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皇家空军机徽百年历代记

 dongchang 2014-07-02

经常会有人指着一架英国飞机问:“那架飞机上的靶子叫做什么?为什么会涂着一个靶子?为什么机翼上的靶子和机身的不一样,没有中间的白圈圈?”,其实他们问的都是英国皇家空军(RAF)和皇家海军(RN)的圆形机徽(Roundel)。大多数人,即便那些对战机如数家珍的老鸟们都不一定知道英国圆形机徽的起源,更别谈不同时期圆形机徽的变化,还有为什么同一架飞机上会有不同式样的圆形机徽了。本文尝试着整理一下英国圆形机徽的历史,并展示百年以来皇家空军使用过的各式机徽。

起源

  圆形机徽起源于欧洲的一种传统的服饰——帽章(Cockade)。在18和19世纪,欧洲各国军队普遍使用帽章来表示国籍,帽章可佩戴在士兵的制服或帽子上,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丝带结,也可以是用国旗色丝带编制的同心圆或椭圆形纹章。最终帽章演变成金属制造的帽徽,并和V形袖章、黄铜纽扣、勋章和肩章一起成为军服的标志性饰物。


红白蓝三色法兰西帽章,由三色丝带制成


拿破仑的双角帽,饰有帽章

  1914年一战爆发时,各国的军用飞机普遍没有漆上国籍标识。由于无法识别敌我,地面部队习惯于向头顶上出现的任何飞机开火,于是军用飞机的国籍标识——机徽就这样诞生了。1914年8月英国皇家飞行队(1918年4月1日独立成皇家空军)开始在机翼下表面画上国旗图案以供识别,但很快发现从远处看国旗中的圣乔治十字容易和德国铁十字混淆,于是又测试了盾形国旗图案,效果仍不理想。1914年10月皇家飞行队决定效仿法国陆军航空兵(1933年独立成法国空军)采用简洁明快的圆形机徽。法国圆形机徽演变自法兰西帽章,看起来像是一个红白蓝三色同心圆靶子。大英帝国秉承拿来主义,只是把法国机徽的蓝心红圈改成红心篮圈就直接用了,非常省事。

  1914年12月11日皇家飞行队下令在所有飞机的机翼下表面和机身都漆上大尺寸圆形机徽,同时在机翼下表面翼尖处和方向舵两侧漆上小尺寸英国国旗图案。同期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曾短暂使用过白心红圈机徽,1915年也改用新式圆形机徽。1915年5月英国人弃用了方向舵国旗,继续抄袭法国人的方向舵三色垂直彩条,颜色顺序也保持一致。1915年6月皇家飞行队要求机翼上表面也漆上圆形机徽。


皇家空军圆形机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帽章。右上角是18和19世纪的一个典型法国帽章,由三色丝带制成,代表了法兰西共和国国旗。左上角是19世纪法国士兵的军帽,注意醒目的圆帽章。左下角是一战时期法国军用飞机开始采用的圆形机徽。右下角是英国圆形机徽,抄袭了法国人的设计,只是颜色顺序相反而已。英国和法国作为盟友,这点是可以接受的


1915年一架正被水上飞机母舰吊放下水的肖特184海军型侦察/鱼雷机,机身侧面画有英国国旗。这架飞机隶属于皇家海军大雅茅斯海军航空站


英国在采用了法式圆形机徽后,圆形机徽和国旗图案并存了很短一段时间。1915年9月26日在法国北部的法朗潘,德国人围着这架迫降的皇家飞行队第12中队的B.E.2c留影。注意机身和机翼下表面的圆形机徽以及翼尖的小国旗图案。德国人后来修复了这架飞机并涂上了铁十字

一战时期

A型机徽(1915-1942)

  为了统一圆形机徽的规格,皇家空军颁布了史上第一个机徽涂装规范——A型机徽,规定机徽中的红白蓝圆圈直径比为1:3:5,颜色为暗红、白和暗蓝,机翼机徽尺寸要尽可能大,给机翼前后缘留出几厘米的空隙就好。同时还规定方向舵彩条的宽度比为1:1:1,蓝色总是靠近机头。

