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碣林立,古木参天 老树郁郁,如虬铁枝,苍劲古拙 “唐槐抱子” 树下左边是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 右边是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 植于唐代的槐树,倍受人们称赞,上至帝王、下至文人墨客,多有诗文留存 但古树至民国时已奄奄一息,最后枯死于1951年 后人们在唐槐的空腹内,又植入了一株幼槐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唐槐(怀)抱子”的美称 唐槐院内二位时尚女子在“古槐荫山”前留影 还有不少游人在观看演出 院内的泰山宋代捶丸球童像 捶丸,我国古代一种运动,与近代高尔夫球运动相类似,誉为中国古代高尔夫球 由唐代步打球而来、盛行于宋元、发展至明代,是上下都喜爱的娱乐活动 清入关后,严禁百姓进行各种习武健身,捶丸也急剧衰落最终至销声匿迹 再到位于岱庙配天门东侧的“汉柏院”看看,因院内有古柏五株而得名,是岱庙标志性景观之一 院中的汉柏,左边的一株就是有名的“连理柏”
相传此古柏为汉武帝东封时亲手所植。今龙干虬枝,苍劲葱郁,虽已肤剥心枯,却有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大景之一 拉近细看这又名“连理柏”的汉柏连理(是柏科侧柏属) 此古柏相传为汉武帝刘彻亲手所植,距今已有2100年 树干腹中曾被火烧,已枯死多年,东侧树干仅靠北面32厘米宽的树皮顽强生长 从图中可见,虽肤剥心枯,却又继生新枝 呈现出葱茏苍郁、枝叶扶疏的勃勃生机 在元明两代,就有“烈风吹起孤高韵”、“一代精神看翠蔼”等 专门咏赞汉柏的诗句,其象征着坚贞顽强、生生不息的崇高品格 及不向岁月低头、不向风霜弯腰的不屈不挠精神 实令人叹为观止 在连理柏的西南台上有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所立汉柏图碑 乾隆皇帝御制 大观圣作之碑,立于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 碑高4.5米、宽1.55米、厚0.41米 其文为李时雍摹勒的宋徽宗赵佶撰写书《八行诏》,由权相蔡京题额 又名“御制学校八行八刑之碑》,为学馆必须遵循的法则 是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其本资料 从书法角度看,此碑保存了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间的大宋封祀坛颂碑,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为宋真宗封泰山时所立“三铭”、“三颂”六碑之一 此碑由丞相王旦撰文、裴瑀行书并篆额 碑文详细记叙了宋真宗封禅典礼的整个过程,史料与《宋史》所载完全吻合 为研究古代帝王封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最左边是“乾隆重修岱庙记碑” 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 系清乾隆皇帝为其“六十庆辰”、其母“八旬万寿”重修岱庙的御制碑 碑高5.2米、宽1.5米、厚0.5米 碑阳刻文三十六行、前十八行为汉文正书,后十八行为满文,内容同 碑中铭文记古帝王封禅的由来和演变 是研究泰山封禅活动的重要资料 这是“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岱庙最大的龟趺碑 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 碑高9.25米、宽2.1米、厚0.7米 龟趺座高1.85米、长4.75米,为一巨石雕凿而成,重约20吨 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朝散大夫张崇奉敕书并篆额 文中记载宋时岱庙已有建筑“八百一十有三楹” 碑阴为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山东巡抚李戴和巡按吴龙征题 田东作书的“万代瞻仰”四字,字径1.2米,为岱庙大字之冠 碑阴额刻的“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 这2行10个大字清晰可见,字径15厘米 此碑为泰山最早的龟趺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 是宋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而立的封号碑 碑高8.2米、宽2.15米、厚0.6米 碑文由北宋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奉敕书并篆额 碑阴“五岳独宗”楷书四字,字径1.10米,系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 山东巡抚右佥都御史固安张允济、巡按监察御史太原王立贤题 鲁班殿创建于清康熙年间,毁于民国战乱,2005年发掘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遗址上所展示的柱础,系自唐至清岱庙建筑的遗存 其“高山流水”、“梵呗清音”、“经正”等题刻均摹刻经石峪附近石刻 见坐在上面拍照的不少,也坐了上去,但坐在经文上总觉不太好似的 再去看看院中的其它石刻作品 陈列馆一角 画像石上的各生物栩栩如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