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两朝的北京城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30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农民起义已如燎原烈火,燃遍全国,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战胜了其他几支农民起义军之后,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

    明初的北京称为北平,从1369年起,徐达主持重建新城,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废弃,在南面5里处建起新城墙,元大都的北部比较空旷,加上战乱,居民流失,渐趋荒凉,明政府于是决定放弃北部城区,缩小城市面积。但是北城墙又不可能更多地南移,那样将会遇到积水潭等水域,于是新的北城墙选择在离积水潭北岸不远处。城墙正好从积水潭与太平湖之间穿过,将太平湖隔离在城外。北城墙的最西段并不是与全段城墙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从今天的新街口豁口开始向西南倾斜,使方形的城垣在西北方缺了一个角。有人认为北京城缺西北角是出于风水观念的原因,实际原因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据先进的卫星遥感照片显示,在这段斜向城墙的北侧,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地质断裂带,历史上建在这条断裂带上的建筑物很可能频频倒塌。另有地质调查资料证明,明初修建北城墙,最初是不缺角的,可能是在屡修屡塌之后才不得不改为修筑一段斜向城墙。

    由于城墙南移,使元大都北城墙上的安贞、健德两门被废弃,东、西城墙上最北边的光熙门、肃清门也因此被废弃,新建的北城墙上也设有两个城门,东边的名叫安定门,西边的名叫德胜门,其余的元大都各城门保留下来,只是将崇仁门改名为东直门,和义门改名为西直门。

    明初徐达修筑城墙是为了防备元军卷土重来。元大都的城墙是土墙,多年风吹雨淋后容易倒塌,明初开始在城墙外侧用砖包砌,并在各城门外修建月城。

    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率领重兵镇守北平。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攻下南京城,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帝的宝座。改年号永乐,史称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改称北京,北平府改称顺天府,表明明成祖准备将国都迁往北京。永乐四年明成祖下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但是连年的战争造成了民力凋敝,经济负担沉重,所以在十年之内北京城的重建只停留在小修小改的规模上。直到永乐十五年陈圭受命负责营建北京,大规模的建设才正式开始。永乐十七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门一线。

    明紫禁城的建设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就开始了,到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在干之前,出于破坏前朝风水的考虑,明成祖下令把元朝宫城及其建筑全部拆除。明代紫禁城与元代宫城处于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但整体向南移了四五百米,因此造成了皇城南门相应南移,这样一来,又造成皇城南门与城墙南门之间的距离过短,于是不得不把南城墙也向南推移500米。在今天的宣武门到崇文门一线重新修筑新的城墙。到了明永乐十九年,北京城的城垣、宫阙基本建成,明朝的首都正式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当时的北京城东西宽6650米,南北长5350米,城墙周长45里,共有九座城门。

    明代的北京城,后来又多次进行修建。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将护城河加深,河岸砌上石块,修建了九门城楼、瓮城和四座角楼,一共修了三年,正统四年竣工。正统十年又对城墙进行加固,用砖包砌内侧城墙。又将九门外的木桥改为石桥,并将元代的城门全都改了名,丽正门改为正阳门,文明门改为崇文门,顺承门改为宣武门,齐化门改为朝阳门,平则门改为阜成门,在各门外设立版楼。

    公元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刺军队俘虏,十月,瓦刺兵大举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率领22万明军在九门外列阵迎战。经过五天的血战,终于击溃了瓦刺军。北京城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又过了一百多年,北京城经历了又一次外敌的威胁。由于蒙古鞑靼部俺答几次大举入侵北京地区,明嘉靖32年(1555年),在旧城以南修筑外城。早在嘉靖21年,由于边境战事频发,嘉靖君臣就有修筑外城的动议,但由于财政困难而作罢,到了嘉靖32年,边患更为严重,而北京城外有居民数十万户,商贾云集,如果不修筑外城,一旦蒙古铁骑突袭北京,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嘉靖皇帝命令修筑外城,原来设想外城完全将内城完全围在里面,形成一个回字形,等到工程开始后才发现实际工程量远比设想的要大,人力物力财力都负担不起,于是只得决定先修筑南边的城墙。

    外城基本有三面墙。南城墙长7950米,东、西两段南北方向的城墙各长3100米,由于外城比内城宽了1300米,所以在外城东西城墙的北端各修了一段约650米左右的城墙,与内城的东南、西南角相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北京城独特的“凸”字形布局。

  外城城墙周长有28里,南城墙有些弯曲,东南角城墙向西倾斜,形成了北京城东南、西北都缺一角的状况。外城共有七个城门,南城墙正中是永定门,东侧是左安门,西侧是右安门。东段城墙北侧四分之一处是广渠门,西段城墙偏北四分之一处是广宁门,在内城东南角东侧有东便门,内城西南角西侧有西便门。外城七门都有瓮城和箭楼,各城门城楼都比内城矮小,东便门、西便门更小。外城的兴建,将前门外的繁华商业区和天坛、山川坛(即先农坛)以及崇文门、宣武门外的广大地区全部围在城里,使大明门到城外的距离由原来的100多米增加到3000多米。北京外城的建筑从1553年闰三月动工,到十月就完工了,是抢修出来的,原因是当时边关守将报告俺答入侵在即。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则是1564年增筑的。

  明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大举入侵,围攻北京城,明蓟辽总督袁崇焕闻讯后率领精锐骑兵星夜驰援京师,两军在北京城外苦战了一个月,后金军终因粮草缺乏、攻城受挫撤兵出关。北京城又一次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然而,立下大功的袁崇焕却因崇祯皇帝中了后金的反间计,而被下狱处死。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死,明朝统治被推翻。但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北京城仅停留了42天,就因明将吴三桂勾结清军对大顺军发动联合进攻,于4月底撤离北京。五月,清军进入北京,九月顺治帝由沈阳来到北京,十月下诏定都北京。

  清朝统治者除了对北京城进行多次修缮外,没有进行新的建设,也没有改变北京城的布局,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7年中,北京城遭受了两次外敌入侵。一次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的进攻,另一次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这两次外敌入侵使北京城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多处城墙、城楼被炮火毁坏,城内的一些王公府邸和前门外商业街被付之一炬,侵略者在京城中烧杀抢掠,有许多北京人惨死在侵略者的刀枪下,还有不少北京人自杀身亡。更多的北京人家产遭到侵略军抢劫,或被迫为侵略者服劳役,许多北京妇女惨遭强奸。

明清两朝的北京城 - 卤煮 - 過年好

清朝北京地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