诗记画戈矛之仪,洪志记绘四马之图,是宋金画壁内容尚约略可知。至今传壁画《启跸回銮图》,则绘于清初,据岱庙清康熙张所存《岱庙履历纪事》碑云:“大殿内墙、两廊内墙俱□画工画像。”又泰安颜谢村《刘氏族谱》云:“刘志学,善丹青,泰邑峻极殿壁画,即其所绘。”因知壁画绘于康熙十七年(1687)岱庙重修之役,出于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之手。此后清人诗文,略有述及,如康熙朝唐孙华《东江诗钞》卷二《东岳庙》诗云:“回眸看四壁,画手亦擅场。虽非吴道子,麾幢自飞扬。”乾隆朝张体乾《东游纪略》云:“谒岳庙,……四壁图画皆精妙,非俗笔。”又钱泳《履园丛话》之十八云:“殿壁皆画东岳帝君出巡回驾仪仗,奕奕有神。”又嘉庆朝张鉴《冬青馆集》乙集卷二《谒岱庙》诗云:“画壁群神奉敦盘。”又清高宗《谒岱庙六韵》有“丹青尚著新”之语,似亦属题咏壁画。是岱庙壁画已渐闻于士林。而民国前历代泰山著述记岱庙景物,绝无一字述及此图,足见著者于民间绘画之轻视,此一偏见,实肇始于汪志,故附笺以予匡正。 在配天门东,祀三灵侯。按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陵墓》记有三灵侯墓云:“在(高苑)县东,三侯,周厉王时谏官唐宸、葛雍、周武,死于谏。”又同志卷十《祀典》引高苑县威佑庙碑云:“威佑三将军者,实西周厉王时人。同为谏官,王失政,累谏弗从,弃官游于吴。及厉王崩,宣王立,复归于周。无何,王以三官辅导太子有功,迁秩东兖,而国大治。逮三官没,王始以孚灵、感灵、浃灵侯爵等号封之。至宋真宗祥符元年(1008),会帝东封泰山,至天门,忽见三神人。于是又加封号焉。徽宗宣和五年(1123)敕赐威佑三将军庙额。”又山西稷山县有元至正十四年(1354)《三灵侯历代封号赞》,云:“唐文明封孚灵侯,葛文鼎封感灵侯,周文叔封浃灵侯。”“(周)宣王赠唐、葛、周东岳赴任。宋真宗祥符元年驾幸泰山天门,见三人道服仙装,问曰:‘何臣?’属王臣。真宗封三灵侯为真君。”(《山右石刻丛编》卷三九)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十九云:“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云:‘张尚书安道言:尝收得旧本道家奏章图,其天门有三人守卫之,皆金甲。葛将军掌旌,周将军掌书,其一忘记。嘉佑初,仁宗梦至大野中,左右侍卫,皆不复见,遥望天际,有旛幢车骑,乘云而至,辍乘以奉帝。帝问何人,答曰:葛将军也。送帝至宫阙,乃寤。诏令宫观,设象供事之。’按世俗相传,天门有四元帅,不知有此三将军。”此则三灵候事故之又一说。按三灵侯封真人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嘉佑八年(1063)二月丁巳诏。又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所藏明清版画《中国民间诸神谱》中列有“南天门三灵侯”一幅(参田涛主编《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汉籍善本书目提要》)。 在配天门西。《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云:“管火池铁面太尉,月月通灵。”可知岳庙宋元时已设太尉祠。祠祀唐豳公杜琮。《泰山述记》卷四《岱庙》云:“配天门西为太尉殿,朱佐《前定录补》谓为豳公杜琮也。”或谓岳庙所祀太尉为张元帅。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十一《祠》“东岳张太尉祠”云:“相传神姓张氏,淮阴人,死为神,隶东岳。主幽冥之事,京东州郡往往有祠,所谓张舍人者是也。皆称之曰太尉。”宋元丰中诏封嘉应侯。元杂剧《朱砂担》中即出东岳张太尉之形象。三灵、太尉两殿1968年拆除,改建为平顶展馆,1998年依原貌复建。 故址在今岱庙汉柏院北。祀泰山神之子泰山三郎。按:泰山神有子之说,始见于南北朝时(《魏书》卷五二《段承根传》);而炳灵公(时称泰山三郎)之祀,始于唐五代,《太平广记》卷三一三《葛氏妇》条引五代人《玉堂闲话》云:“兖之东钞里泗水有有亭,亭下有天齐王祠,中有三郎君祠神者。巫云:天齐王之爱子,其神甚灵异。”泰山下有三郎庙,清《泰山志》卷十六著录有五代无年号之《三郎庙残石》可证。后唐时进封威雄大将军。《五代会要》卷十一《封岳渎》条云:“(后唐长兴)四年(933)七月,封泰山三郎为威雄大将军。时上不豫,刘遂清引泰山僧进风药,用之小康,其僧请封泰山三郎,遂从之。”又《旧五代史》卷四四《唐书·明宗纪》云:“初,帝不豫,前淄州刺史刘遂清荐泰山僧一人,云善医。及召见,乃庸僧耳。问方药,僧曰:‘不工医,尝于泰山中亲睹岳神,谓僧曰:吾第三子威灵可爱,而未有爵秩,师为之请之。’宫中神其事,故有是命。”及至赵宋,复晋爵为公。《东都事略》卷三十二《王钦若传》云:“钦若又言至岳下,两梦神人,愿赠庙建亭。真宗从之。”又《续资冶通鉴长编》卷七〇云:大中祥符元年(1008)八月“庚戌,王钦若言:‘臣自至岳下,尝梦神人以增筑庙亭为请,再梦如初,仍指其方位以识之。近因督役至威雄将军祠,瞻其神像,悉与庙合,今请以羡财于庙筑亭。’从之。”因辟地建亭,真宗封禅告成,加封为炳灵公。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七《灵宇庙貌部》“炳灵公”条云:“大中祥符七年(应为元年)十月十五日,诏封威雄将军为炳灵公。”祠因名为“炳灵公庙”(《宋朝事实》卷十一《仪注》)。此为岱庙炳灵殿之始。宋张师正《括异志》卷十《李敏》云:“李敏尝为奉符县主簿,会岳庙炳灵公殿岁久,再加营葺,命敏督其役。……炳灵公自后唐明宗听医僧之语,遂赠官立祠。”殿宋代又名“储佑”(曾肇《东岳庙碑》),金代名“威明”(见《大金集礼》卷三四《岳镇海渎·杂录》),明初犹仍此名(见弘治《泰安州志》卷一),明中叶后及清皆称“炳灵殿”。《泰山图志》卷四上《祠宇一》云:“东为炳灵殿,殿后有灵感亭。”