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淡酒病与解酒

 johnney908 2014-07-01

浅淡酒病与解酒

基础医学院0278班  高翠翠  阚保红  贺红燕  刘敏敏  王晓筱 王新贤  陈丹  姜茂竹

【提要:】本文从中医方面讲述了过量饮酒所导致的一些身心疾病,并对中医药解酒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酒病  解酒  发汗  利小便  解酒方

,被古人誉为百药之长,发挥其药用价值,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饮酒越来越多,滋生了各种疾病,引发了人们对酒病的深入研究,并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和治疗酒病

1酒恶

《本草衍义》谓酒“损益兼行”。酒味虽有不一,性者相同。《本草求真》云:“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全热,酒为大热有毒之品,过饮则病人。”先贤早已阐而明之。《本草新编》云:“若自饮助火,则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伤生减寿。”《本草备要》曰:“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灼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致生湿热助病(过饮则相火冒炎,肺金受灼,致生痰嗽,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旺,肝因火而善怒,胆因火而忘惧,肾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劳伤,蛊膈,痈疽,失明,为害无穷)。”《寿世保元》谓:“酒性大热有毒,大能助火,一饮下咽,肺先受之,肺为五脏之华盖,属金本燥,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不生肾水,水不能制心火,诸病生焉。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疥,或鼻齄,或泄利,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其久也病深,或为消渴,为内疽,为肺痿,为痔漏,为黄疸,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血衄,为癫痫,为难状之病,倘非高明,未易处治。”龚廷贤之言实为详明确凿。

总之,伤酒为病,其致病特点有四。其一,酒性属热,易燥金涸血,败胃伤胆。其二,热中挟湿,易伤脾胃。酒热蒸腾津液,则内生湿热,下注可成酒痔,流注肠间则发酒泄,蕴积于脾则发酒劳。其三,酒性善升,易乱神明。其四,致病广泛,易伤脏腑。[1]

2预防及治疗

饮酒首先要适度,一般为0.651.6,每个人的耐酒量不同,应视个体差异有所改变。饮酒要温,事实证明,热酒在体内更易消散,并可解酒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不易醉人,更不易落手脚震颤的毛病。应间隔饮酒,而非天天饮,饮酒后会造成肝损害,胃膜损伤,一般恢复需三天时间,所以间隔应为四天。不可空腹饮酒,否则会引起肠道疾病,尤其睡前空腹饮酒易致脑溢血。酒后不宜喝浓茶冷茶,而应喝解酒汤。譬如口服食醋,或用陈醋50克,红糖25克,生姜3片煮水服;取桔皮煮水饮用或饮适量糖水;取绿豆适量温开水洗净,捣碎,以水冲服或煮汤服,皆可解酒。[2]

若饮酒过多过久,单纯食疗则无法驱邪,需服用药物控制。以下主要从中医理论入手,叙述一下解酒的原则和常用方药。

21予邪以出路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予邪以出路,莫过于四:发汗、利小便、涌吐、导下,而以发汗、利小便为要,正若李杲《内外伤辨惑论·酒客病》所言:“若伤之(酒)止当发散,汗出则愈,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

211发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为汗法解酒提供了依据。《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在体内外运行代谢,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发肃降,以及肝气的条达,总之,是气的通畅。《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的排出有三个条件:阳气的充盛,津液的充盈和玄府的宣通。所以,不仅仅是麻桂等辛热之品才可发汗,还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其一,开发腠理,通达玄府,以利汗出之道。常用药物有生姜、葱白、豆豉等。其二,温阳行气,滋脾益胃,以资发汗之力。常用药物有健脾益气药如人参、白术,辛香温通者如沉香、木香,行气兼化湿者如苍术、砂仁、豆蔻、陈皮等。其三,养阴生津,以资汗液之源。常用药物有麦冬、玉竹、枸杞等。

212利小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下者,引而竭之。”龚廷贤《寿世保元》曰:“一论治酒病当发汗,其次莫如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可也。”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曰:“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热必孤矣。”酒为湿热,倘若能通过利小便之法使湿邪从下而竭,则热不能与湿相交结,其去也易矣。古人解酒有重用五苓散者,如清·庆云阁《医学摘萃》“伤酒者……如宜从膀胱以化之者,以五苓散加减主之”。亦有方少加利水之品,其如车前、木通、滑石、泽泻、猪苓等,数见不鲜。

