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豆瓣图书的标签分类方法研究

 尔弼斋 2014-06-30
 众所周知,豆瓣是目前网上对于图书信息收录最全的网站,不仅如此,豆瓣上常常出现的各种牛人的评论也常常让人惊艳。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以利用豆瓣为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留下一点记录、在图书页面上与同好交流读后感、还能有效率的搜索自己下一本阅读目标。

我以前对于读过图书的记录往往是:打分、写一点短评、贴上一些标签。打分是最直观的,喜不喜欢这本书一目了然;短评可以记录下自己当时阅读的感想,像日记一样的存在;而标签的作用大概是方便自己将来整理自己阅读或分析自己的阅读状态。

然而,在贴标签的时候,我以前往往顺手就点了几个豆瓣推荐的标签。慢慢的,读过的书越来越多,等到我想回头去看看自己都读过一些什么书时,发现自己右侧的图书标签拉得长长的,而且绝大多数标签只用过不到两次,标签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不同层次的标签混杂,比如作者、阅读的心情、书的主题等等,有时候两个标签表达的意思还非常雷同(“感动”和“感人”有区别吗?)。更遭的是,这些标签似乎随着我阅读量的增长也无限制的增长下去,甚至比阅读量的增长更快上好几倍。

这样一来,标签本来的作用就被削弱了:不明确的分类对于我想要的阅读分析毫无帮助(举例来说,当我想找出我读哪一方面的书较多时,“哲学”和“近代史”这两个标签就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无限增长的标签数量更是蛋疼(想象一下对每一个作者记录一个标签,如果读了300+的书,那这些作者的标签就足够你翻个七八页的)。

不过,随着阅读量的增长、泡图书馆时间的积累,我慢慢悟到了一种不那么坏的解决方案:图书馆的分类法不就是被这种蛋疼折腾不已的前辈整出来的有效的方法吗?

只怪本科时泡图书馆时间太少啊~~要是多泡点图书馆应该早就悟到了~~~

话说回来,对于这个图书馆的分类法也是有所选择的。比如天朝使用的图书分类法就比较独特,排在最前面的A字头给了亮晃晃的马列毛哲学(A书。。。),与B字头的“哲学”是不相干的。而天朝以外的地区大多使用的是杜威分类法或者杜威分类法的变体。虽然小有区别,这些分类法一般来讲还都是比较科学的,按照主题分类的层次的包含关系比较明确,不同主题之间的交叉也比较小(不可能没有)。

于是,当当当,解决方法便诞生了。因为目前我的阅读量并不大,所以我现在的标签贴法是按照中图分类法的字母大类来分的,读的比较多的类别是B哲学,K历史,I文学。而以后随着对某一大类的阅读量的增加,我将把对应字母的分类往下更细分一层,比如K历史,往下再分一层就可以分为:

0 史学理论
1 世界史
2 中国史
3 亚洲史
4 非洲史
5 欧洲史
6 大洋洲史
7 美洲史
81 传记 85 文物考古 89 风俗习惯
9 地理

当然,如果你对于某一大类的阅读量本来就少,就没有必要分那么细了。比如只读过11本哲学书籍(疑似吐槽点?)的在下~

这么分完类后,好像感觉有些单调啊~~没关系,除了这个分类以外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参照郝明义先生《越读者》中的思想,对于阅读的分类还可以为:主食类、美食类、蔬果类和甜食类。

简单的复述一下,主食类就是你当前生活迫切需要参考的,书中有对于生活问题的直接答案。比如,对于一个喜欢弹吉他的研究生来说,吉他的教科书和专业书就是我的主食。美食类是那种不能给你直接答案,但是往往可以给你一些哲学启发,提升人生境界的书,比如各种经典文学、哲学。蔬果类的书比较少,这些书的作用是帮助你消化其他阅读,比如词典、历史年表等。甜食类的图书就是随你的喜好,纯粹打发时间用的书,对我来说,像各种大众小说就属于这一类,这样的书maybe有深刻的哲理,但我懒得去悟,就当是看着happy就行了。

这种分类与图书馆分类法是没有重叠的,因为图书馆分类法严格的取决于图书讨论的主题,而这种分类取决于你对于书的需求。比如属于I字头文学类的书对于我来说可以属于主食类(教我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书等等),可以属于美食类(诗歌、名著什么的),也可能属于甜食类(小白的小说书、故事书这类)。这样的分类的优点在于便于自我分析阅读情况(最近读的书都是闲书啊闲书啊~甜食吃多了会发胖哦之类)。

至于对某一主题有强烈的爱好和较丰富的阅读量的话,可以利用豆列来整理。为什么用豆列而不是用标签呢,这两者的差别其实并不大,但豆列更适合对于主题的收集:豆列中可以添加豆列简介和图书简介,也就是说,可以评价这本书在这一个主题中的重要性、特点等。比如关于“日本”的主题,《情书》和《冰眼看日本》就应该有不同的简介,因为他们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的对于日本的不同侧面。

用图书馆分类法和“饮食法”分完类后,相信可供分类的空间已经比较整洁,这时候再添加一些随意一点的标签也挺好的,比如我就添加了关于一些常见出版社的标签。

有这样明确的分类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一生的阅读目标了。对于我来说,我比较确定的阅读目标要对历史要有较深的了解,于是我需要的就是扩充自己的K字头图书,当K字头能深入到第三位阿拉伯数字的时候,就是这个小领域的小博士啦~~~呵呵

最后想说的是,看到周围人很多都有收藏癖,心血来潮的时候“想看”很多书,收藏各种有意思的豆列,但却没有自己阅读的主线,这样的阅读是没有秩序没有体系的,这样读书的结果往往是:读书的兴趣慢慢被磨光,思想也停留在较为平庸的层次;或者对于某一方面的知识巨丰富,对于某一个作者的作品无比熟稔,但观点偏颇,对于整个知识体系却不是很明了。对于形成了秩序和阅读方向的读者,他们会有意识的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有意识的深入专门的领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抓住那根绳索,就难免有被信息裹挟,在无穷的知识密林中徘徊迷惘的可能。引用郝明义先生的话说“第一桶金没有赚到之前,你的财富积累,只是零星有限。阅读也是如此。没有开除第一条路,没有赚到第一桶金之前,你所有关于阅读的热情,只是假象;你所有关于阅读的力量,只是虚幻。”。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一些刚刚开始乱读书的同学,相信大家都能发展出自己的阅读爱好,最终都成为既博学又深刻的老湿~~

还有一些tips:
不清楚怎么分类怎么办?
参照图书馆对这本书的分类,还有书的版权页上也有推荐分类。当然,没有必要盲从这些分类,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观点来分类。比如我曾经去找过的土摩托的《生命八卦》就被图书馆分到了“生物学”那一类,但我知道这辈子我估计也就会读那么一两本Q开头的书,而且这本书本来也就是一些博客文章,看着消遣用的,所以,我果断就把这本书分到了I字头文学类。

还有,对于目录来说,一本书只能属于一个分类,就像一般来说你只能在某一个特定的书架上找到自己那本想要找的书一样。而运用标签的话,一本书可以有多个标签,一个标签也可以对应多本书。所以,对于同一本书也完全可以用不同的主题标签来标记,比如《民主的细节》既可以划为I文学类也可以划为D政治学,那么,你可以同时把它标记为D和I。对于图书馆来说,既在这个目录下又在那个目录下的书是不可能的(什么?量子态?),而对于网络服务,这样的分类的实现是既方便又实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