《清稗类钞》第十二册《植物类》“岱庙之汉柏唐槐”条云:“岱庙在泰安城西北,祀东岳泰山之神,秦汉以来已有之,地方十亩,门閤五六重。大山门之东角为炳灵殿,相传泰山有五子,至圣炳灵为其第三子也。”殿毁于民国时。1959年于故址建汉柏亭。 《大明一统志》卷二二《山东济南府·祠庙》云:“东岳庙:在泰安州治西。……其中三殿,正曰仁安,东南曰诚享,西南曰延禧。”弘治《泰安州志》卷一《祠庙》云:“延禧殿、诚明堂在(东岳)庙城西南隅。”《岱览》卷六《岱庙》上云:“延禧殿在太尉殿西,祀延禧真人。《文献通考》:‘开元时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言:今五岳神祠是山林之神也,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服章、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上奇其说,因敕五岳各立真君祠一所。’”按:此谓延禧殿即唐所建真君祠,不确。唐真君祠建于岱麓,而非构于岳庙。岳庙中之有真君殿,最早见于金代(宋人曾肇《东岳庙碑》中尚未列出此殿名目,可知其创建当在宋后)。据《大金集礼》卷三四《岳镇海渎·杂录》云:“闰三月一日,奏定正殿曰仁安,……真君殿曰广福。”元代则称为延禧殿。据本志卷二所录元杜翱《延禧殿堂庑记》云:“其内城西南隅,有殿曰延禧,有堂曰诚明。缭以回廊,别以庖湢,以待天子行人衔王命以代祀者。至则奠香币于殿,退斋于堂。”延禧真人不详其名号所起,世传为泰山神之辅相,或以为即唐司马承祯所谓东岳真君。清人所绘岱庙大殿壁画有此神之形象。民国时殿废。故址在今岱庙唐槐院北部。 四、地图 景点图岱庙所在位置路线: 五、门票 根据泰价费发[2007]51号文件,自2007年9月29日起执行。
3月1日至4月30日:开馆时间8:00—18:00 5月1日至8月30日:开馆时间7:50—18:40 9月1日至10月31日:开馆时间8:00—18:00 11月1日至2月28日:开馆时间8:00—17:10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正阳门始建于宋,毁于二十世纪中叶,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进入正阳门,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正阳门两旁置有东、西掖门。 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 7.1、配天门大殿 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门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毁,今为大汶口文化展室。 7.2、东配殿---三灵候殿 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 7.3、西配殿---太尉殿 西为“太尉殿”是祀唐朝“虽出入将相,而奉自愿厚养”的分国公杜宗的。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两配殿神像毁于1928年。
配天门前左右分列铁狮
八、仁安门 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 “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创建。 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神门。 8.2、西神门
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跌螭,气势非凡,为岱庙现存两大碑碣。 九、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 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为东岳大帝的神宫。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2米,面积近970平方米。为重檐庑殿式,上覆黄琉璃瓦。重檐之间有竖匾,上书“宋天贶殿”。 天贶殿建于庙正中偏后的高大台基之上,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 岱庙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规格营造,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 9.1、历史 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殿内祀泰山神,1928年像毁,1944年重塑;1966年毁,1984年再塑。像高4.4米,头顶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像前陈列明、清铜五供各一套及铜鼎、铜釜、卤簿等。 9.2、建筑特色 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 天贶殿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重檐歇山,彩绘斗拱,画瓦盖顶,檐下8根大红明柱,规模宏大,辉煌壮丽,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合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 9.3、大殿内部--“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 殿内祀泰山神,面容肃穆,气氛庄严。