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加孔子罪,何患无说辞

 木子824 2014-07-03

年轻时候,有人向我挑战,说有一个问题最简单、最明白,但是料我绝对回答不出来。我毫不犹豫的应战后有些心怯,就问是不是我能看到的?对方说:天天在你眼皮底下;我问是不是需要高智力,对方说只要能识别简单数字就行,于是我气昂昂拍了胸脯。对方说:你知道自己的眼睫毛有多少吗?一句话让我不停的眨巴眼,半天没回不过神来,最后只好乖乖认输。有时候平心静气想一想,这个世界好奇怪。身边那么多事情在缠绕着你 ,会让你陷入困顿,我们却能在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找到最智慧的答案。比如世界是怎么来的,西方人说上帝创造世界,东方人说道生万物,最后还升华成了宗教思想。不但是教徒的信仰,许多当代的思想家、甚至科学家也推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学思想竟然就是可以这样唯心的学问。宗教和哲学属于形而上,是人类精神的层面,不要指望它解决人类的物质需要。但它可以使人精神超脱、心灵平复,灵魂有安息之地。

思想文化的百花园,从来不是一花独放。虽然其中会有野草和含带毒汁的花,但是随着历史的物竞天择,有益于人类的花草越来越繁茂,而不利于人类的花草渐被淘汰出局。百花园里需要蜜蜂,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蜜蜂活动;百花园里最怕政治的野兽出没,极权可以让百花一夜凋零。我们过去常把极权和专制完全混同,现在想来,并不恰当。先秦时期肯定不是民主社会,它是贵族专制,但是极权难以形成,所以春秋战国就有了百家争鸣。专制制度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漫长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也有初期的进步,中期的繁荣和晚期的没落。专制制度是历史的一个必然阶段,这个阶段里有开明政治,也有极权政治,皇帝中有暴虐的统治者,也有伟大的政治家。我们要认识到,极权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是一种暴政;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把专制在历史阶段的必然,视为今天的必然,则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对历史文化,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

孔子是儒家开创者,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当前我们对孔子评价的混乱,源于历史价值观缺乏共识。在相同历史时期内出现,同是历史上有作为的思想家、学者,我们对西方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对中华民族的孔子,却采取了不同标准。对本民族的孔子和老子,也是如此。我们用文化标准去肯定别人,然后用政治标准去否定孔子。我们用历史的标准去肯定和颂扬其他古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却用现代的标准去谴责孔子没有给我们带来民主是千秋罪人。殊不知一些口口声声讲逻辑的人,丢掉了常识,在这里运用了最荒唐的逻辑。学习西方文明,吸收西方文化中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东西是必须的,在当前尤其必要,但是无须以抹杀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作代价,这不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也是对西方文化的无知。西方先进文化中从来没有以灭绝传统文化的先例,而是以复兴召唤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灭绝传统文化的,只有已经分崩离析的前苏联和它的追随者。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传承五千年文化;有人执意要灭绝孔子,各有不同动机,其伎俩却大同小异。他们或攻其一点,肢解完整的文化体系;或断章取义,曲解其中的主要观点;或者以今论古,对着孔子讲革命大道理;或者歪曲本意,借美化老子丑化孔子。不否认个别人暗藏玄机,比如企图让文革死灰复燃。但更多人也许有良善的愿望,却只记得那几句被批判的话,而对孔学反专制的特质,竟然毫无所察。有人想以礼乐文化对儒学概而括之,纯粹是以偏概全。在儒家经典中,礼记只是一个小的部分。在这个小的部分中,风俗礼仪又占了一大部分,其中所载周礼中的丧葬的礼仪是礼记中记述最多的。君臣之礼,家庭伦理,都是为仁爱、仁政展开;四时之礼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表述的因时制宜、生态环保的观点,今人看了也会吃惊先人的自然观如此超前;礼记的王制篇记载,凡是以邪术、邪说蛊惑人心者可处极刑,但是并没有对君王不敬就可定为犯罪的条文。而孔子本人在礼记中就大胆抨击苛政猛于虎,讲仁则要求君王先行仁,讲礼则要求君王先尊礼。

很多人把孔子思想中的仁爱、向善的核心价值丢掉了,然后去寻章摘句去评论什么礼乐文化的是是非非,都是舍本求末。孔学认为:品行修整,言行一致,是礼的实质。所谓礼,是用来确定关系的亲疏,判断事物的嫌疑,辨别物类的异同,分辨道理的是非。所谓礼就是自己谦卑而尊重他人。现在的人如果不讲求礼,虽然说话,不是和禽兽有同样的心吗?所以,君子做到恭敬合度、退让有法以明确礼的意义(见礼记 曲礼上: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孔学还认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意思是礼要自觉实行,反对强行施教。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则是要求穷人不必以钱财行礼,老人不必以出卖劳动行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明白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没有仁德,礼和乐还有什么意义?

孔子的思想从来不固步自封,有人却以僵化的教条对待它,扼杀儒家文化的活力。孔子以活生生的人为基本,发掘人性;再从人性出发,探讨伦理;从家庭伦理,扩展走向社会伦理,他的学说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典籍整理和日常社会活动中。孔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孔子学说的逻辑自然而然,从情到礼,从理至道,顺理成章。有人批判孔子反对犯上作乱,他如果想到孔子尊崇的君王是什么人,痛恨的君王是什么人,就可明白孔子反对犯上作乱是在维护一个开明社会的正常秩序。尽管有局限性,但不全无道理。有人批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一类句子,就该想到古代条件下,信息无法传递,群众难以觉悟;女人不出家门,见识孤陋寡闻。这都是历史事实。我们没有必要用现在革命大道理教训古人。可惜,有人执意要批判父母在不远游,索性就丢掉了后面那重要的一句:游必有方;有人凛然批判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恰恰删掉了后面那关键的一句:唯道义在。这样囫囵吞枣的阅读,顾头不顾尾的解释,于孔子的原意已经有了孙悟空纵身一跳的距离。

孔子的论语二十篇,其中内容有五百多章,儒家的经典到后来至少也有几十万字。有人对孔学思想里仁的核心价值,无动于衷;对孔学之后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创新,闭目塞听。只热衷于从几十万字里,掐头去尾挑出几十句不合时宜的话来,单批独斗,然后要将孔子一网打尽,让见者触目惊心。而且,眼里充满阶级斗争的血丝,手里紧握无产阶级铁拳,声嘶力竭喊着:孔子不灭,中国必亡!让闻者不寒而栗。这些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是在为文革的未竟之业进行奋不顾身的拼搏。用这样的绝杀术,不但孔子,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不要多久,个个都将面临灭顶之灾,都会被一扫而光。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由此可星火燎原。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所描绘的未必情愿的景象终于出现了:地球上整个人类除了文化废墟,就是文化荒漠;人们穿上了兽皮树叶,饮血茹毛,退而结网记事,进而石斧耕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万一不期而遇,见面就只会说一句:灭了孔子,大道畅行,世界得救了,你我有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