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对联“3—4节奏句式”的平仄安排(4)

 老榆树_yhgek 2014-07-01

第四种情况,是一副对联中使用两套这种句式。有的不在一处,如左宗棠题甘肃某庙戏台联:

都想要拜相封侯,却也不难,这里有现成榜样

最好是忠臣孝子,看来容易,知他做几许功夫

 

再如俞樾挽吴母张太夫人联:

忆往岁鸾歌凤舞,献寿寝门,逾八秩甫二龄,曾元五代,同祝期颐。何今年佳节端阳,顿撤蒲觞陈素俎?

看令子武达文通,起家翰苑,由屏藩到开府,节钺三吴,亲承色笑。痛此日普天缟素,又扶桐杖哭慈闱。

还有的对联,甚至连续使用这种句式。如李渔赠许德远广文联:

挥麻草制,待他年功业匪轻,率后辈高登紫阁

偃武修文,当此日胶庠为重,屈先生暂守青毡

 

再如曾国藩挽胡林翼母联:

武昌居天下上游,看郎君新整乾坤,纵横扫荡三千里;

陶母是女中人杰,痛仙驭永辞江汉,感激悲歌百万家。

 

俞樾挽徐室杨夫人联:

寿近七旬、封膺一品,试检取笥中文绮,从九重几度颁来,岂止崇班冠兴庆;

子荣五桂、孙倍双珠,更携将膝下锦绷,合四代同堂聚处,差堪哀思慰安仁。

根据以上分析,大约可以给我们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对联是要讲究其基本格律的,而其中各节奏点上一句中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以上第一种情况居多,就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在这种句式中,不论第三、第五字两个节奏点的平仄怎样安排,最后一个字即句末的平仄却是十分严格的。上联是平,下联必是仄;反之亦然。

其次,对这种特殊句式的平仄安排,也可以不必拘泥一句中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反。这么多名家的对联作品,有如此多的不拘,说明他们认为这样做不是什么问题。

还有个考虑:我们知道,对联中的领字,上、下联不讲究平仄相反。或许,有些情况,对联大家也是参照领字处理的?

其三,对联也应该和其他文体一样,“以意为上”,就是说,格律应该为内容服务,而不能让格律束缚内容。

我常常建议初学对联的朋友多读名家名联,以增加感性认识;即使于对联有较深入研究的朋友,也同样有多读名家名联的必要。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所以,本文不厌其烦地尽量多举例子,但愿朋友们能够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