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忍辱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则妄想不生,烦恼不起;既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则证无生法忍,在无生忍中,尚不见有我有人,何来有嗔,无嗔则生诸善根,永为佛种,所以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火炎炎,烧尽菩提种,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所以菩萨要灭自己的嗔心,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以慈悲心度众生,嗔心不能度众生,嗔心只会结冤;若佛子自己起嗔心,又教人起嗔心,即非佛子。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隔嗔心(不欲和解),四、示不受相,五、前人领解。 嗔因是无明,嗔缘是逆境,嗔法是打人、骂人,与人结冤,嗔业成。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 善根是成佛之因,我们修行,第一要种善根,无诤就是善根,无诤则无嗔,不嗔善根生起,得无诤三昧,不争名,不争利,与人无诤,先人后己,由无诤三昧而生慈心,与人以乐,生悲心,拔人之苦,又从慈悲心生孝顺心,孝顺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为未来诸佛,又孝顺三宝,秉三宝之遗教,依法修行,自度度他,是为持戒。 所以菩萨令一切众生学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息灭嗔心,慈悲心向什么地方求?你役有嗔心,慈悲心就来。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一切众生,指六道中能以肉眼得见者,即人及畜;非众生,指无情物,如天、地、山河、塑像等无情之物。有人嗔心起,骂天骂地,或指骂佛像、菩萨像等无情之物,对有情众生,恶口骂辱,或以手打,或加刀杖,伤害人畜,而嗔心依然不息,前人来求悔过,又以善言道歉,犹起嗔心不和解,不和解便结冤,结冤则嗔心不息,永隔众生,即非菩萨,得波罗夷罪。 |
|
来自: 淡定之妙湛精舍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