像高4.4米,头顶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像前陈列明、清铜五供各一套及铜鼎、铜釜、卤簿等。 走进殿堂,正面高大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端庄,造形生动,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从此,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岳神府”的盛名了。 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封神演义》中,姜子 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塑像两边的楹联为清人吴云所书,“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横额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时所题“配天作镇”巨匾。 殿堂内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 9.4、明代铜铸“照妖镜”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照妖镜高1.45米,宽1.50米,镜面为直径1.31米的圆形,镜子上面有一对浮雕云纹,各铸十四颗星,合计二十八颗,暗合二十八星宿,镜子上端铸立体执圭女神像,原来这只照妖镜是遥参亭碧霞元君的背光镜,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能照见人影了,但是依然平滑整洁。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拿出一枚硬币,扣在镜面上。据说如果能让硬币扣在上面不掉下来,就会带来福气。 9.5、两侧有东西御碑亭 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 9.5.1、西御碑亭 9.5.2、东御碑亭 9.6、上下两层大露台 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9.7、大香炉 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 9.8、东西配门 大殿两侧院墙各设东西配门,通往后寝三宫。
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启”是出发,“跸”是清道静街,亦作停留意,“回銮”是返回之意。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天贶殿内绘有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我国现存道教壁画的上乘之作。 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原画为中国宋代的巨幅壁画,藏于中国三大皇宫宫殿之一的泰山岱庙天贶殿内,全图长62米,高3.30米,生动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壮观场面。该题材的绘画全国仅此一幅。 10.1、《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东西两部分组成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以大殿分门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启跸”,西半部为“回銮”。整个画面共计666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在画法上,既继承了宋代传统笔法,又加以清初传入的西画技法,从而使壁画显现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10.1.1、东半部《启跸图》 “启”是出发,“跸”是清道静街,亦作停留意,《启跸图》中泰山神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旒冕龙袍,端庄威严。前有泰山三郎与延禧真人,各乘轿侍行。大辇四周文武百官,前簇后拥。 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金銮殿前有殿中侍、墀下卫士、大学士等端立恭送,他们面部表情生动,神态栩栩如生,目光都仰视正前方的东岳大帝泰山神。只见泰山神身着青边黄袍,双手举圭于胸前,端坐在六马所驾的玉辂(车辇)之中,端庄威严;前有两乘亮轿陪行,穿红袍的是泰山神的三子“炳灵王”,留髯者为道教神仙“延禧真人”;车辇四周有护随文武百官,前簇后拥;再向前是祥兽奔腾、鸾旌飞卷,接着是武骑士、仪仗、宫廷乐队;最后是夜叉鸣锣、麒麟开道和十八城隍接驾。 启跸前导中有狮子,头为卷毛,鼻下两条白色长须向前飘动,身体为青蓝色,尾作火焰状,背驮宝瓶,插有红色珊瑚,旁有火光围绕。御者浓眉大眼,手牵红色缰绳,昂首阔步,向前迈进。一人一狮,虎虎有生气。其后有十八学士,聚于九柱石桥上,柱顶各有一石狮,形态各异。学士皆穿官服戴纱帽,手捧朝笏,面带笑容,似在欢送大帝出巡。他们面部表情生动,神态栩栩如生,目光都仰视正前方的东岳大帝泰山神。只见泰山神双手举圭于胸前,端坐在玉辂(路)、也就是车辇之中,他身着青边黄袍,端庄威严。 东部启跸图,自神龛之东向东展延,转南山墙,所画次序如下:殿中侍者8人,墀下卫士上下16人(已模糊),树石童子2人,桥上送行学士18人,侍者2人,东岳大帝1人,坐四轮6马大辇,执辕马者2人,辇后护卫文武人员109人,文官执笏,1有髯人坐8人亮轿,1红袍青年坐8人亮轿,左右并进,各有执伞者8人,狮子2头,背驮宝瓶,索狮者各1人,白象1匹,1人骑捧宝瓶,瓶口有五彩光气上升,牵象者1人,左右卫士4人,骆驼2匹,牵者2人,麒麟2匹,骑者2人,仪仗队步行两行32人,树前骑士10人(北壁至此止)骑士4人,仪仗队步行32人。