  很快英国人就发现A型机徽的蓝外圈会被飞机的深色和迷彩表面湮没,所以在1917年皇家空军又规定漆在深色和迷彩表面的机徽要在外圈增加宽5.08厘米的白圈以增加对比度。A型机徽比较长寿,其变形一直使用到二战时的1942年。


著名的索普维斯“骆驼”战斗机,由于是绿色涂装,所以机身和机翼上的A型机徽增加了一个白色外圈以增加对比度


SE5a战斗机的骨架,注意垂尾方向舵上的醒目彩条

  但A型机徽规范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战争中一切从简,厂家甚至是涂装工人随意决定着红白蓝的直径比和颜色,意思差不多就行。更别提那些经过外场维修的飞机上被随便涂抹的机徽了,要么尺寸不对,要么颜色不对,要么有奇怪的轮廓线。

机身侧面变形机徽(1918-1939)

  一战后期皇家空军开始在部分飞机的机身两侧使用一种A型机徽的变形,这种机徽的直径比改为1:2:3,加大了红心的尺寸以提高可视度。变形机徽一直使用到1939年,值得一提的是皇家空军现在采用的D型机徽就是以变形机徽为蓝本的,保持了相同的直径比。战争后期方向舵彩条的变化更大,皇家空军把彩条的顺序反了一下以示与法国飞机的区别,红色总是靠近机头。


变形机徽的直径比为1:2:3,加大了红心的尺寸


1918年第3中队的RE.8,注意机身侧面的变形机徽,以及红色在前的垂尾彩条


30年代的皇家空军格罗斯特“斗士”三机编队,注意机翼上表面的A型机徽和机身侧面的变形机徽

夜间机徽(1918-1938)

  1918年一战的最后一年,皇家空军奥福德内斯研究所搞出了一种专用于夜间轰炸机的奥福德内斯夜间低视(NIVO)涂装,全身涂满亚光灰绿色油漆的轰炸机在月夜的海面上飞行时能很好地融入环境中。但是A型机徽破坏了NIVO涂装的伪装效果,机徽中的白圈在月夜中非常显眼。怎么办呢?奥福德内斯研究所于是设计了一种被称为夜间机徽的新规范,去掉了显眼的白圈,只留下直径比为2:5的低调红心篮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夜间机徽最终成为NIVO涂装的标准机徽,被应用在皇家空军的维克斯“弗吉尼亚”、汉得利·佩吉“海德拉巴”、汉得利·佩吉“欣奈迪”、汉得利·佩吉“黑福德”和费尔雷“亨登”夜间重型轰炸机上。1938年夏夜间机徽有了正式名称——B型机徽,1939年NIVO涂装被正式取消。


夜间机徽,红蓝圆圈直径比为2:5


一架在降落事故中被毁的维克斯“弗吉尼亚”轰炸机,可以清楚地看到机翼下表面的大尺寸夜间机徽,去掉了白圈后的机徽在灰绿色NIVO涂装上的确很不显眼。另外NIVO涂装还取消了方向舵彩条


月夜中的汉得利·佩吉“黑福德”轰炸机编队,涂有标准的NIVO涂装。护航战斗机是1932年才出现的威斯特兰-希尔“翼龙”Mk.V,这是一张假想的航空画.所以“翼龙”上同时出现夜间机徽、二战时代的泥色/绿色迷彩和C型垂尾彩条(见下文)也就不稀奇了。另外“黑福德”轰炸机机翼上的夜间机徽尺寸也偏小。

两次大战期间

  一战结束后英国迎来了两次大战之间短暂和平年代,A型机徽由于色彩暗淡而渐渐变得不合时宜。为了增加机徽的可视度,1929年末皇家空军调高了机徽的色彩明亮度,把暗红和暗蓝改成了更加明快的识别红和识别蓝。此时的军机也爱用和平年代的银色涂装,这种活跃的涂装一直使用到30年代末。