213涌吐、导下

涌吐、导下之法当有严格的适应证。涌吐用于宿食、酒积在上脘所致的大满大实之证。下法用于酒食停滞在肠胃,湿热搏结肠腑之中的下焦实证。下法既可祛湿,又可去食去热,如《新安医籍丛刊》载:“如重而蓄积肿满者,芫花、大戟、甘遂、牵牛之属利下之。”清·王燕昌《王氏医存》载:“积滞、酗酒之湿热,致人腿痛如瘫,宜晨服大黄下之,预备十全或八珍等剂,值其下一、二次时服之。

22解酒毒

查历代本草,酒条目之下,常云“酒畏葛花、赤小豆、绿豆、枳子。”诸此类药物,味甘性润,多为解酒之品。《本草备要》云:“葛根,辛甘性平,轻扬升发,入阳明经,能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止渴,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解肌退热,又能起阴气,散郁火,解酒毒(葛花尤良)利二便。”古人解酒多用葛根(花、粉),因为它能解酒毒,还能生津、发汗、利小便,解热,实为良药。枳子,性润,亦能解酒。《本草备要》言其能“止渴除烦,润五脏,解酒毒”,“葛根解酒毒,而发散不如枳”。酒病有单用枳子一药者,如《老老恒言》:“枳粥,以枳木具一味作粥,醉后次早空腹食之。”《不居集》鸡钜子汤以枳15克煎服,可解酒毒,治饮酒发热。《本草新编》云:“赤小豆,甘酸,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通小肠,利小便,行水,散血……止渴解酒。白扁豆,甘,气微温,能解河豚酒毒。”

23清热泻火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曰:“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曰:“(酒)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肺受贼邪,金体大燥,恐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酒助热化火易伤人体阳气和津液,故宜清热泻火,及时顾护阳气和津液。观古人组方,多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四味合用,即黄连解毒汤,为清热泻火的代表方剂。石膏,辛甘大寒,具透散之功,亦为清热泻火之佳品。

3古代解酒方举例并浅析

31葛花解酲汤 这是古人解酒的名方,流传久远,源出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论酒客病》。主治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是也。

[方药]白豆蔻仁、砂仁、葛花、干生姜、泽泻、白术、陈皮、猪苓、人参、白茯苓、木香、莲花、青皮

[功用主治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是也。

[分析]葛花解酒毒为君;人参、白术健脾益气,配伍神曲调理中焦脾胃之滞气,木香辛香温通,砂仁、陈皮、白蔻、青皮行气兼化湿,共同鼓舞阳气以增发汗之力,且干生姜辛温开腠,发汗解表,使酒邪随汗而出;猪苓、白茯苓

泽泻利水通小便,使酒邪从下而竭。如此则一身之酒邪表里分消,上下气机得畅,则身如常人。

32醉香宝屑  选自《传信适用方》

[方药]陈皮、缩砂仁、红豆、甘草、生姜、盐、丁香、白豆蔻仁、巴豆

[功用]主治呕吐、恶心、醉酒。

[分析]砂仁、白豆蔻芳香化湿,辛温行气,调理中焦气机,为君;陈皮、丁香味辛,增强君药理气之功效,使气机更加通畅,生姜辛温,开腠发汗解酒;红豆可清利小便,巴豆攻下。纵观全方,调气攻邪相兼,增强解酒之功。

33开痰降火汤  选自《万氏家传点点经》

[方药]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半夏、龙草、木通、瓜蒌子、麻仁、车前、胆南星、朴硝、甘草

[功用]主治饮酒过度,痰火蕴结发狂如疯。方中皆为峻利有毒之品,用以治疗酒毒甚者。

[分析]芩连柏清热燥湿,胆南星清热化痰,大黄、朴硝清热攻下,龙草、木通、车前、甘草清利三焦,利湿导热,半夏散结消痰,童便炒后去其燥性,又加炒麻仁,则又有扶助人体阴液之功,全方多为苦寒攻下之品,故治疗酒毒重症有痰火郁结者。

综上所述,酒为大热之品,饮入于胃,宜为湿热之邪,久之酿痰生火,严重者甚至导致脏器损害。所以,饮酒后应及早解酒祛邪,防止酒积体内。解酒之法在于予邪以出路,通过汗、吐、下之法去其湿热,清热泻火祛其痰火,亦可加入解酒毒之品,湿热去则上下内外一身气机宣通,人无恙兮。若因酒积引起的其它严重疾病非解酒所能解除者,则应辨证论治,随证治之。

【参考文献】

[1] 张学霁:《中医病因探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24226

[2]《食疗妙方》:赵玉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601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