上行中2人,毁于炮火,损上身。骑士4人,大树1株。树前骑马军乐队24人。麒麟2匹,骑者之人,供桌1张,上设金如意,左右侍者8人。夜叉2人,迎驾之官22人,夜叉伏虎2人,1红面官,夜叉侍者1人(东墙至此,自大树至此约四丈,多损毁剥蚀),全图共299人。 10.1.2、西半部《回銮图》 “回銮”是返回之意。 《回銮图》所绘场景与“启跸”相同,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 回銮图与出巡图基本相同,仅增加了两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满载而归。 《回銮图》中,东岳大帝头戴冕旒,身穿黄袍,双手捧玉圭,端坐于四轮六马的辇中,神态安祥。辇上有华盖,顶为宝珠状,四角垂缨络,三面有帷幕,显出銮驾的华贵。周围近辇处为文臣及近侍,外围为武将,共118人,都骑马护卫。文臣执笏,近侍、武将执剑、枪、旗、长柄团扇等仪仗,四周以山石树木衬托,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气势。整幅图人物众多,器械繁杂,然布局有层次,疏密有间,故能繁而不乱,主题突出,很好地表现出泰山神威灵显赫,巡游天下的场面,使人一见而生崇敬之心。既是神仙信仰的形象宣传,又是道教艺术中杰出的作品。 西部回銮图,自西山墙南端向北转至北墙神龛旁。计画送驾文武官 22人,侍者2人,长髯2人,夜叉侍者2人,文武护卫6人,夜叉2人,抬虎夜叉2人,夜叉侍者2人,远景廊下5人,密集骑士不易数清,约100人,东岳大帝坐辇执圭,御者4人,骑士4人,执伞1人,坐8人轿者2人,狮子2匹,侍者2人,骑士4人,武骑士4人,白象1匹,执宝瓶骑者1人,牵者1人(西壁至此止下部约三尺处多磨损,南部中心为搭舞台时穿一洞,失1人上身),大树1株,骆驼2匹,各负画轴,牵者2人,麒麟2匹,骑者2人,桥上仪仗队28人,马2匹,牵者2人,武士骑兵20人,执大旗者2人,军乐队8人,旗队5人,麒麟2匹,骑者2人,扛旗夜叉2人,迎驾文官8人,侍者2人,乐队16人,仪仗队16人,宫中如宦者12人,北墙至此止,下部稍有剥蚀)回銮图共331人。 两图共630人,其他马匹、骆驼、狮子、麒麟、白象各若干,并补以山石树木、桥梁、宫殿及一般建筑物。如此巨大壁画毫无隙地,而布置井然,疏密相间,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在构图上说,也不失为伟大精密的作品,现代画家已绝无此魄力。 壁画共计675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虽是毫无隙地,但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构图中的伟大精密之作,为古代艺术的瑰宝。 10.2、《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画法特点--“夹生改” 该作品的的原稿是宋朝时宋真宗根据当时自己泰山封禅的景象,招募天下名家绘于岱庙的壁上。据记载,天贶殿在金至明代期间曾三次失火,清代又遇地震,原画似早已毁坏不存,但屡毁屡绘。一般认为,今天的画是出自清初刘志学的手笔。画的下半部基本忠于原作,保存了宋代画法,人物多用正面画法。画的上半部,亭台楼阁和树木带有明显的透视关系,为西洋画法。这也是中国道家文化遗留下来不多的作品中的一幅。 至于画法特点,上下两部分显然不同。上部多为建筑物,样式颇似苏州一带的弄堂房子,绝非北方所有,画法均用西洋画的透视画法,但不一定合理,每幢房子有焦点,近大远小,倾斜度数颇大,格式极似市上流行的“洋片”,显然是清初西画输入以后的作品。但在下部人物主题方面则纯为传统旧法,宫殿桥梁全用中国传统的均角透视,人物前后远近亦无大小之分。人物面部除一小部分侧面外,多用正面七分面,面部尚有变化,大部分有表情,衣纹铁线描,色彩平涂无润染,用笔谨严,但不够挺拔。至于山石树木,则用笔草率与顶上建筑物作风不一致。为什么一幅画上有两种不同的作风呢?我想主题人物方面是原来的稿本,重绘时照描,无大变化,其他山石树木则重绘时由画家随意挥洒,而其时正是西画输入之时,画家视西画为新奇,遂在顶部与主题无关处加以模仿,因之形成不相协调的局面。这种“夹生改”的办法,在解放初期的国画创作上是常见的,所不同者,人物是新的,补景是旧的而已。 10.3、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并非原物 这两幅画有没有价值呢?我想毫无问题,它是具有的,理由如下: 一、虽非原物,但至少还保存了宋代壁画的原样,我们可以借此追想宋代壁画的面貌。现宋代壁画保存极少,敦煌虽有宋窟一百窟以上,但内容公式化,殊少精品;山西虽多壁画,然仅系元明时代遗物,并无原画。 二、现存壁画,最多者为甘肃的敦煌、榆林、炳灵寺、麦积山,次之为山西的永济、稷山、赵城、大同、浑原,北京的法海寺,而山东仅剩岱庙一处,真所谓“鲁灵光殿巍然独存”,我们山东人应当以拥有这样的大壁画而自豪。 三、现存壁画除山西永济、赵城为道教题材,其余均系佛教题材,而岱庙壁画属道教题材,尤为稀有可贵。 四、壁画上部虽有清初的画,然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可作为中国人物初期学习西画的历史看,亦有参考价值。 五、在美术史、绘画史、壁画史上均有它的地位。 六、象这样伟大精密丰富的壁画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措手,象这样的构图也绝非现代画家所能想象。 七、这是山东民间艺人硕果仅存的伟大杰作,我们可以在其中学到不少东西。 