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于萱:欢喜付出,自有意外收获

 真友书屋 2014-07-03

那是凉爽春天的某个下午。连续下了好几天的绵绵细雨,暖阳终于露脸,晴空湛蓝,原本去市中心办事的赵于萱偷了个空,在台中火车站附近走了一圈,喝一杯咖啡。她特意关掉手机,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画了一张手绘图。回家继续完成那张图时,她忽然觉得画下这张图的心境和以往的有些不同。那以后,她用一些零碎的时间,重新走了自己居住城市的一些角落,并用画笔记录下这些地方的细节和风景。

“我发觉,自己可以用以往在他城旅行时的心情,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发现身边的美。以前总觉得要逃离自己生活的空间,搭飞机到海外的某个地方,远离世俗事务的打扰,才能静下心来,好好享受身边的美景和好时光。可是写《鱼的台中旅行手记》的时候,这种心情完全不一样了,并不是通过一场旅行,到异国他乡,我才拥有那份心境,只是一个下午、一个白天,我就找到了那份悠闲。”赵于萱说。也因为这本书希望唤起大家去享受近在咫尺的生活之美,赵于萱用比较多的插画表现,她希望读者可以到台中来走一走、看一看,切身感受一下这座城市和画家所传达出的感觉有哪些差异。

开手绘图记录旅行之先河


这本以家乡台中为书写主题的《鱼的台中旅行手记》,是赵于萱的第六本手绘旅行书。一般人出门旅行带相机和日记本,赵于萱不止拍照、写作,还用画笔记录。2003年,在大多数人不知道手绘图是什么的时候,她已经出版了第一本手绘旅行作品《鱼的意大利旅行手记》。这本书的出版其实受到很多限制,出版社担心过多的插图会让书在书店售卖时无法被准确定位在旅行书的类别。由此有种种规矩,诸如要求尽量减少插画;插图的颜色受到制约,没办法用全彩;封面一定不能选用插画作品,等等。但第三本关于德国的游记出版时,限制逐渐变少。适逢那几年,台湾书市个性类书籍的种类变得多起来,尤其是引进日本版权的作品中,有许多插画和摄影的元素,这给了希望用不同形式表达自己想法的作者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摄影、文字之外,搭配精美、细致的插画,新颖、活泼的表达形式吸引了许多读者,赵于萱也成了此类旅行记录的开先河者,在两岸四地拥有非常多读者。


赵于萱深受视觉设计学习的影响,进入一个空间,她习惯性地去观察那个地方的细节,思考那里让人觉得很漂亮或很特别的细节。她用影像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节,不过早些年用胶片拍照,受限于底片以及无法马上看到拍出来的效果,便用画笔将细节画下。久而久之,进入一个空间,她对细节的敏感马上打开。以至于,和赵于萱一起去旅行,回来时看到她的旅行记录,朋友都惊讶地说,“我真的是和你一起去这个地方吗?这些是在哪里?为什么我都没有看到?”

以手绘图的方式画下旅程中的某一个场景、建筑、细节,是作为摄影记录的一种互补。在赵于萱看来,用相机拍摄出来的效果与用插画表达的不太一样,摄影的效果受制于天气和拍摄角度,插图则没有这些限制,甚至可以去掉现实中并不美的成分,比如碍眼的垃圾桶、被挡住的电线杆。赵于萱画画的方式比较接近写真,虽然会对空间的物件进行视觉上的调整,但尽量保留这个空间里人、事、物正在进行的感觉。在旅途中,她速写下打动自己的场景,等回到家之后再完成插画。时间让心灵沉浸下来,对所要表达的画面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旅居欧洲生活的影响


一旦有了在“我城”旅行的心态,平常巷口的小店、街头老屋,也多了一份悸动。有一次经过先生往日住家附近的一栋风格特别的漂亮日据时代老建筑,精致的建筑让她印象深刻,回家后向先生提及,没想到他居然非常惊讶,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栋建筑。看了她的画后,先生还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怎么会?以前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骑楼经过,不曾注意到有那么漂亮的建筑。”假日时,夫妻俩再回到那个地方,停在对街静静地欣赏,年少时匆匆而过,不曾仔细观察的老建筑,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如今拥有的这种在“我城旅行”的悠然心境,并非一夕养成,而是赵于萱长年四处旅行,走过许多、看过许多之后的领悟。赵于萱的第一次旅行在14年前,目的地是英国。从那以后,每年都有一次或一两个礼拜或一两个月的旅行。旅行的方式也随着时间和次数的累积而有了变化。早年旅行,她也和大部分人一样,想很快地把一个地方的所以著名景点都看一遍,只是这样的旅行,等结束行程回到家中,翻阅自己的旅行记录时,才发现每个景点好像都去了,又好像都没去,因为走马观花之下没有细节。于是,慢慢地学会放慢脚步,甚至有时只是去泡那座城市的所有咖啡馆,感受城市的文化;或者特地到网上结识一些当地的朋友,然后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认识和感受那座城市;也或者租一间房子,和当地人当邻居,跟他们一样逛市场,参加他们的节庆,和他们聊天。


