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读三国之二:姜维的悲哀

 在野匹夫 2014-06-30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率军伐蜀,蜀大将军姜维敛兵固守剑阁险要拒之。邓艾偷渡阴平,绕出剑阁之后,进入蜀国腹地,在绵竹歼灭了除剑阁守军外蜀国唯一的有生力量,成都震恐。刘禅从众大臣之议举国投降,姜维受刘禅之命降于钟会。

姜维虽然率军投降了,但心里面仍念念不忘蜀国,阴欲复国。他先利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使钟会除去了邓艾,然后又利用钟会的野心诱使钟会诛杀军中魏国将领,拥兵割据巴蜀;自己则联络蜀国旧将,准备趁乱取事。事未发而谋泄,魏将士群起围攻,姜维与钟会俱死于乱军之中,复国的计划终成泡影。

在蜀国危急存亡之时,蜀主刘禅和满朝文武大臣不思浴血奋战,救亡图存;也不思忠心报国,以身殉难;满脑子想的是如何保全性命,苟且偷生,苟全富贵。只有本来不是蜀国人的姜维忠于社稷,独力抗难,不仅自己为国捐躯,整个族人都被诛杀(《三国志》上说姜维“身死宗灭”,可知他死后整个宗族遭到了屠杀),想来令人叹息流涕。既痛恨刘禅之昏庸无情(刘禅的昏庸尽人皆知,其无情则通过“乐不思蜀”的故事体现出来,连司马昭都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又痛恨谯周、董厥、樊建等大臣的尸位素餐,临难苟且,更为姜维悲哀。

姜维本是魏国天水郡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受到太守的猜疑,归国无门,没奈何投降了蜀国。蜀国并不是他的祖国,但他却能甘于蜀国共生死。而刘禅是蜀国皇帝,整个国家都是他的,却轻易捐弃。至于谯周、董厥、樊建、张绍、宗预、廖化等人,都是蜀国高官,他们或者是巴蜀本地人,或者受先主刘备厚恩,却都投降了,得以安度余生,有的还在魏晋做了大官。

董厥、樊建二人在费袆死后,与姜维、诸葛瞻共同主持朝政,姜维领兵在外统征伐,二人与诸葛瞻居成都统政事,可谓国家之依赖,邓艾攻来时,只有诸葛瞻为国捐躯,二人却选择了苟且偷生,在魏国做到了散骑常侍,樊建更做到了给事中的高位(散骑常侍是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给事中是在殿中供职的高级顾问)。谯周是蜀国的光禄大夫,位亚九卿,降魏后官至散骑常侍,封阳城亭侯。侍中张绍降后被封列侯。宗预是蜀国的镇军大将军,廖化是右车骑将军,投降后也都安享晚年。

如果姜维选择投降,魏晋给他的官职当在以上诸人之右。钟会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世语》上说:“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以姜维的名声才能,换个国家做个高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个选择姜维考虑过吗?连廖化这样的跟随先主刘备多年的将领都投降了,我想姜维不会没有考虑过,但考虑后却依然选择了同赴国难,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要为不是自己祖国的国家而甘愿牺牲呢?

从《三国志》里面的有关史料看,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感于诸葛丞相的知遇之恩,决心以死相报;二是他志于功名,不甘做败军亡国之将苟且偷生。

姜维降蜀后,诸葛亮对他悉心培养,以平生所学教授。诸葛亮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又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永南即李邵,字永南,为丞相府西曹掾,早卒,事迹不多。季常即马良,字季常,颇负才名。诸葛亮拿姜维与马良等相比,可见对姜维才华的欣赏。中虎步兵是诸葛亮中军的主力亲兵,一上来就让姜维带这么重要的部队,而且人数达五六千之多,可见对姜维的器重。大将魏延曾请兵五千人单独行动诸葛亮都不许,而一下子却给姜维这么多人马,让他在自己的身边(中军)学习炼历,可见诸葛亮已决定对他悉心栽培。后来让他担任中监军,内参军事,外监诸将,可以说诸葛亮把他当作心腹对待。在官职上,诸葛亮生前已提拔他为征西将军,职位同于魏延,只是品级差一级而已。时魏延官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要知道魏延跟随刘备多年,屡立战功,是靠实打实的功劳才上到这个高位的,而姜维一直跟随在诸葛亮的左右,没有单独带兵打仗,谈不上什么军功。诸葛亮这么做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想着死后让姜维接班。

姜维在魏国时只是天水郡一个小小的中郎参军,不受重用。降蜀后受到诸葛丞相的如此厚遇,并嘱以后事,怎不感激涕零,誓死效命呢?诸葛丞相的理想是辅佐幼主,匡扶汉室,想必通过言传身教这一思想已深深刻在姜维的脑海里,故诸葛亮死后,他便继承丞相的遗愿,矢志北伐,至死不渝。

《三国志·姜维传》里说他“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本就志向远大,又受诸葛丞相之熏陶,以平天下为己任。在蜀国危亡之际,想到诸葛丞相的教诲,如在耳际,蜀国若亡于己手,自己有何面目于地下见丞相?再想到蜀国已亡,自己将作为败军亡国之将载入青史,怎能接受如此现实?要是这样还不如临阵斗死。但蜀国亡了,自己还活着,没有机会殉国了,于是便决心铤而走险,纵使不成,杀身取义,也算对得起丞相,对得起自己了。

《三国志》里对姜维阴谋复国的事情有很多评语,都以为姜维此举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实不可取。我认为评者只知其一,实不知姜维之内心也。以姜维之聪明才智,怎会不知其凶险?但对他来讲,成败在于天命,不是他考虑的主要问题,他想的是要以身殉国,杀身成仁,这里面的痛苦与悲哀岂是刀笔竖儒所能体会?居然言之惶惶,流毒后世,实让人痛恨!

