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跟着彭玉麟游泰山

 昵称45109175 2020-06-06

【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

泰山乃中华五岳之首,为“五岳独尊”,是历朝历代的“国山”“圣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令无数人心驰之,神往之。

古人认为泰山可以上通到天。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必须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士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史载,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在前后21年的时间,共到泰山封禅了8次,频繁程度大大超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

1790年,泰山送走了跪拜它的最后一位皇帝。从公元1748——1790 年,乾隆皇帝十次到泰安,六次登岱顶。泰山对他的冲击非常强烈:“果然万古宗天下,讵独千秋镇兖州。大慰平生景仰志,可无警句半岩留?”他为泰山写了140多首诗,留下了130多块御笔碑碣,算是前无古人了。

此后,泰山真正成为黎民百姓的泰山,为中华民族亿万民众万代瞻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

从古到今,人民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尊尚、坚毅的形象,朝拜之,歌咏之,记载之。

【2】

作为有清一代知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旅行家,彭玉麟至少两次到达泰山。第一次是公元1868年冬,53岁的兵部侍郎彭玉麟在公务之余,登上了他心心念念的泰山。

他如约而至般地走进了望仙楼。望仙楼位于泰山中麓红门宫北,又名万仙楼。是明代万历皇帝1620年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是跨道门楼式建筑,青山绿水之间,矗立着这座门楼式建筑,雕梁画栋,庄严雄伟,白云蓝天映衬着黄色的琉璃瓦,一派皇家风范。传为泰山群仙聚会、议事讲经的地方。彭玉麟有联《题望仙楼》曰: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联中,“我本”句与“五岳”句,集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楚狂人,指春秋末楚国隐者接舆。作者是湖南人,因以“楚狂人”自称。“地犹”句,集自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诗。鄹,鲁地,孔子出生地。“万方”句,集自杜甫《登楼》诗。“难”,联中指太平军起义,所谓“洪杨之乱”。
此联抒发作者登泰山时的心境。上联表白对五岳之首泰山之仰慕。古代湖南与湖北为楚地。“五岳”句,借李白咏庐山诗以咏泰山,抒发对自然风光热爱之情。“寻仙”,既切楼名,亦蕴含寻求超脱之意。“不辞远”,追求执着。下联中,“万方”句,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彭题此联正当所谓“洪杨之乱”刚平,捻军又起,清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彭玉麟这位清朝“中兴名臣”,无怪乎会感慨时局危艰而心绪怅惘。此联切人、切地、切时、切景,天衣无缝。梁启超谓此联“真算佳极了”的一副集句。

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三重节奏,构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伟壮观的朝天序列。旅行途中,彭玉麟特别赞美了泰山一路上的《琵琶松》:

自从一得秦封后,独抱坚贞不解愁。
底事西风听谡谡,为谁身作四弦秋?

泰山古松历尽沧桑,有融入历史文化灵魂的“秦松挺秀”“汉柏凌寒”等千年古树,更有姿态各异的古油松林,构成了“对松最绝奇”的景观。有的成为古代帝王封禅的历史见证,有的成为某些历史事件的写照,有的则被赋予神奇传说,给泰山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特别是后石坞的顾松林,或傍倚峭壁,或伫立幽处,或点缀在寺庙四周,衬托着岱庙的古朴与森严。参差错落的琵琶松扩展了空间,浓缩了时间,折射了历史。

特别指出的是,《琵琶松》表面上是写泰山古松,实际上是写自己,一方面表明“独抱坚贞”,效忠朝廷。同时又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许多真知灼见不被朝廷采纳的复杂心情。

登泰山如登天,一步一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博大精深,好像步入一座历史宝库。此次登山,彭玉麟或许是小步快跑,没用太久时间就登上了岱顶。俯瞰大好河山,心情自是愉悦,写下《游泰山》一诗:

东岳岩岩东山东,挺然独拔秀且雄;
丰碑峙冷秦时月,古柏阴森汉代风。
御帐泉飞千丈白,天门日落万松红;
我家南岳衡山下,到此身疑在祝融。
(自注:绝顶有始皇没字碑)

全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悠久的历史人文和飞泉流瀑、落日、古柏、古松等自然景观。短短数语,泰山的壮美毕现。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有“雄峙东海”“通天拔地”“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还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沉稳。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洒满山间。太阳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烧,天是红的,山是红的,松是红的,云是红的,大地是红的。更重要的是,他那颗报效朝廷的心是红的。

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为一个疑问。有关此碑,人们曾作多种推测。明、清两代有不少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于焚书。从“自注”中可以看出彭玉麟大体是认同这一观点的。

可爱的是,此刻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衡山子民,身处泰山之巅,心里牵挂的还是家乡。他应是认同已故老乡、大学者魏源在《衡岳吟》中所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的。

【3】

公元1872年11月,57岁的彭玉麟,入京觐见皇帝和两宫太后述职归来,返程途中再次赴泰山。还未至泰山,彭玉麟就心痒痒了,作《泰安道中》一诗:

