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岱庙东路,首先看到的是“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
该碑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为重修岱庙而立。碑高9.25米,宽2.1米,厚0.7米;龟趺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为一巨石雕凿而成,重约20吨。该碑规制穹崇,镌勒工巧,是岱庙最大的龟跌碑。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碑阴“万代瞻仰”四字系明代人所刻,字径1.2米,为岱庙大字之冠。 岱庙东路起端第一个院落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内祀泰山神三太子炳灵王,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后炳灵殿毁,因院内有古柏5株,所以今天就叫汉柏院了。 图为汉柏院大门──炳灵门。
炳灵门。 炳灵门门厅。 炳灵门窗棂。 院内5株古柏,相传为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封禅泰山时所植。 汉柏。 这几株古柏若真是汉武帝元封元年所植,那就有2125年的树龄了,它们枝桠交错,扭结上耸,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又新枝继生,苍劲葱郁,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 汉柏。 汉柏院正中有一八角水池,石栏围护,叫影翠池,意思是可凭栏观赏汉柏在水中的翠影。俺木看到什么翠影,却看到锦鲤无数,欢畅游弋。
先挂上一幅,下辑将专辑介绍。
出汉柏院,沿东路继续北行。
回看“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
路旁碑碣林立,时间关系,匆匆走过,木有驻足细看,更不要说拍了。
汉柏院的北面是东御座,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是达官贵人的住憩之所。清乾隆三十五(1770)拓建,改为驻跸亭,成为御用之所,是岱庙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清代院落。
图为东御座垂花门。
东御座垂花门,向西开,也就是东御座的入口。
过东御座垂花门是东御座仪门。 过东御座仪门是东御座前院。 前院南边是东御座大门。
东御座大门。
东御座后院。院内有正殿、配殿,与大门以环廊相连。正殿就是乾隆皇帝来岱庙八次的驻跸之处,这您就理解为什么这里叫作“御座”了。时间关系,木进去。
东御座院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