10.4、《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的历史价值 泰山学院副教授、泰山文化研究学者周郢认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的文化历史价值无可估量,堪称是泰山文化的瑰宝。以《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为题材开发泰山文化旅游产品,是对泰山旅游纪念品的一个开拓与深化,因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泰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以此为切入点,打响泰山岱庙壁画这个品牌,对于泰安、泰山的旅游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将是不言而喻的。 岱庙壁画的艺术成就,很早便引起世人的惊叹。乾隆帝与嘉庆朝诗人张鉴题咏壁画,亦各有“松柏那论旧,丹青尚著新”、“石坛古柏来风雨,画壁群神奉敦盘”之句。近代随着社会对民间美术的重视,岱庙壁画日益受到各界关注,现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剑华先生更给壁画以高度的评价:“像这样伟大精密丰富的壁画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措手,这样的构图也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想象”,“在美术史、绘画史、壁画史上均有它的地位”。 10.5、《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的临摹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再现古代艺术风采,十余位学者专家,历经数载,对泰山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进行悉心摹绘,精工复原。在采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又遵循宋代绘画、壁画等艺术手法,对原图补其残缺,清其漫漶,既保留壁画原貌,又加以细画、提升,力求青出于蓝,使画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10.6、岱庙壁画史 岱庙壁画的创作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唐代壁画渐盛,五岳各庙多有大型壁画出现;及至宋代,各地寺庙竞绘壁画,蔚成风气。据《宋朝名画评》载:时中岳天封观东西壁有《圣帝出队入队图》,分别出自著名画师武宗元、王兼济的手笔。与之题材相同的岱庙《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其创构时代亦应上溯到此时。宋代诗人苏辙《岳下》诗有“登封尚坛壝,古观写旗队;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之句,这是今天所见关于泰山壁画的最早记录。 岱庙壁画出现后,千余年中曾随庙宇历尽劫波:金大定之火,贞祐之兵,元至元之乱,明宣德、嘉靖之灾,清康熙之震,庙殿屡建屡毁。故唐宋原图业已湮灭无存,今传之图,则为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修岱庙后所制。据康熙《重修岱庙履历记》碑:“大殿内墙、两廊内墙俱口(使)画工画像。”又据泰安大汶口《刘氏族谱》载:“刘志学,善丹青,泰邑峻极殿(当时岱庙大殿之名)壁画,即其所绘。”据此可知今存壁画出自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之手。此后乾隆、同治间又经重描。历经千载,经营数代,最终形成这幅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艺术长卷。 十一、扶桑石与孤忠柏 重台南有小露台,台上一石卓然中立,名扶桑石,又名介石,俗称迷糊石。 石北14米处,一古柏挺立,传为唐代忠臣安金藏来泰山神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化为此柏,因名孤忠柏。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 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民间传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怀疑其也与大臣石忠谋反,便将其杀害,石忠冤魂不散,便来到东岳大帝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从而化为孤柏。 据说,游人蒙住双眼绕扶桑石左右各转三圈,然后去摸对面的孤忠柏中面对扶桑石的树洞,凡能直接扶到的,都是神气很大的人。博主儿时也常来蒙住双眼绕扶桑石左右各转三圈,然后去摸对面的孤忠柏中面对扶桑石的树洞,可惜,记忆中一次也没有摸到。对面的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固不可信,但却显示了泰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发达,那些编写传说的民间才子,把人间的善与恶巧妙地融汇在柏树的形象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慨。 孤忠柏中面对扶桑石的被游人摸得早已光滑的树洞 面对孤忠柏的被游人摸得早已光滑的扶桑石 十二、阁老池 小露台南有石栏方池,跨道中通,名阁老池。池内及周围有玲珑石9块,金大安元年(1209年)奉符县(今泰安)令吴侃同母王氏所献。