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山里人家”的感想》

 梦里柳地 2014-07-03

《“新山里人家'的感想》

    “山里人家”这个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上小学的时候,读过一篇散文是写山里人家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到周日,我喜欢走比较远的路进山。济南的四里山离家近,爬四里山不算进山。我说的山,叫大佛头。现在知道大佛头所在的山叫佛慧山。我小时候跟俺爹俺妈住在老城外的杆石桥附近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街上,叫建国小经一路。现在找不到这条街了。被好多的高楼大厦遮盖了。这条街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了。看看英文字母H!!中间这一横就是建国小经一路,总长度顶多500米吧。左边是民生大街右边是复兴大街。现在,都没了。。。哈哈。咱家就在建国小经一路上。中间路北。小小的四合院。就是老百姓盖的那种四合院。路北这一溜几乎是差不多的一个摸样的四合院。从东头到西头大概是十几家吧。路南,从东头到西头是日本人盖的大院子。济南解放后,是省委宿舍。小时后不知道这个事情。只知道那大院子里有好多大洋树和小洋楼。大门不在这条街上。也不知道从那里可以进去。对家的回忆基本就是这些了。在这个家,我出生;在这个家,我上小学;在这个家我读中学;在这个家我读大学的一二年级。。。。然后,这个家和我们就没关系了。。。。还是回到题目上接着说好。小时候,从建国小经一路的家,先朝东走到民生大街,再从民生大街一直走到南头,就是一条东西大路。朝东直走。走好远好远。就看到进大佛头的村庄了。进庄朝南走,两边都是庄稼地。夏天是地瓜;秋天是高梁。走出庄稼地就是山坡了。满山坡的野酸枣树。秋天来最好了。野酸枣红了。随走随摘随吃。。。从来也没闹过拉肚子。满耳朵是蝈蝈声。听到叫得特别棒的,那就是铁蝈蝈。就必须找到而且要逮住。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是经过好多暑假自我培训出来的工夫。把逮住的好蝈蝈关在自己制作的笼子里,总得凑个合适的数目才够意思。逮够了蝈蝈,继续沿着石板路进山。过了现在这个石头牌坊就闻到山里味了。那是一种区分山里山外分界线的味!!!现在,再也闻不到这山味了。山味走了。。。。一直走到开元寺。在这里玩玩。那时候,有小小的寺门,进了门,是个大院子。西边,东边有房子。东边这房子进去,中间是神案。神案下边就是一眼泉!!!那道士平日就是吃这泉里的水。院子里有好几棵高大的银杏树。整个院子很风凉。道士还种了大片的藿香科的草本。味道差不多的。有紫苏啊,薄荷啊,藿香啊。。。小时候分不清楚的。就知道蚊子咬了。采个叶子。手心里揉出汁,用叶子擦那痒的地方。真管!!!出了开元寺再登大佛头。这半山腰里住着山里人家。房子是石头垒起来的。屋顶是茅草的。屋子里黑黑的。那是经年累月在屋里烧水做饭熏黑的。山里人,是对中年夫妻。有个十多岁的娃。老人们常给我们说,山里人实在;因为平时很少见到进山的人。所以很热情。但少言寡语。平原人,见过识广。能言会语待人虚。小时候不太理解。现在,豁然。还真是这么回事。。。。往事如烟,儿时的山里人山里事竟如在眼前,。。。如今,我就住在这山里了。比我进的那山还远还深。但,我们永远不是我记忆里的那种“山里人”。没有山里人的质朴多了平原人的冷漠~~~只有,那蜗居依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