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甲下邑长河口刘家的溯源 第A4版:人物·纪事 20100703期 东营日报

 欣欣茶楼图书馆 2014-06-30

  

  该村现名刘家,属垦利县董集镇。因村民刘立旺在村南水库捞鱼时发现了古代商周时期的制盐盔形器,全村人奔走相告,惊叹不已。也引起了我对该村是明朝前的老移民,汉代的黄河入海口,重镇甲下邑(长河口),和先有长河口后有利津城传说的溯源。

黄河孕育了该村的古老文明

  据村民代代相传,该村距西(偏北2分)利津城25里,距南(偏西6分)龙居16里,距正南史口15里、古乐安县城110里,东距辛店16里,东营市政府60里。原村西接近请户村,东接近哨头村,长约十里,规模九街十八巷七十二根小胡同。
  (1)该村是汉代的陆地和黄河入海口。《东营市志》记载:“西汉之前,黄河三角洲地域均在海水之中。海岸大致在今大山、明集、利津城、史口、辛店、支脉沟口一线。利津城东南至史口之间有一自然海湾,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40公里,延伸至小营一带”。《利津县志》中的“黄河造陆示意图”,山东黄河河务局组织编写的《沧海桑田黄河口》书中“历代黄河下游变迁略图”均将该村标为西汉的陆地、黄河入海口。《中国历史地图集》该村位置春秋地图上已是陆地,在三国、魏和西晋时期地图上不仅是陆地,并出现甲下邑地名。据《沧海桑田黄河口》记述:“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河修千里长堤束水,经现滨州市在利津城南入海。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入海。河口经200多年的淤积延伸,原蓼城东南伸入西南的大海湾已淤成陆地,出现河口重镇名‘甲下邑’(今龙居东北)。魏(三国)元帝景元二年(公元261年)黄河仍在利津城以东甲下邑以北入海。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黄河经滨州绕利津城折向北在现盐窝镇入海,此时的海岸线已推移至今富国(沾化县)、盐窝、坨庄、沙营以北一线”。《山东通志》记载“[钦定四库全书]阴县故城北又东北漯沃津又东迳千乘城北又东北迳利县城北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迳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坑注济又东北过甲下邑又东北入于海……”。《武定府志》记载“东汉后……有东经千乘北,又东北经黎城县北,又东分为二水,枝水东经甲下城南,又东南注济河水,东北流经甲下邑北,又东北入于海……”。
  黄河从公元11—596年流千乘至该村的自然海湾入海,为东营地域汉代入海口。此处南依山东半岛,史口、郝家的高斜坡,北依该村、南请户、利津高斜坡(海拔分别是7.2米,8.9米,9.4米),流路短,河道又宽又深,泥沙易沉积,加之王景修千里长堤,确保黄河河道相对稳定无大灾585年。从公元596年至893年,黄河紧靠利津东关北流盐窝入海。此后,黄河辞别东营大地近千年,于1855年黄河再次回归东营市境内利津黄河故道入海至今。现在该村南村北还明晰可见,西南东北方向,地势低洼的黄河冲积故道。河道内河沟数条,高洼不平,约3至4公里宽,没有村庄,两岸则村庄较密集,并自古以黄河故道为县域界。
  (2)甲下邑、长河口、刘家实为一地。证据一、该村祖辈相传并有记载,数百里以内有知名度。长河口、东营区的史口、广饶县陈官乡的碑寺口统称沿海的三大口村。证据二、据《垦利县志》记载,“该村位于北纬37度28分,东经118度22分”。与三国魏、西晋古代地图上的甲下邑是同经纬度。证据三、在古乐安县城是同方向、同距离。据《乐安县志》记载“郦注,甲下邑南有琅槐古城,在今县城东北一百一十里”。“则甲下邑当在县极北境”。证据四、位于自然海湾的地形位置相同。同属自然海湾、黄河的北岸,伸向渤海的顶端。证据五、隶属相同。广饶文化史资料第十九辑《广饶姓氏考》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今广饶地面上就曾设置过千乘、乐安、钜定、琅槐等个小县和甲下邑、莒邑等县邑,属齐国所辖”。该村先归千乘、蓼城,西晋时期废蓼城县后归乐安。公元1193年永利镇升为利津县后归利津县。证据六、史料记载相同。《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甲下邑,解放军总参谋部1969年版图、东营市地名数据库资料中、《广饶县志》、山东省1977年印制的交通地图,该村的祖书记载的都标记长河口刘家。证据七、村名的演变符合实际。东汉时期的甲下邑是从其黄河的区位规模取名。黄河分二枝在该村南村北分流时的长河口是从其处在黄河口的位置、形态得名。后来刘姓多,演变为长河口刘家,简称刘家,符合习惯。