一战时期的A型机徽色调较暗淡


调高了机徽的色彩明亮度的A型机徽


两次大战期间涂装的霍克“狂怒”双翼战斗机

  30年代的航空技术一日千里,欧洲列强都开始装备先进的单翼战斗机。人们发现飞机的速度大幅增加后,方向舵彩条和副翼上机徽的油漆居然会影响飞机的高速配平,甚至导致高速时控制面的抖振。于是皇家空军取消了方向舵彩条,并限制了机翼机徽的尺寸,不得涂到副翼上。


霍克“飓风”原型机,全机涂成银色。没有方向舵彩条,机翼机徽也没有涂到副翼上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30年代末战争阴云重新密布在欧陆上空,面对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皇家空军也在加紧备战,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废除战机上的明快色彩,和平年代的银色涂装可不行。1935年起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开始采用一种泥色/绿色上表面迷彩,到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危机时,大多数战斗机已经涂上了这种被称为“白天迷彩”的标准涂装。很快英国人就发现标准的A型机徽的蓝色外圈在迷彩表面会非常不显眼,从远处看去圆形机徽就只剩下了红心白圈,直接影响了空对空敌我识别。怎么办呢?


1935年的格罗斯特“斗士”双翼战斗机,可以看到机身侧面A型机徽的篮圈已经湮没在迷彩表面

A.1型机徽(1937-1942)

  皇家空军给出的答案是在三个圈圈外面再增加一个黄圈,这有点类似于一战时期在机徽上增加的白圈,其目的都是把圆形机徽的整体轮廓从暗色表面上“拯救”出来。1936年皇家空军规定所有迷彩涂装的飞机要在机身和机翼上表面漆上这种A.1型机徽,机徽四个圈从内到外的直径比为1:3:5:7。


1936年英格兰上空的“飓风”I,机身和机翼上的A.1型机徽煞是醒目


A.1型机徽,直径比1:3:5:7

B型机徽(1938~1947)

  但物极必反,A.1型机徽上的黄圈和白圈都是极为醒目的强对比色,敌人隔老远就能看见A.1机徽,对作战不利。1938年皇家空军重新启用夜间机徽,只不过此时改称为B型机徽,并将其作为迷彩涂装飞机的标准机徽。B型机徽由于去掉了黄白两色,只留下蓝红两色,所以具有很好的低视效果。同时皇家空军还下令取消机翼上表面的机徽,最大限度地降低飞机的醒目度,成为战机涂装最低调的时期。


衍生自一战时期夜间机徽的B型机徽


1939年的霍克“狂怒”I战斗机编队,机翼上表面光秃秃没有任何标志


同一批霍克“狂怒”I,机身侧面和机翼下表面涂有B型机徽。为了便于高炮部队进行敌我识别,机身下表面一半漆成白色,一半漆成黑色


工人正在“喷火”机翼下表面喷涂B型机徽

  这种低调的涂装只使用了很短一段时间,因为太低调都影响了飞机上半球的敌我识别。所以很快皇家空军命令在迷彩涂装飞机的机翼上表面增加B型机徽,机身侧面改用A.1型机徽,这样既可以减小被上方敌机发现的概率,也能满足敌我识别的需要。

  同时机翼下表面的B型机徽也被A型机徽取代。这是因为从地面仰望头顶的飞机时,即使在阴天也因眩光而降低飞机轮廓的可视性,此时A型机徽中的白圈会因有更好的对比度而能更好地被地面部队识别。当时英国的步兵和防空炮兵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飞机识别训练,只能通过机徽来区分敌我。

  二战爆发前皇家空军迷彩涂装飞机的标准机徽是机翼上表面B型机徽,机翼下表面A型机徽,机身两侧A.1型机徽。在迷彩涂装飞机机翼上表面采用B型机徽的做法则一直延续到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

