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代最惨烈的围城战:秦国与列国的邯郸之战

 小记历史馆 2014-07-02

    白起不愧为一代名将,一下就道出了战争的形势,分析出了战争的结果。我们同时也可以来为秦王谋划一下,做一回事后诸葛。

    邯郸距离秦国路途遥远,中间相隔众多并不为自己所控制的郡城,长途跋涉去进攻,后勤保障拉长,损耗较大,而且容易受到赵军的袭击,事实也证明了在其后的战争中,赵军对秦军补给线的袭击让秦吃尽了苦头。秦军之所以会在邯郸受到挫折,原因无非就是灭赵的时机还不够成熟,秦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攻打里秦国较近,而毫无还手之力的韩魏二国,吃掉自己能够确切能够吃掉的,而绝不打自己毫无把握之战,这才为上上之策。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话题,白起的拒绝是秦王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秦王不明白自己的常胜将军、王牌统帅居然回拒绝自己的命令,他下令让白起为将的命令成了一纸空文。秦王怒火中烧,但还是派应候范睢去请白起,应侯就问白起:“楚国方圆千里,士兵百万,而将军仅仅带者几万人马,就攻下了楚国的首都;在与韩魏的战斗中,你的士兵不及他们的一半,却斩首二十四万,使得韩魏至今都是秦国的属国。您的丰功,诸侯无人不晓。现在赵国的士兵死伤十之有七、八,我军数倍于赵军。您以少击多,获胜如神,何况现在以强攻弱,以多攻少呢?”

    看来范睢把胜利的原因归功于军队的人数和白起的个人能力。此二者对于秦军来说,的确是相当的重要,有了此二者,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胜利。于是,白起说道:“楚王仗着自己国家大,不理朝政,重用阿谀之臣,不重用贤良。楚国虽然很大,但是城防建设落后,士兵各自想着自己的家。楚国的局面是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所以我能获得胜利。而韩魏两国虽为联军,却不齐心协力,相互推脱让对方出战,被我抓住机会,大败他们,这有什么神奇的呢?现在秦国在长平打败了赵军,不在当时趁机会灭掉它,却有所顾虑。使他们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赵国上下利用一年的时间修缮兵器,增高城墙,修浚护城河,其民努力耕作,同心协力。现在如果攻打赵国邯郸,赵国必定拼死坚定,必然不可能取胜,而诸侯国的救兵随时都有可能会到,我认为攻打赵国必定会失败”。

    白起的一席话说得范睢惭愧而去。虽然白起因为长平之战后是继续攻打赵国还是撤军问题上发生分歧,并产生可矛盾,但是白起的一席话却说得头头是道,让人无法反驳,并不是因为对范睢的嫉恨而不愿为将,但是范睢对白起大概就没有这么客气,在秦王面前把白起不愿意为将的事情说了一遍,其实他用不着过多的添油加醋,秦王就已经发怒了。秦王就不明白白起到底是怎么了,但是秦王作为一国之君,又岂会屈服于白起。秦王怒恨的说了一句话“难道没有他白起,我就打不下赵国?”秦王下令,任命王龁代替王陵为将,并带领着大量援军增援火速赶往前线。

    4、秦军的困惑

    王龁来到前线,首要任务当然是进攻。他临行前,秦王嘱咐他无论如何也要拿下邯郸,他也深深的明白,只要自己拿下邯郸,就是前人所未有之功,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一定会跟白起一样让高贵,而且,白起已老,自己迟早会成为秦军的统帅。但是,如果拿不下邯郸,自己很有可能会被秦王治罪。所谓成败在此一举。王龁下令,猛攻邯郸,无论如何,要给我拿下邯郸

    邯郸危急,战争开始向不利于赵的方向发展!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秦军的援军赶到,而邯郸孤城一座,外无援军,这样的条件如果仅仅用“艰苦”来形容,的确有点把邯郸的形势说得太好了点。真实的情况是,邯郸城市内,军民无粮可吃,树木都被吃个精光,饿得实在不行了,大家一看,自己身边就只剩下人了,那就吃人吧!吃谁呢?大人还要打仗,当然是吃小孩子,自己的孩子不能吃,那就拿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交换,我吃你的孩子,你吃我的孩子--这种凄惨大概根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邯郸到了生死存亡之秋,但军民根本就没有投降的意思,这就是白起杀降的结果--投降保不了命,不投降还有一博,谁还会去干投降的事情,即便死了也是为国捐躯,死得值!王龁的猛攻的结果只是增加了双方的伤亡,而赵军的士气依旧如故,秦军面对高大的城墙,死伤比赵军多出不少。王龁陷入了王陵的困惑,进退亦不能!秦王只得益兵助前线加大攻击的强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