  (3)该村出土了高30厘米,直径18厘米,厚度2厘米,底锥形的制盐盔形器。将该村的繁衍历史推到了2266年前。据刘立旺说:2007年4月的一天,我到村南水库里捞鱼时,发现约十来平方米的地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古代陶瓷瓦片,也有较为完整的,当时不知它是什么物件,又处在泥水中就只捡了一个完整的拿回家。据市文物管理部门说:“省考古队在我市广北农场南河崖村,考古发掘出与寿光双王城同期同样的制盐盔形器。该村出土的制盐盔形器已经山东省文物管理部门鉴定为商周时期的”。此三处同在西汉时期的沿海线上,是古代“渠展之盐”的重要产盐区。相传,该村灶户刘姓移民来时以开灶熬盐为主业,有制盐的历史。
  (4)该村不仅传说,而且从历史记载上确实比利津城建立早。虽然与利津同属黄河北岸,但离入海口更近,伸向渤海更远,有利条件更多,发展也更快。所以公元215年已是甲下邑蓼城县的重镇(长河口)。而利津据记载:“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废漯沃县设渤海郡蒲台县并建永利镇。金明昌三年(公元1193年)十二月,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建镇比该村(镇)晚381年,建县城时间比该村(镇)晚近千年。这就是先有长河口后有利津城传说的由来。
  (5)该村的大寺、观音庙(延庆院、普恩院),位于现在的董集镇镇政府门前十字路口的东南角。《利津县志》中有记载。许多老人还记得大寺被水毁坏模样,正面三间北屋,神骨木柱,破屋烂墙、石碑、大钟。寺院面积约3大亩,另外10大亩可耕田,北边还有和尚湾和一口井。至今还广泛流传,一位老和尚被给他种田的人深夜投到井里淹死卷走财产。两名村民在和尚湾旁边掘出很多古铜钱。村里有一家富户到和尚湾里饮骡马牲口时总是多出一头的许多故事。后来在大寺的南边不远处盖起了三间南屋观音庙。无论是先前的大寺还是后建的观音庙,是临近沿海一带。普通村民、官宦世家、商埠友人经常来往的地方,天天香烟缭绕,人往来不断,十分繁华。每到3月8日庙会时更是热闹。到了四五十年代仅存的石碑,拆观音庙的砖也送到了黄河大坝上用作防汛。大钟砸烂后到董集村卖了废铁。据村民刘建国讲:“我村的大钟与东营区史口镇的金代铁钟基本一样,就是钟口是外闪折形,提龟头是两人背对,鼻眼清秀,两耳穿绳,约1.6米高,口径1.2米,重750多公斤,钟质像生铁易砸碎”。到了五六十年代寺址、庙址整平时,挖出了一大车古代青瓦。现在种田时还经常发现破砖碎瓦。村民公知,该村约2米以下有一层红褐色古代衍生层,也是坨坯盖房的古土层。通过开挖五六干合排、建坑塘等工程,在这层土上出现过很多砖瓦碎片,较完整的缸盆碗壶、灶台等古代生活用品等。有刻着花鸟的砖、瓷器、陶人,像碗口大的带有花纹的精美圆盘,能盛两担水的古瓷缸和唐宋时期的古钱币等古物。村民刘延文还保存着出土的几十枚古钱币,一个陶瓷人和从大寺旧址捡回来的长21.5厘米,宽14厘米,厚3.4厘米古代建寺用的青砖以及靠近大寺的地契文书。还出土了很多古墓葬,墓葬内的尸骨明显比现在大。
  (6)该村的戏班。1931年,以村民刘云彤为首组织了20多人的吕剧戏班,主要演出《白蛇传》、《红蓝喜》等著名吕剧。1943年,以村民刘述深等自发组织的京剧戏班达30余人,主要演出《秦香莲》、《玉堂春》等古代京剧。在潍坊、寿光等附近县乡较有名气,李希武因艺术高,号称黑旋风。“董集刘家戏班”被《东营市志》列为六大民间京剧戏班之一。六七十年代排演了现代京剧《红灯记》、《海港》等八个样板戏以及吕剧和大量的文艺节目,每到春节上演3至5天深受欢迎。
  (7)该村的集市。村里的老人还清楚地记得长河口刘家的集日是二、七。集市主要集中在中街,中心位于灶户刘姓北支院祠堂。是当时东官乡(现董集镇)的大集市,也是史口、郝家、沙洼、辛店等十多个村庄经常光顾的集市。凭借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的优势和物美价廉,品种齐全,服务周到的特点,买卖兴隆,集市发达。特别是农产品的粮食市场、畜牧市场、水产品市场更是繁荣,是附近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该村的基本概况