  二战中B型机徽还被广泛使用在其他特别涂装上,如在1940-1944年PRU蓝色涂装的侦察机(如侦察“喷火”侦察机。PRU是指照相侦察部队,PRU蓝也被称为知更鸟蛋蓝色),1944-1947年高空涂装的战斗机(如德哈维兰大黄蜂)在机身两侧和机翼上方都使用了B型机徽。


1939年3月机翼上表面的A.1型机徽被B型机徽取代,A.1型机徽就只能保留在机身侧面了。图为一架喷火II


不管风云如何变化,A型机徽仍然牢牢统治着机翼下表面,直到1942年6月才被C型机徽取代


“鸟蛋蓝”的“喷火”PR.XIX侦察机,在机身两侧和机翼上表面涂有B型机徽,机翼下表面无机徽

B.1型机徽(1939-1942)

  1939年3月-12月期间一些夜间轰炸机(如维克斯“惠林顿”)和夜间战斗机(如博尔顿·保罗“无畏”)在机身两侧的B型机徽外侧涂上黄圈以增强敌我识别,这就是B.1型机徽。1940年~1942年期间皇家海军的布莱克本“大鸥”和“大鹏”战斗机也在机身两侧使用过B.1型机徽。


1940年第805中队的布莱克本“大鹏”舰载战斗机,机身侧面涂有B.1型机徽


B.1型机徽的直径比为2:5:8

二战时期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了,两天后英法对德宣战。皇家空军再一次降低了机徽色彩的明亮度以贴合实战要求,把和平时期机徽的明快色彩改成了较暗的暗识别红和暗识别蓝,并成为二战中机徽的标准色彩。

  皇家空军的圆形机徽在二战前、中、后期经历了很多变化。皇家空军不断颁布官方的圆形机徽标准,对式样、直径、在各机型机身和机翼的确切位置都做了详细规定。


采用暗识别红和暗识别蓝色战时A型机徽

  1939年9月初驻法国的皇家空军中队开始给部分战斗机(主要是霍克“飓风”和费尔雷“战斗”)重新刷上方向舵彩条,式样与一战时期一致,红色朝向机头。


1939年法国上空第73中队的“飓风”,垂尾方向舵上恢复了彩条,机身两侧也改回A型机徽,取消了醒目的黄圈

  1940年6月皇家空军决定正式恢复垂尾彩条,一开始的前6个月并没有规定彩条的尺寸,只要漆在垂尾上方向舵以外的区域就行,所以这一时期有些飞机的彩条覆盖了除方向舵以外的整个垂尾。1940年12月皇家空军标准化了A型垂尾彩条,规定彩条的外形为方形,高27英寸(68.58厘米),宽24英寸(60.96厘米),红白蓝三色宽度都是8英寸(20.32厘米)。侦察机的A型彩条尺寸减半。


漆有非标准垂尾彩条的“飓风”1,涂满的整个垂尾


再对比一下标准垂尾彩条的“飓风”


A型垂尾彩条,高27英寸(68.58厘米),宽24英寸(60.96厘米),红白蓝三色宽度都是8英寸(20.32厘米)

A.2型机徽(1940-1942)

  A.1型机徽的黄圈圈即使只用在机身侧面也是过分扎眼的,隔老远就能看见,对作战不利,所以英国人在1940年又搞出了黄圈缩小的A.2型机徽,4个圈的直径比1:3:5:6,降低了机徽的整体可视性。A.1和A.2型机徽在1942年被C型机徽取代。


夜间迷彩涂装的“惠特利”轰炸机,机身侧面涂有A.2型机徽,注意机徽中的白圈被涂黑以降低可视度。机身下表面是亚光黑,没有机徽


采用A.2型机徽的皇家海军“岩燕”(F4F),在机徽的使用上,皇家海军一贯是紧跟皇家空军的

C型机徽和C.1型机徽(1942-1947)

