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傍石眠云

 bijibei 2014-06-30
傍石眠云 

 
 


一块石头,一定收藏了溪声、涧声、竹声、松声,
收藏了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
才得寂静之境。
这些“声之韵者”,
是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历数的“天地之清簌”。


石是天籁里的禅者。
风弦拉响,石不躁,浮气尘埃自吹散;
雨琴奏起,石不惊,洗面目得清渺心;
雪音缥缈,石不语,远山挂在草尖上。


心有天籁,眉便清,目便静,鼻息如幽兰,唇似花语。
这样的一块石头,
其寂如禅,其静如画,是一朵睡了的云。


一块石,一朵云,
一定是静到无心,才能让人看一眼便深信,石入禅,云入画。


看过白落梅的一段心愿文字,
说她想在某个临水的地方开间茶馆,
不招摇,不繁闹,甚至被人遗忘,
但总会那么一个客人,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
将一盏茶,喝到无味;
将一本书,读到无字;
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无心之境,最是有情。
爱到无心,便舍一切纷扰,一切纠缠,
只看时光在日历页间,长一株草棵,生一朵素白的花,
或见一尾鱼游到书页里,一杯茶生一片云。
再看眼前人,单单看一眼,此生已是繁华地。


我一个朋友喜欢三样自然风物,兰,竹,石。
这跟郑板桥不无关系,
虽然他画的兰,如一株草,竹又似鱼竿无生机,
而石若土块,随时都会被风吹散的样子。
但他却自赏得趣,
说郑板桥喜欢画兰竹石,是因为笔下物能带来美好的愿——
四时不谢、百节长青、万古不移。


郑板桥画兰竹石,
喜悦时的走笔,一定是到无心机之境,画得才有妙趣之乐。
在这一点上,朋友也得郑板桥的真意。
比如他画无数的石,
门前的,山坡的,溪边的,都能一坐即入禅。
风不能扰其心目,鸟鸣不能乱其心意。
爱到了无心之境,才有喜悦。
无心,是无物扰心,坚贞不移。
一如世间最美的声音,是寂静。


苏轼在新皇徽宗即位后,接到遇赦北归的圣旨,
惊喜交集之余,他后去都峤山拜访好友邵道士,
看见岩壁上他写的字,其中有“傍石眠云”四个字。


邵道士在苏轼被贬琼州儋耳时,曾前往相伴三年,
直到苏轼心情好转、生活安定后,才又回到都峤山继续隐居清修。
修的是一颗无杂念的心,
但在友人危难时,却能情谊契合,这才是大隐。
再想这“傍石眠云”四字,真是好。
因心有信念相依,才能睡在云上。


绿萝好养,浮于一水,绿生生的,生了根,却日渐消瘦至死。
其实在水里放块石头,便可以让根有依附,而绿意丛生。
就像你对一个人的爱,
强大的不是那个人,是你寄放在他身上的你的爱。


一朵云,是天空最诗意的睡眠;
一块石,是大地最深沉的梦。
心若傍石,心境眠云。


人一生,经历了沧海的波涛,拍岸的大音,
最终要去的地方,是无心地。
无心,
是当下的一颗婆娑心,也是一尘路,
一段烟云之后,依然能面朝花开,静以浣心。


(刊发《文苑·经典美文)2014年第2期)

作者:白音格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