昨日济河道, 今朝入泰安。
城头严鼓角, 天半列峰峦。
夜馆风弥劲, 荒屯雪未干。
夕阳红处好, 岱色压吟鞍。

此诗纯是叙述,以时间先后写旅途所见,全是直陈,由远及近,是又一首《望岳》。不听而有声,不视而有色,岱宗之佳处任凭读者想象。《泰安道中》 奇就奇在平淡之语寄寓深意,“天半列峰峦”写出了泰山之高大巍峨,“岱色压吟鞍”有泰山崩于前之惊骇,如李白之“对此欲倒东南倾”,想象丰富,艺术张力奇特。


这次,彭玉麟走进了东岳第一庙——泰岱庙。在他的眼里,《游泰山庙》的确是另一番景象: 

昔登泰岱峰,今游泰岱庙;
龙碑巍以尊,凤柏翠而矫。
画壁妙神奇,仙姝尤窈窕;
耸身入云端,一览天下小。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位于泰山南麓,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当年,彭玉麟在岱庙看到了什么呢?他重点介绍了龙碑、凤柏、画壁、仙姝,还登上了岱庙的最高点。


岱庙内碑碣林立,今存历代碑碣石刻300余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彭玉麟所见的“龙碑巍以尊”中的“龙碑”,应是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所立西边的《祥符碑》,赵恒重孙子的孙子宋徽宗赵佶于宣和六年(公元 1124年)所立东边的《宣和碑》,两者相隔111年。   

话说赵匡胤于公元960年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定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庙号太祖,这就是“北宋”。经过十余年的东讨西伐,南征北战,终于达到新一轮的统一。由于先天不足,又片面接受前朝教训,扬文抑武,自“杯酒释兵权”始,强干弱枝,兵力集中在京城,外省和边防兵力严重不足,故造成内忧外患相伴始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异族入侵连年不断,国家积贫积弱。公元998年大位传到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手上,情况日益糟糕,公元1004年辽国入侵,宋真宗亲征,取得胜利,辽军请和,软弱的宋真宗竟签下了耻辱的“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贡“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打了胜仗反向败者纳贡,宋真宗也觉得窝囊,怎么办?打仗是不愿意的,于是在奸臣王钦若的策动下,导演出了一出“三降天书、封禅泰山”的闹剧,《祥符碑》就是在这期间立的。《祥符碑》全称《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位于延禧门北侧。该碑是宋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的记事碑及为自己歌功颂德碑。刻立于宋大中祥符六年( 1013年),碑高8.20米,宽2.15米,龟趺螭首。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散朝大夫尹熙古正楷书并篆额,内容自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讲起,叙述到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四年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止。
公元1101年,大位传到第八个皇帝宋徽宗赵佶手上,这位皇帝在位18年,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但写字画画本事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丰碑。公元1125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徽宗仓惶禅位给儿子宋钦宗赵桓。公元1127年父子双双被金兵俘虏,押解北上,在金国,父亲被辱封“昏德公”,儿子被辱封“重昏侯”,爷俩合为“一昏再昏,昏上加昏”。先后死在金国,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耻”。这时与《宣和碑》创立仅相隔两年。《宣和碑》全称《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碑位于汉柏院西侧。也是一块记事碑和歌功颂德碑。刻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 (1124年),碑高9.25米 ,宽2.10米,龟趺螭首。翰林学土宇文粹中撰文,朝散大夫张淙(音)楷书并篆额。文26行,每行74字。内容追溯泰山祭祀的历史,粉饰太平盛世,叙述宋徽宗自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登基后至宣和四年(公元ll22年)在二十一年间“诏命屡降,增治宫宇”,“庀工鸠材,因旧增新”,陆续重修岱庙的情景。

其实,彭玉麟是在借古讽今,他一贯反对清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后来对英、法、俄等侵略行径议和,主张全力反击,不苟且。否则,就会在历史上留下耻辱之碑。

彭玉麟眼里的“凤柏”,是指“汉柏”,为岱庙古树名木之最。岱庙“汉柏院”内有古柏五株,相传为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2130年。其中一株古柏称为“汉柏连理”,又名“连理柏”,乃一株柏树从地面起分为两枝主干,一枝朝东,一枝朝西,并肩而立,上端的树枝部分交错在一起,故名为“连理柏”。如今,这株古柏西边的一枝已无树皮,其树干完全裸露;东边的一枝仅有少许树皮和枝叶存活,远远望去,似一对饱经风霜,不离不弃的老夫老妻,互相搀扶,傲然屹立。古柏西侧立有乾隆皇帝所绘该树形状的“御制汉柏之图”石碑。这株古柏,作为岱庙标志性景观上了“国家的名片”——1988年发行的“泰山”特种邮票。“凤柏翠而矫”的风采犹存。

