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惜墨如金”和“泼墨如云”

 文苑折枝 2014-07-01

“惜墨如金”和“泼墨如云

刘瑞国

 “惜墨如金”和“泼墨如云” 最初是用来形容画画儿,那些丹青妙手追求的绘画意境。

明末有位“山人”,生性孤傲,有骨气,聪明绝伦,无人能比,善于书法,长于篆刻,尤其精于绘画。他画一枝荷花,横斜于水面,半开于池中,张挂在堂中,似有清风徐来,香气盈庭。他画龙,丈幅之中蜿蜓升降,真的飞动起来;若叶公见了,也要大叫惊慌。大抵他是羞于明亡,不久就近乎癫狂,且常喝酒至醉。人们喜欢他的画,投其所好,一边置办酒宴;一边预先准备几升墨汁、若干纸张在座右,激他作画。山人酒醉后见到了,便高兴地泼墨在宽大画纸上,有时候用笤帚洒,用帽子涂,弄得满地肮脏,不堪入目。这以后他提笔渲染,有的成丘壑,有的成成山林,有的成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果碰到他爱画,那就撸起袖子,伸长胳膊,撮起裤管,狂叫大呼着,数十幅画片刻就画成了。他酒醒来了,要想求他片纸只字都无法得到,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这个人,号“八大山人”。人们说,现时“八大山人”纪念馆展出的那些书画,都是从他醉后得来的。“八大山人”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他的画笔墨简练,形象夸张。他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想“八大山人”的艺术境界,岂不是把“泼墨”与“惜墨”结合起来,当其“泼墨在宽大画纸上”的时候,其实胸中就有画了,所以三两笔“惜墨”点染,山林、丘壑、花鸟、竹石,无不生神韵。

文章也像画一样。“惜墨如金”,能使文章简洁凝练。近读张京元短文《九里松》: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全文只有三句话,记叙了游九里松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只有三句,然而寸幅之间,云霞变幻,掩卷沉思,余味无穷。第一话写当时见到九里松名胜的变化和松树的雄姿;第二句追忆当年景色和松涛声的气势;第三句推测未来,对沧海桑田的变迁,发出无限感慨。文章“惜墨如金”,语言凝练,容量很大,状物具体,且有哲理性,读之余味无穷。

而“泼墨如云”呢,又能使形象鲜明、感情充沛。《水浒》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是很好的范例。如果简单的叙述,鲁智深只三拳,就把镇关西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一命没了。也算形象了,但总觉缺少了什么,不解恨。而作者呢,不惜“泼墨”写“三拳”。第一拳,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一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样调动各种感受来写,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把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劲儿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若是一味求简,简则简矣,却少了回味,失去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痛快劲儿。

像这样的例子,《红楼梦》就更多了。看第四十回一段精彩的“泼墨”----“刘姥姥吃鸽子蛋”。吃饭刚开始,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这句劲爆笑语一出,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众人方住了笑,只听得又笑起来。原来又听得刘姥姥说:“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怪的,我且得一个儿!”刘姥姥禁不住诱惑,操起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就要尝,那叉把子沉,那里听使唤?!筷子满碗里搅和,就是夹不起来,好不容易撮起一个来,伸起脖子刚要去吃,就又滑下来滚到地上,刘姥姥想起凤姐刚说的:“一两银子一个呢!”,这个受苦人那里舍得?!忙放下筷子要去拣,可早有地上的人拣去了。刘姥姥惋惜:“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思吃饭,都只管笑不赢了。这顿饭不吃了,笑饱了!读到这里,读者也许跟着会笑,然而笑后掩卷沉思:促狭鬼凤姐导,为老祖宗乐;刘姥姥演(装),也是招老祖宗乐,还有众人也是曲意逢迎,烘云托月,把贾母抬高到至尊。

好的文章,名作,也若名画一样,往往要“泼墨”与“惜墨”兼而有之。《红楼梦》的贾府,有荣宁二府,侧重展示荣府,书中有四百多号人物,作者“泼墨如云”的不多。即便是主要人物,也是有的地方“泼墨”,有的地方“惜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出场,黛玉见宝玉,先是一惊,存于内;宝玉见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发与外。就是互相映衬,形成对照,烘云托月。

《红楼梦》是这样,外国的名著也是这样。海明威《老人和海》是举世称赞的作品,1954获成人诺贝尔文学奖。他于取材一个老渔民跟他讲述捕到一条大马林鱼怎样被鲨鱼吃掉的故事。但在创作中侧重突出桑地亚哥,其他人物仅淡淡几笔,只描绘摸模糊糊的影子。突出老人,“泼墨如云”写了那场与之力量悬殊的搏斗。他先是与大马林鱼搏斗了三天三夜,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疼痛、孤独和劳累,杀死了大马林鱼。把他绑在船边,正在返航,鲨鱼盯上了。他又面临着一场更残酷的搏斗,用鱼叉刺,鱼叉被带走了,把刀子绑在浆上刺,刀子折断了,又用木棒戳-----他用尽力气和方法,驱逐了不少鲨鱼,可是血腥味还是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鲨鱼,直到马林鱼肉全被吃光,等这“硬汉子”回来的时候,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他物资上失去了,精神上却胜利了。作者“泼墨如云”去展示人物的行事,透视出他的内心世界,凸显他的勇敢和坚韧。

可见,“惜墨如云”和“泼墨如云”,尤其是“泼墨”与“惜墨”的巧妙结合,是丹青妙手和高明作家追求的境界,也是我们学画、习作追求的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