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缵绪的“通议大夫第”的建造时间问题

 芙蓉书阁 2014-07-02

邓旺林

大埔百侯侯南杨缵绪的“通议大夫第”建于何时,目前尚未看到极可靠的记述。

“百度百科”和“园林绿化在线”等网上有文章说该宅第建于(有的说“约建于”)1750年,即乾隆十五年。

说该宅第“建于”或“约建于”1750年,不知有何确凿的根据,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因为杨缵绪自乾隆元年(1736)起即任知府(仅乾隆三年后曾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三年左右),到乾隆十五年已当了十多年的知府。建造这个大宅第,经济等方面都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如果此宅第真的是建于1750年或1750年前后的话,则当时尚不能称为“通议大夫第”。因为,那时杨缵绪还只是正四品官。从清初至乾隆十七年(1752),知府是正四品,乾隆十八年(1753)改知府为从四品。而乾隆十九年(1754)杨缵绪由知府升任浙江分巡金衢严(金华、衢州、严州)道,仍为正四品官。正四品授阶“中宪大夫”。杨缵绪在乾隆十六年(1751)十一月获授的官阶正是“中宪大夫”。杨缵绪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五月九日擢陕西按察使,这才升格为正三品大员,才有资格受封“通议大夫”。

目前尚不明杨缵绪何时受封“通议大夫”。据《乾隆实录》所记,乾隆二十四年(1759)六月初五,杨缵绪受到乾隆帝的批评:“受事二年,奏事亦止二次。且所奏不过人云亦云,无甚关系”并“著交部察议”,至九月上旬即被免职。由此可见,杨缵绪受封通议大夫,只能是在1757年五月九日之后至1759年六月初五日之前。

虽然杨缵绪被授阶“通议大夫”的时间一般说来会晚于被任命为陕西按察使的时间。但在民间,完全有可能在杨缵绪刚当上正三品的按察使时,便提前称其为“通议大夫”。

因此,今称“通议大夫第”者,如果确是在1750年左右建成的话,在1757年五月九日之前还只能称之为“中宪大夫第”;改称“通议大夫第”,最早是在1757年五月九日之后。当然,以后称这个宅第,肯定是只称“通议大夫第”了。

大埔县文化局、博物馆编辑出版的《广东省大埔县历史文化资源汇编》(主编:张生胜,编审:杨文新)P42中说通议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时任陕西按察使杨缵绪所建”。这话听起来似乎是说通议大夫第是在杨缵绪当按察使之时建造的。果真如此的话,建造通议大夫第的时间便是在1757年五月中旬至1759年6月上旬。

《大埔进士录》记通议大夫第“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间”。现在记不得此说的根据是什么了。这几天查了一下手头有关的资料,都没看到可以支持此说的资料。记通议大夫第“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间”看来是《大埔进士录》的又一处硬伤。

“通议大夫第”内后堂上悬挂的榜书“咸庆堂”三字的木牌匾上,有款识“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闽浙等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眷弟钟音顿首拜题”、“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仲冬榖旦”(此有照片为证)。也许就是因为看到这个牌匾上有“乾隆三十八年”字样,一时不察,认为“通议大夫第”是建造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

杨缵绪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逝世,在其逝世不足三年时就大兴土木建造宅第,有点不太可信。当然,如果此宅第是在杨缵绪还在世时已开始兴建,至杨缵绪逝世时尚未峻工,那么在杨缵绪逝世后,仍继续施工,而于乾隆三十八年完成,这还是说得过去的。

“通议大夫第”究竟于何时兴建和建成,目前不得而知。但从“通议大夫第”的“咸庆堂”牌匾上的“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仲冬榖旦”字样看来,“通议大夫第”建成的时间,应该不会迟于1773年。

说明:

本文括号中的数字为公元纪年的年份,本文所记月日均属农历。

201405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