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读论语孟子法》溯源

 qjpxzx 2014-06-27

朱熹《读论语孟子法》溯源

朱熹 (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华书局标点本《四书章句集注》,先是《大学》《中庸》之章句,后是《论语》《孟子》之集注,各书前面均有序文。这些序文有些常人不太留意的区别:《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属于撰作的一家之言,《论语序说》《孟子序说》属于辑纂的众家之说;《论语集注》既有《论语序说》,又有《读论语孟子法》,明显不同于另外三书;《读论语孟子法》辑录的全部是“程子曰”,与《论语序说》《孟子序说》又不一样。这些区别未必很重要,但文本安排既然如此,就该引起朱子学者以及《四书》学者的注意。

朱熹(1130—1200)所谓“程子曰”,究竟是兄长程颢(1032—1085,明道先生)说的,还是弟弟程颐(1033—1107,伊川先生)说的呢?《读论语孟子法》对此未予说明,更未标注它们出自何处。手头若有包含《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在内的《二程集》,找出它们的原文及其卷次、页码并不难。有感于《读论语孟子法》一直以来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本文想把问题变得更复杂一点,那就是既联系《二程集》、又联系《朱子近思录》,呈现出《读论语孟子法》所辑九条“程子曰”的本来面目及其来龙去脉。

《读论语孟子法》所辑“程子曰”,有八条见于《朱子近思录》。后者是否也是前者的源头之一呢?陈荣捷(1901—1994)的《近思录详注集评·引言》指出:“《近思录》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以后宋代之《朱子语类》,明代之《性理大全》,与清代之《朱子全书》与《性理精义》,均依此书之次序为次序,支配我国士人之精神思想凡五六百年。影响所及,亦操纵韩国与日本思想数百载,且成为官学。在我国亦惟儒独尊,尤以朱子之哲学为主脑。钱穆比《近思录》于经书,不为过也。”因故,我们可对《读论语孟子法》与《朱子近思录》的相关性给予更多的关注。

古代有过许多《朱子近思录》的集注。台湾商务印书馆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9册收有三种,当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们如何标注《朱子近思录》各条的出处呢?拿下文将要提到的《朱子近思录》卷3第23条来说,南宋叶采(生卒年不详)集解的《近思录》、清代茅星来(1678—1748)及江永(1681—1762)各自的《近思录集注》均标注为“《遗书》,下同”;对于第41条,以上三书均标注为“《外书》,下同”。《河南程氏遗书》凡25卷(其中有3卷分为上、下),《河南程氏外书》凡12卷。换句话说,仅仅只做“《遗书》,下同”“《外书》,下同”这类标注,远远不能满足读者按图索骥的需要。

相比之下,陈荣捷的《近思录详注集评》较好地起到了按图索骥的作用。该书据《四部备要·二程全书》本,对《朱子近思录》卷3第23、41条标注为:“《遗书》,下同。(卷二十二上,页十四上)”“《外书》,下同。(卷五,页一下)”让人有些遗憾的是,陈著没有出具《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的原文及其卷目,读者难以直观地看到两者的异同。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设想:假如在《读论语孟子法》各条之下,再抄录《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与《朱子近思录》相对应的原文(包括卷次、卷目),效果又会如何呢?于读者,几种文献之间的差异,将会一目了然;于研究者,朱熹与二程之关系,似乎也可得到更深一些的理解。

以下,就一丝不苟地做这项“三合一”的工作。另外,为便于读者复核,先列出本文的引证书目: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2。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2册,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3。朱熹、吕祖谦撰,严佐之导读:《朱子近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读论语孟子法》第1条: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第44页)

此条见《河南程氏遗书》卷25《伊川先生语十一·畅潜道录》:

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第1册第322页)

《朱子近思录》卷3《凡七十八条》第39条为:

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第56页)

[2]《读论语孟子法》第2条: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第44页)

此条见《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先生语八上·伊川杂录》:

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学者看一部《论语》,见圣人所以与弟子许多议论而无所得,是不易得也。读书虽多,亦奚以为?(第1册第296页)

《朱子近思录》卷3《凡七十八条》第23条为:

伊川先生曰: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第54页)

[3]《读论语孟子法》第3条: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第44页)

此条见《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先生语八上·伊川杂录》:

伯温问:“学者如何可以有所得?”曰:“但将圣人言语玩味久,则自有所得。当深求于《论语》,将诸弟子问处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耳。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第1册第279页)

《朱子近思录》卷3《凡七十八条》第36条为:

读《论语》者,但将诸弟子问处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第56页)

[4]《读论语孟子法》第4条: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第44页)

此条见《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先生语八上·伊川杂录》:

先生曰:“凡看《语》、《孟》,且须熟玩味,将圣人之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第1册第285页)

《朱子近思录》卷3《凡七十八条》第37条为:

凡看《语》、《孟》,且须熟玩味,将圣人之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第56页)

[5]《读论语孟子法》第5条: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第44页)

此条见《河南程氏外书》卷5《冯氏本拾遗》:

《论语》、《孟子》,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某始作此二书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只有些先儒错会处,却待与整理过。(第2册第375页)

《朱子近思录》卷3《凡七十八条》第41条为:

《论语》、《孟子》只剩读著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著,意便不足。某始作此二书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只有些先儒错会处,却待与整理过。(第56页)

[6]《读论语孟子法》第6条: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第44页)

此条见《河南程氏外书》卷12《传闻杂记》:

问:“将孔、孟之言切要处思索如何?”曰:“须是熟看《语》、《孟》,玩味咀嚼。伊川云'若熟看《语录》,亦自得’者此也。当时门人有问:'且将《语》、《孟》紧要处看如何?’伊川曰:'固是好,若有得,终不浃洽。盖吾道非如释氏,一见了便从空寂去。’”(第2册第441—442页)

《朱子近思录》卷3《凡七十八条》第42条为:

问:“且将《语》、《孟》紧要处看如何?”伊川曰:“固是好,然若有得,终不浃洽。盖吾道非如释氏,一见了便从空寂去。”(第56页)

[7]《读论语孟子法》第7条: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第44页)

此条见《河南程氏遗书》卷5《二先生语五》:

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实事。(一作事实。)(第1册第76页)

《朱子近思录》未录此条。

[8]《读论语孟子法》第8条: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第45页)

此条见《河南程氏遗书》卷18《伊川先生语四·刘元承手编》:

问:“圣人之经旨,如何能穷得?”曰:“以理义去推索可也。学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个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某尝语学者,必先看《论语》、《孟子》。今人虽善问,未必如当时人。借使问如当时人,圣人所答,不过如此。今人看《论》、《孟》之书,亦如见孔、孟何异?”(第1册第205页)

《朱子近思录》卷3《凡七十八条》第35条为:

学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第56页)

[9]《读论语孟子法》第9条: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第45页)

此条见《河南程氏遗书》卷6《二先生语六》:

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第1册第89页)

《朱子近思录》卷3《凡七十八条》第40条为:

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第56页)

逐一看完“三合一”下的各条,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它们有若干文字上的差异,标点符号也打得并不一样。我们对这些细节不作深究,而是力图证明:《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如何是《读论语孟子法》的第一源头?《朱子近思录》如何是《读论语孟子法》的第二源头?

“第一源头”之证明,实乃不言自明。这是因为《读论语孟子法》的九条全部能从《河南程氏遗书》或《河南程氏外书》里面找到出处。而且,归属于小程伊川的有七条(第1—6、8条),归属于二先生的仅有两条(第7、9条),“程子曰”基本上是“伊川曰”。

仅仅依据字面,我们只能断定《读论语孟子法》有六条归属于伊川。对其第5条,有必要多说几句。症结又在于前引《河南程氏外书》卷5《冯氏本拾遗》的后半部分:“某始作此二书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只有些先儒错会处,却待与整理过。”此为《读论语孟子法》第5条所缺,而《朱子近思录》卷3第41条则有。“某”是谁?“二书”何谓?陈荣捷的《近思录详注集评》注释:“指《论语解》(伊川经说,卷六)与《孟子解》(同上,卷七,已缺)。”据此,《读论语孟子法》第5条亦归属于伊川;加上这一条,就有七条归属于伊川。

“第二源头”之证明,则有相当的难度。我们设置两个问题:《读论语孟子法》在辑集时间上是否晚于《朱子近思录》?《读论语孟子法》在条文采集上是否得益于《朱子近思录》?

