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普世伦理之金律—恕道

 非常名5591 2014-07-02

世界普世伦理之金律—恕道         

“恕”是儒家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体现了儒家的基本义理精神。如心为恕,“如”,顺从也,顺从本有的仁爱之心去对待事物、处理事情就是“恕”。《说文》解“恕,仁也”,朱熹注释说:“推己之谓恕”。“恕”就是宽容、谅解和尊重,不把自己的意志、爱好和憎恶强加与人。也就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他人,将心比心,忖己度物,从而谅解别人,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之“恕”不是单纯的“宽恕”,而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儒家讲恕道,有“勿为”和“应为”两层含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恕。前者是“勿为” 之“恕”后者是“应为” 之“恕”.前者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消极表现,后者是尽心于人、推己及人的积极表现。

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恕道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主要有:其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不要施之于别人,如此方能做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其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也要让别人去追求和实现。其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大学》所谓之“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也就是说,你不喜欢上级怎样对待你,就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去对待下级;你不喜欢下级怎样来应付你,你也不要以这种方式去应付上级。以此类推,对待前后左右,都应该这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去推己度人,大家的行为就合乎恕道,就不会产生冲突。其四,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儒家之恕道展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独立人格的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志向、行为方式与利益需求,不能因为观点、行为方式以及利益需求的不一致而丧失了起码的同情、怜悯与不忍之心。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其五,和平的理念。其主张人类的生存发展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宽容、沟通、和平与双赢。

恕道是孔子教化子贡的德目。子贡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富可敌国,仍然能秉持恕道,成就功德。吾人仰慕先贤道德,当以恕道自励,不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训。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个字,称为“人类的法典”,后被写入了 1793 年的法国宪法与1993年的《全球伦理宣言》,被誉为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冲突战乱、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恐怖袭击等等,让地球与人类难受其重.如果大家都能秉持恕道,就可消除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歧见、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化戾气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才可达之真正之和谐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