  据史料记载和相传:该村随着黄河流路的迁徙和海岸线的推移曾经多次兴衰。汉代(公元11—220年)兴盛。东汉后因黄河在该村村南村北分二枝分流入海时期,人口规模锐减。黄河改道移出村境后,失去黄河的滋润,加之海岸线的远离,土地的碱化,兵灾水灾天灾加重,汉朝至明朝前的土著居民衰落,只有刘锡凡、吴旺两户家人幸存,艰难度日。自明洪武年间开始分期移民入村以来,有过较快发展。到了明朝“永乐扫碑”,叔侄征战四年,山东不少地方掠杀至十村九空。人口再次锐减。后来移民增加,当政鼓励垦荒种田,逐步发展壮大。
  现在该村主要有刘、何、李、周、郭、程、吴、盖、王九姓组成,包括迁往垦利县民丰的吴家旺村和在外工作人员,约560户,2000多人,四纵六横共十条街。虽然村民来村的时间、人口数量不同,从事的行业不同,当时有捕鱼的,航运的,熬盐的,种植养殖的,也有经商的。但历代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建美好家园,从未发生过大的纠纷。有老土著迁走又回迁的,有投亲靠友来居住的,更多的是明朝移民来的。灶户刘姓占多数,相传是在明朝洪武二年间(公元1369年)从山西枣强县移民来定居的,是用绳子将移民手手相绑赶来的,也传下了大小便称为解手的俗语。自始祖刘思文移民到长河口北岸定居至今约640年,传承三十代。从清咸丰十年(1860年)分东西二支院立家谱,西支院又分北支院和南支院。三大支院的老坟在胡家西沙窝子。每到清明节,组织男性老少,打锣敲鼓前去扫墓,十分热闹。贡品分给少年儿童吃,吃了可长命百岁。其他姓氏家族也基本一样,在村里各有各的集中居住区,土地耕种区和墓地。何、吴、郭姓住村庄的东北角,程、王、盖姓住西北角,李、周姓住西南部。
  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们千方百计与鬼子沟东边的共产党清河军区杨国夫的军队联系,一起打鬼子,除汉奸,战绩显著。解放战争时期,该村参军打仗的数十名,支前的近百名,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五六十年代该村曾叫过红旗村。七十年代是董集乡东十村中最富裕的村。改革开放以来,在历代支部村委的带领下,粮食亩产达1000公斤,人均收入6700元,家家用上自来水,电灯、电话,人人参加了合作医疗,提前过上了富裕生活。2006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精神文明村”。
  通过上述史料记载、祖辈相传和真实现状的溯源考证,该村具有华夏文化、黄河文化、齐鲁文化和东营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汉代的黄河入海口,重镇甲下邑,甲下邑、长河口、刘家实一地,是古今文明的村镇,值得后人留恋和纪念,继承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