均具有透、露、瘦、垢、皱、丑、秀等特点。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俱特色,仔细观赏耐人寻味。 十三、后寝三宫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今为泰山文物展室。宫前银杏双挺,高大擎云,每年盛夏群鸟集栖,生气盎然。 13.2、东寝宫 13.3、西寝宫 13.4、东西月亮门及垂花门各四配门 主寝宫与东西配寝宫两侧院墙各设东西园月亮门;东西配寝宫外侧院墙各设东西垂花门,四门通往北侧第五进院。 13.4.1、东垂花门 出东垂花门直接看到铜亭。 13.4.2、东月亮配门 13.5、公厕 在院内东侧为公厕 十四、汉柏院--东轴第一院 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14.1、炳灵门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 14.2、汉碑亭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岳>>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十五、东御座--东轴第二院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 15.1、 长城花门 15.2、仪门 15.3、大门 15.4、影壁 15.5、正殿 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15.6、西厢房 15.7、东厢房 15.8、东侧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 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 15.9、西侧驰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残字碑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十六、明铜亭--“金阙”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有两处惹人注目的古迹,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铁塔,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显示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 铜亭,又名“金阙”,位于庙内东 北隅的台基上。亭系铜铸件,仿木结构,重檐歇山式。明万历年间始建于岱顶碧霞祠内,称金殿。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庙,为我国几座著名铜亭(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武当山天柱峰顶金殿、昆明金殿)之一。 十七、明铁塔 铁塔西侧为泰安市博物馆 十八、唐槐院--西轴第一院 唐槐院位于岱庙西,与东侧的汉柏院相对。原有延禧殿,旧称延禧殿院,清末时殿废,因院内有唐槐而名 唐槐院。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 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西树立有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院内遍植槐树,春夏之际,满院飘香。百碑墙、古槐荫山、槐香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盆景,别有一番情境。 配天门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数抱,枝干荫亩许”的唐槐,民国年间,兵燹战乱,古槐倍受摧残,渐渐枯死。1952年,岱庙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并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树,扶疏郁茂,又成为岱庙一大佳景。 十九、藏经堂--西轴第二院 1984年,在藏经堂旧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库房48间,内藏泰山历代珍贵文物4000余件,古书籍3000余册。 二十、雨花道院--西轴第三院 唐槐之东旧有延禧殿、藏经殿、环咏亭、雨花道院,皆毁于民国年间。 二十一、厚载门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二十二、岱庙四周城堞高筑,周辟八门,四隅设角楼 岱庙四周城堞高筑,周辟八门,南向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东向称“东华门”;西向称“西华门”;北为“厚载门”。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 22.1.1、南向5门--正阳门 南向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 22.1.2、西向称“西华门” 22.1.3、东向“东华门”
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坤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22.2.3、坤角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