旅居欧洲时的生活,对赵于萱的生活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生活节奏很快的亚洲出生、成长的她,到欧洲后才发现,欧洲人的生活步调很“慢”。吃一顿饭花两三个小时对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到了傍晚,因为很多商铺都不营业,晚上时间都花在陪家人吃饭、和朋友聊天上。受到那段生活的影响,她主动地延长每一次旅行的时间,让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感受所在的城市,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周遭环境的,因为感受更多细节,跟那个时空有了更多的互动。

“以往旅行完回到台湾,很难保持在欧洲时的那种生活状态,渐渐地,自己也发现原因出在哪里。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能找到那种在欧洲时生活的心境。其实时间是相对的,它可能看上去很少,但其实又很长。我们并不需要每到一个地方就插着旗帜,表明我来过了,去哪里真的不是重点,你在那里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受到什么影响,又有什么留在你的生活和生命里,这些才是旅行的意义。”赵于萱如是说。

欢喜做喜欢之事


“现在的努力与眼前的收获,永远不可能是对等的。因为现在努力的是将来,而此刻手上的却是过去的累积。”这是赵于萱书里的一句话。非常积极也充满正能量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的她也确实是这样想,这样地在生活着的。

赵于萱并不算是学正统美术设计出身的人,20岁以前她学的是理工科,机械整合自动化控制。在那之前,即便从小对画画有兴趣,但因为手心出汗严重,没有办法学习绘画的基础画法,素描、碳笔或者石膏像,因此周围的人虽然知道她喜欢绘画,但所有人都不鼓励她走这条路。念了理工科系之后,仍旧很喜欢画画的她,以兴趣作画,不在意非得用什么笔触,有什么标准;不介意手心流出的汗会不会把画纸弄得皱巴巴,反正画出来的东西自己喜欢就够了。这样长年的累积,也确实画出了一般美术教育不会教的属于自己的风格。

赵于萱一家搬到新的公寓后,因为希望同陌生邻居建立关系,她派家里的小朋友给邻居们发名信片,征询是否可以拜访。这种希望和邻居之间有热络关系的想法,也和以往的欧洲生活有些关系。欧洲人的娱乐空间没有亚洲人那么多,他们很注重生活上的情调,很喜欢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们不会把很多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网、玩手机上,而是和身边的人互动。节假日的时候,邻居会烤个面包叫你过去尝尝,邻里之间的走动也很频繁。赵于萱希望自己在新的生活场所里,也能和邻居、朋友有更多的互动,就做了一些努力。


结果并不是非常的成功。那次发出的邀请卡,只有三位邻居做出了回应。她的很多邻居并不习惯这样的接触,“他们躲在自己的壳里,怕被侵犯。他们会觉得,你是想干嘛?”赵于萱说。可是她还是继续尝试和邻居之间互动的可能,久而久之,这种试探还真的得到一些回应。前年圣诞节的时候,他们在楼栋大厅的圣诞树上偷偷放着给邻居的礼物,“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惊喜,因为他们没有想过家人之外,还会有人给他们送礼物。”去年圣诞节的时候,他们收到邻居小朋友送来的圣诞礼物,这些送礼物的邻居有些并不是前年他们送出礼物的对象呢。“生活里的这种小小的感动,其实蛮有趣的。”赵于萱说。

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对赵于萱来说,这和自己坚持画图和写书是一样的道理。在台湾,书籍销售的市场并不大,因为很喜欢做这件事情,不管书卖得好不好,有怎样的反响,她都会继续去做,因为并非期待它带来怎样的回馈。像书里有很多手写字体,很多网友问她,“这是你手写的,还是软件里的字体?你可以给我那个字体吗?”很多时候,她画图并非用笔画在纸上,而是直接用电脑数位板画,画久了,自然就用惯了那种笔。有很多朋友问她,“怎么可能?我用就很难用啊,跟在纸张上画的感觉很不一样。”


在赵于萱看来,所有的这些疑问,都是因为提问者希望,今天开始使用明天就能很习惯。“一件事情在做的时候,如果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其实反而容易让你有挫折感。生活中很多事情,你不得不有目的性地去做它;可是也有一些事情,你可以很单纯地去做它,只要自己觉得快乐就够了。自然而然就会从中发现一些小确幸,而累积出的东西也会是你意想不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