其实悲凉的心情一直笼罩姜维的内心。姜维少孤,与母亲相依为命。降蜀后,母亲和妻子儿女均在魏国,虽然魏国没有抄他的家,却“系保官以延之”,整天提心吊胆的活着。虽然史书上没有交代姜维家属以后的归宿,但可想而知姜维在蜀国步步高升,又屡屡兴兵侵犯的情况下,他在魏国的家属是什么样的下场?姜维抛家弃子,为展鸿鹄之志,为报知遇之恩,为一个陌生的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居然得不到这个国家的同情和理解。

蜀国本就有北伐派与坐守派之争,北伐派多是“外来人”,即刘备入蜀前从荆州带过来的人,这些人继承刘备遗愿,致力于北伐一统,匡扶汉室,以诸葛亮、姜维为代表。坐守派多是巴蜀本地人,这些人和地方上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想的是保持目前的地位和富贵,不想为刘备的理想流血牺牲,以李严、谯周等为代表。诸葛亮在时,坐守派惮于诸葛亮的威望,不敢兴风作浪——李严就因为拥兵自重,贪恋官位,阻挠北伐而被诸葛亮贬黜。但亮死后,北伐派失去了领袖人物,坐守派言议又起,姜维继承丞相遗志北伐的行为受到限制和非议。

费袆之后,姜维、诸葛瞻、董厥、樊建共同秉政。后面的三个人都不支持姜维的北伐,只想坐享太平,诸葛瞻、董厥等甚至想通过削夺姜维兵权的办法阻止他的北伐——史载“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敝,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姜维连年征战固然对经济有一定影响,但造成蜀国疲敝的罪责不能都推到姜维一个人的身上。诸葛亮在时,从228年到234年7年的时间里6次北伐,不是对蜀国经济国力没有造成影响吗?原因是什么?是诸葛亮处理国政得当。当时姜维统兵在外,国内政治全由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主持,三人上不能匡正后主之昏暗,中不能制约黄皓之乱政,下不能抚安黎民之怨望,造成朝政混乱,国家疲敝,“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三国志》里吴国使者薛珝的话),却把罪责推到姜维身上,岂不荒谬!

对姜维的北伐,不仅文臣反对,连手下的武将也不支持。张翼、廖化身为蜀国大将,也屡加劝阻。姜维不计个人得失,为蜀国尽忠,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内心的悲哀之情可想而知。而那些口口声声为蜀国安定长远的人,在蜀国危亡的关头却都投降了(如董厥、樊建、廖化之流),历史竟是如此讽刺!

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姜维的北伐自然难以取胜,纵观姜维九次对魏用兵,胜少败多。后人多以此贬低姜维的军事能力,我认为有失偏颇。诸葛亮北伐时,全国一心,后方倾国支援,前方将士用命,虽未有大捷,却鲜有败迹。姜维北伐时,后方既无有力支援,手下将领又各怀异心,整个朝廷则是“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没有诸葛亮时的有利条件,失败也是在预料当中,不能单凭结果妄断。

譬如姜维最大的一场败仗——段谷之役,史载姜维“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期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纵观姜维北伐的其它战役,在没有战机的情况下都主动撤退,没有什么损失,唯独此役损失惨重。应该是姜维认为自己牵制着魏军主力,冀望胡济能如约而至夹击魏军,因此身处险地仍逡巡不退。否则以姜维之明,不至于被魏军所包围击破。此役后胡济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置,甚至还官运亨通坐到了骠骑大将军的高位。可见此时姜维虽为大将军,统领蜀国军政,但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实权和威信,否则役后早就象诸葛亮斩马谡一样把胡济给砍了。

再如诸葛亮每次北伐,军队都近10万人之多,出动了蜀国所能调动的全部兵力。而姜维的北伐,史载每次都是“数万人”,虽不明确,但肯定没有10万人之众。说明姜维的北伐已得不到蜀国倾国的支援了。

但是这种情况下他却仍不畏艰难,不惮众议,坚持如一,实让人敬佩。

姜维的一生贯穿着悲哀。让后人为他悲哀的是他的心情得不到理解,他的行为得不到同情。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孙盛这个竖儒的《杂记》都贬低他,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末尾的评论里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而孙盛这个杂碎说的就更过分,这里不想写了。他们也不想想,让他们处在姜维的位置,他们能干出什么来?不就是坐以待毙,碌碌无为吗?最后不就是厚着脸皮投降吗?背弃遗命屈膝投降居然不以为耻,忠心为国,矢志不渝却遭如此非议,可悲可叹!写到这里我已经切齿痛恨了!

只有《干宝晋纪》的作者知姜维之心,说:“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受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这段话应该是对姜维一生最贴切的总结。“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说的漂亮!蜀亡后的姜维是怀着必死之心的,但人死容易,怎么死?怎么死得其所?才是姜维所考虑的,所以明知复国之谋凶险万分却仍毅然决然而蹈之。悲哉姜维!惜哉姜维!义哉姜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