  随着战争的进行,A型机徽(包括A.1、A.2派生型)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机徽中的白圈面积过大,即使只用在机翼下表面和机身侧面也会非常显眼,破坏了整体涂装的低可视性,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1942年5月皇家空军颁布了C型和C.1型机徽规范,把白圈的宽度减小到最低以降低可视度。其中C型机徽的直径比3:4:8,C.1型机徽外圈增加了一个黄圈,直径比3:4:8:9。皇家空军规定是在迷彩涂装飞机的机翼上表面使用B型机徽,机翼下表面使用C型机徽,机身两侧使用C-1型机徽,垂尾使用配套的C型垂尾彩条。


C型机徽,直径比3:4:8


C-1型机徽,直径比3:4:8:9

  C型垂尾彩条的形状改为24英寸X24英寸(60.96厘米),红白蓝三色分别宽11英寸(27.94厘米)、2英寸(5.08厘米)、11英寸(27.94厘米)。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皇家空军“野马”战斗机的垂尾彩条就是27英寸(69.58厘米)X24英寸(60.96厘米)的。


配套的C型垂尾彩条,24英寸X24英寸(60.96厘米),红白蓝三色分别宽11英寸(27.94厘米)、2英寸(5.08厘米)、11英寸(27.94厘米)

  C型(包括C.1型机徽)从根本上取代了迷彩涂装飞机上的A型机徽,整体单色涂装的飞机也逐渐把C型机徽作为机身两侧标准机徽使用,如黄色教练机、蓝色侦察机、或无涂装的轰炸机等。战争后期,由于盟军已经牢牢掌握了制空权,一些战斗机开始在机翼上表面使用C型或C.1型机徽,直到1947年被D型机徽取代。


1942年5月皇家空军规定是在迷彩涂装飞机的机翼上表面使用B型机徽,机翼下表面使用C型机徽,机身两侧使用C-1型机徽,垂尾使用配套的C型垂尾彩条


1945年的“喷火”IX,机身两侧和机翼上表面都使用了C.1型机徽

  1944年初,高空飞机开始采用B型垂尾彩条,取消了中间白色,进一步降低可视度。


B型垂尾彩条

东南亚司令部C型机徽和C.1型机徽(1942)

  在东南亚,中缅印战区的皇家空军飞行员发现自己飞机圆形机徽中的红心很容易和日军飞机的日之丸混淆,造成识别困难。一开始各中队自行把A型机徽中的红心用白色抹去,效果不错。1942年皇家空军东南亚司令部(SEAC)专门设计了一种C型机徽和C.1型机徽变形,去掉了机徽中的红心,东南亚司令部下属中队以及部署在中缅印战区的中队开始在飞机全部表面使用这两种机徽,以及配套的白蓝两色垂尾彩条。这两种机徽很快就被浅蓝/深蓝色的东南亚司令部机徽取代。


东南亚司令部C.1型机徽,直径比4:8:9。C.1型机徽多了外侧的黄圈

  皇家海军航空兵在东南亚的舰载飞机也使用了这两种机徽,有时机徽两侧还会有美式白条。这是因为美国制造的飞机在出厂时(如F6F)直接涂上了美军的蓝底白色星条机徽,皇家海军接收后只是简单地把白星涂成篮圈,所以保留了两侧的白条。不过英国自产的飞机如“海火”也使用过这种白条。


涂有东南亚司令部C型机徽的“喷火”VIIIc,隶属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东南亚司令部机徽(1942-1946)

  1942中期东南亚司令部重新设计了机徽,把机徽颜色浅蓝/深蓝色,直径比2:5。这种浅蓝色调是澳大利亚中队发明的,他们发现用白色覆盖掉红心后机徽还是过于醒目,不适合在深绿色丛林树冠背景中使用。于是澳大利亚人在白色中加入蓝色,按50:50的比例调制成浅蓝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42-1946年间,东南亚司令部和中缅印战区的中队使用了新式东南亚司令部和配套的垂尾彩条,许多中队还把机徽和垂尾彩条缩为正常大小的一半,进一步降低可视度。