先看辑集时间。《四库全书总目》卷92《子部·儒家类二》提要《近思录十四卷》:“案《年谱》,是书成于淳熙二年,朱子年四十六矣。”淳熙二年为1175年。历史上,《四书章句集注》首次刊印于绍熙元年(1190)。朱熹写于同年的《书临漳所刊四子后》有云:“又悉著凡程子之言及于此者,附于其后,以见读之之法,学者得以览焉。”(《朱熹集》卷82)中华书局编辑部为《四书章句集注》写的《点校说明》指出: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1242)大字本(简称“清仿宋大字本”),“《论语序说》之后较底本多《读论语孟子法》一篇,全系引用二程有关《论》、《孟》之语”;并据《书临漳所刊四子后》所言,断定《读论语孟子法》“实系朱熹本人所辑集”。据此,可知《读论语孟子法》大约成文于1190年,晚于《朱子近思录》之成书。

再看条文采集。《读论语孟子法》所辑九条“程子曰”,有八条见于《朱子近思录》,且均出自卷3《凡七十八条》;其中,除第23条外,第35—37、39—42条基本上连在一起,密集度极高。但是,它们在《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里面的分布,则很分散。这就启发人们:1190年,61岁的朱熹为临漳版《四书章句集注》辑集《读论语孟子法》,虽然也会翻检《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但主要是从《朱子近思录》卷3予以采集,仅仅次序有所变动。《朱子近思录》卷3的卷目,朱熹自定为《格物穷理》(《朱子语类》卷105《朱子二·论自注书》)。因而,从中辑出《读论语孟子法》,再次体现了朱熹对旧著《朱子近思录》及其源自《大学》的“致知”理念的高度重视。另外,1189年(淳熙十六年),朱熹于二月四日正式序定《大学章句》,三月十八日正式序定《中庸章句》。换句话说,辑集《读论语孟子法》之时,朱熹的《四书》学已臻纯熟之际。

下表的对照,足以让人明晓:

《读论语孟子法》条数

1 2 3 4 5 6 7 8 9

《朱子近思录》卷3条数

39 23 36 37 41 42 35 40《河南程氏遗书》卷次

25 22上22上22上5 18 6《河南程氏外书》卷次

5 12

毋庸置疑,我们对“第二源头”的证明,不可能、也不必成为定谳。然而,多花一些笔墨从《朱子近思录》来溯源《读论语孟子法》,未尝没有启迪。譬如,《朱子近思录》卷3第35—42条之间的第38条,为何不见于《读论语孟子法》?该条为:“《论语》有读了后全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典出《河南程氏遗书》卷19《伊川先生语五·杨遵道录》:“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论语》,有读了后全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它只谈到《论语》,没有涉及《孟子》,所以不合乎《读论语孟子法》各条均为《论》《孟》双彰的体例。《读论语孟子法》惟独一条不见于《朱子近思录》者,即“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则是孔孟并提。仔细揣摩,“一减一增”这个细节更映证了《朱子近思录》是《读论语孟子法》的第二源头。

相较于第一源头、第二源头,《读论语孟子法》真正的源头是作为大程、小程之合称的程子。既然“程子曰”基本为“伊川曰”,朱熹为何让伊川隐身于模棱两可的程子之中呢?这里不敢过多地臆测,只想提示读者——它跟《读论语孟子法》的文化追求有关。凸显《论语》《孟子》在理学体系中的崇高地位,是朱熹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希冀人们遵循程子的教导,去读好《论语》《孟子》。假如《读论语孟子法》的“程子曰”绝大部分写成“伊川曰”,明道就被冷落了,孔子、孟子也会被伊川喧宾夺主。《朱子语类》卷105有言:“某释经,每下一字,直是称等轻重,方敢写出!”朱熹乃一代宗师,他的“笔法”自然经受得起方方面面的考量。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