“仙姝尤窈窕”是指唐槐。“唐槐院”位于岱庙西,与东侧的汉柏院相对。唐槐像汉柏一样,倍受人们的称赞,上至帝王,下到文人墨客,多有诗文留存。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西树立有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该株槐树至民国时已奄奄一息,最后枯死于1951年。显然,今人没有当年彭玉麟那么幸运了。后来,人们在唐槐的空腹内又植入一株幼槐,形成现在“唐槐抱子”的景观,别具韵味。


“画壁妙神奇”,大抵是指岱庙大殿——东岳大帝的神宫天贶殿的古代巨幅壁画,这便是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该图由泰山神《启跸图》和《回銮图》两部分组成,长62米,高3.30米,画中人物多达666位。壁画描绘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泰山主神之一——东岳大帝巡游天下的情景,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充分展现了泰山神的威严之姿。

走出岱庙,跟着彭玉麟一路而上,我来到斗母宫。斗母是道教尊崇的女神。斗母宫是泰山景区中最为幽静的所在,古名“龙泉观”,它临溪而建,分为北、中、南3院,山门面西。钟鼓二楼直接建于宫门两旁并与山门连在一起。来到斗母宫,北看天门依然高挂,遥遥不可及;南望来路,一些低峰矮山却尽在脚下了。彼时,彭玉麟文思如泉,当即写下《由泰山斗母殿至玉皇顶口占》:

泰山佳气郁葱葱,雄秀均涵酝酿中;
十里浓连乌柏洞,五云深护碧霄宫。
秦碑汉碣青苍甚,晋桧唐槐紫翠重;
一道劈开三万级,我非列子亦临空。


诗中,彭玉麟给我们呈现的人文、自然景观有:泰山的云海、泰山的雄秀、乌柏洞、碧霄宫、秦碑汉碣、晋桧唐槐和泰山登山古道。

泰山云海与旭日东升、晚霞夕照、泰山佛光,一道列为“泰山四大奇观”。当天,泰山十里浓连,五云深护,云与山展开深情对话,风起云涌,波涛壮阔,尉为壮观。

有人说泰山是座帝王之山,我更认为,它是一座文化之山。历代留下太多石刻文物,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均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彭玉麟见到的“秦碑汉碣”最珍贵的当然非李斯篆书莫属。李斯《泰山刻石碑》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唯一保存实物,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誉为“天下名碑之最”,碑刻上的李斯小篆,一直被历代学者视为稀世珍宝。隶书当属汉《张迁碑》,而楷书则有初唐欧阳询《房彦谦碑》、宋赵佶《大观圣作之碑》和苏轼《齐州长青真相院舍利塔铭》,行书以宋蔡卞《楞严经偈语》、草书以清何人麟《秋兴八首》等为代表,诠释了五大书体面貌。尤值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这种独树一帜的书体使赵佶在书坛上名垂后世,其《大观圣作之碑》则是“瘦金书”的代表作。


“晋桧唐槐”泛指泰山的古树名木。泰山登山中路红门宫以南的关帝庙内,有一株形状特殊的古柏,称为“汉柏第一”。其简介道:“桧柏,传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植。树高7米,胸径1.2米,树冠达16米,蹲踞苍古,干枝横卧斜逸,扭曲连环,气象峥嵘,于世少见,遂称汉柏第一。且因一本三枝,又有结义柏之称”。普照寺内有一株古松名曰“六朝松”,相传为六朝时期所植,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誉为“一品大夫”。它粗大伟壮,树身主干略向西南方向弯曲,基部围径3.3米,胸围2.7米,树冠高11.5米。树冠如棚,遮天蔽日。泰山著名的古树名木还有万仙楼的“三义柏”,斗母宫的“卧龙槐”,王母池的腊梅,灵岩寺的“千岁檀”等等。彭玉麟一再提及,可见意义非同一般了。

碧霄宫供奉的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泰山胜境,古道通天。沿“封禅古道”步行登山,一般由岱庙起走中溪路到玉皇顶,共有8.9公里,有石砌盘道约6660级。其中十八盘是最具代表,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级台阶。如果从天外村上山,石阶有2100级。竹林寺到扇子崖有石阶1400级,后石坞有1000多级。另外在佛爷寺、灵岩寺、桃花峪等处也有一些石级古道。这样算下来的话,泰山的石级盘道约有12000余级。彭玉麟用“一道劈开三万级”写尽了泰山的古道之美。不身临其境,如何有此神来之笔?

他羡慕先哲列子有御风而行之本领。据庄子《逍遥游》,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然,这次,他又如愿以偿登上了海拔1545米的泰山之巅——玉皇顶。留下激情飞扬的《游泰山绝顶》一诗:

山静真如太古初,羊肠迂曲少人居;
飞龙岩白瀑千丈,丹凤岭青松万株。
苔藓阴崖封汉碣,云烟绝壁灿唐书;
玉皇顶下临无地,一片苍茫俯大虚。

泰山的神奇与魅力跃然纸上,敝人就不去解读这首诗了。

至今读彭公,不肯归衡阳。150年后的庚子年润四月,在下感谢彭公为我做了一次最好的导游,此刻我最需要做的,就是对泰山顶礼膜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