东南亚司令部机徽,直径比2:5


东南亚司令部垂尾彩条,浅蓝色总是朝向机头方向


东南亚司令部第34中队涂装的“飓风”IIc,机徽为正常大小的一般

战后

D型机徽(1947-)

  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6月,皇家空军设计了一种D型机徽来取代二战时期的各型机徽,实现机徽的标准化。D型机徽再一次借鉴了法国机徽的设计,直径比1:2:3,颜色也恢复成识别红和识别蓝。不过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战后皇家空军采用了新的英国色彩体系,所以识别红和识别蓝与战前的稍有区别。D型机徽最初使用在皇家空军的地面装备上,如吉普、卡车、救援车辆,后来成为飞机各表面的标准机徽。D型机徽现在是皇家空军教练机部队以及非作战涂装飞机的标准机徽。

  与D型机徽配套使用的是A型垂尾彩条,当然按照新标准进行了改色。随着皇家空军进入喷气时代,越来越多的后掠翼飞机开始服役,方方正正的A型彩条放在后掠垂尾上不是很协调,皇家空军不再规定垂尾彩条的标准式样,而是在设计飞机涂装时根据飞机垂尾的后掠外形定制。


D型机徽,直径比1:2:3,现代皇家空军标准机徽


皇家空军“红箭”飞行表演队的“鹰”1A教练机,机身两侧的D型机徽增加了白圈


霍克“猎人”T.7A教练机,注意垂尾的A型彩条

核爆机徽(1951-1970)

  1952年为了匹配战略轰炸机的“核闪白”涂装,皇家空军设计了一种“褪色”版D型机徽。核弹爆炸时的热辐射能对飞机的深色涂装造成严重破坏,这也是核轰炸机为什么总是白色或者无涂装的缘故。核爆机徽大幅调淡了识别红和识别蓝,变成很浅的粉色和淡蓝色。


核爆机徽,直径比1:2:3


BAC TSR.2核攻击机,“核闪白”涂装+核爆机徽

深色低视机徽(1970-)

  70年代战略形势起了变化,随着苏联防空导弹的发展,高空轰炸变成了神风特攻,北约空中力量开始逐渐采用低空突袭战术。为了匹配新战术,皇家空军的攻击机和轰炸机改用中海灰/绿色迷彩,但是D型机徽的白圈在这种迷彩上很显眼,所以皇家空军借鉴B型机徽的概念,设计了取消了白圈的低视机徽。低视机徽的直径比为1:2,在新的迷彩涂装上有很好的效果。此外与低视机徽配套使用时,垂尾彩条也需要去掉白色。目前为止低视机徽是皇家空军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部队深色作战涂装飞机的标准机徽。


低视机徽,直径比为1:2


1984年的“”GR.3攻击机,全机采用中海灰/绿色迷彩+低视机徽+低视垂尾彩条

浅色低视机徽(1980-)

  80年代灰色成为北约各国空军战斗机的主流涂装,研究表明灰色是最佳的战斗机伪装色,无论是对空还是对地都有很好的效果,于是低视灰色涂装在西方国家空军中流行起来,皇家空军也不例外。浅色低视机徽是专门用于搭配空优灰的新机徽,其中的红色和蓝色分别被称为三文鱼粉和粉蓝,当然还有配套的浅色低视垂尾彩条。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皇家空军的参战战机都涂上了被称为“沙漠粉”的沙漠伪装色,各表面也涂上了浅色低视机徽。


浅色低视机徽,直径比为1:2


海湾战争时期的“狂风”和“美洲虎”攻击机,注意“美洲虎”机身侧面的浅色低视机徽


台风”F.2战斗机,空优灰涂装+浅色低视机徽

结语

  从1914-2014年,皇家空军的圆形机徽已经走过了100的年头。从百年中机徽的变迁来看,英国人始终从实战要求出发对机徽式样进行科学改变,同时又完善的规范可遵循,严谨的态度值得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