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感发热探讨---重点记忆

 白龙书屋 2014-07-03
 
 
        
  一 
 外感发热, 古代文献名之为“ 发热” 、“壮热” 、“寒热” 等, 是感受六淫邪气或温热疫毒引起发热的一类病症。郭老认为, 此症具有起病急, 病程短, 热势高, 传变速的特点, 治疗当以顿挫热势, 截断传变为急。笔者学习了郭老治疗外感发热经验方。
       郭子光教授验方郭老经验方: 方用经方白虎汤和小柴胡汤合化  
石膏50 一10g, 知母20g, 黄琴20g, 银花30g, 连翘20g, 大青叶159 , 牛芬子1 59 , 柴胡30 一45g, 法半夏12g, 太子参25g, 生甘草1飞, 生谷芽3摊, 羌活12g, 防风159 , 生葛根3 0g。水煎, 一煎开10 分钟取汁, 二煎开20 分钟取汁, 两煎药汁混合, 日3 夜1 , 分4 次服。以上为成年男性用量, 临床按年龄、体质、病情加减药量。(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太子参。白虎汤---石膏知母 、  银翘散---银花连翘牛蒡子
羌活 葛根大青叶麦芽)

3 讨论

外感发热一症, 郭老认为单纯风寒、风热见症很少, 通常多表现为“寒温合邪” , “合病并病” 等复杂演变, 治疗必须阻断传变, 御邪于三阳之域, 卫气之野, 以免内陷三阴, 亡阴之阳, 或逆传心包, 人营人血。据此, 郭老经验, 此症多是三阳合病重在阳明少阳, 兼顾太阳之表, 宜寒温并用, 不可偏废。方选大剂白虎汤和小柴胡汤为主, 以石膏知母柴胡黄琴、葛根为君, 清阳明和少阳; 以羌活防风解太阳之表, 以银花、连翘、大青叶, 大力子疏表卫之热共为臣药; 太子参、生谷芽生津养胃, 法半夏降逆气, 共为佐药; 生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兼有解毒之功, 全方药专量宏, 顿挫热势, 存阴保津, 防止传变。此方配伍亮点在于石膏伍太子参, 近代名医张锡纯认为“此二味独能于邪热炽盛之时立复真阴’, 。图郭老也认为小柴胡剂中去参则解热之力明显减弱。

药理研究表明, 柴胡含有柴胡皂昔、柴胡醇、挥发油等, 有明显的镇静、镇痛、抗炎、解热作用, 另有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作用, 具抗病毒、抗菌作用 ; 生葛根有明显的解热、抑菌作用[5] 言生石膏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亢进而产生强有力的解热作用,并有镇痛、镇静作用; 黄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10 余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还有解热、镇静、抗过敏反应等作用图。综合上述, 郭老验方既符合中医辩证用药, 亦包含现代医学抗菌消炎、抗病毒、支持、解热镇痛等多重功效, 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

二  小儿感冒高热多属“寒包热”,若纯用辛温发散(麻黄汤、荆防败毒散之类),则外寒虽去,而内热复炽;纯用辛凉清解(桑菊饮、银翘散之类),则外寒留恋,内热亦无出路。实践证明,惟主用辛温配辛寒,开通玄府,清透蕴热,辅以枢转升提,引热外出,佐以酸甘化阴,和营泄热,且先安未受邪之地,才能“毕其功于一役”。陶氏柴葛解肌汤出自明代陶节庵的《伤寒六书·卷三·杀车槌法方》,原书主治“治足阳明胃经受邪,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

    此为风寒自表入里化热,三阳合病之证。治宜疏风散寒,清透里热。柴葛解肌汤就与这种法度十分符合,所以退小儿感冒高热十分迅速而平稳,经得起重复。用柴葛解肌汤加味:柴胡25g,葛根30g,白芷10g,羌活10g,桔梗10g,生甘草5g,白芍10g,黄芩6g,生石膏50g,连翘10g,钩藤10g,地龙6g。1剂。

    煎服法:用水500ml,先煎生石膏半小时,纳余药,文火煎10分钟;再纳钩藤,煎3分钟。滤取药液约300ml,每次服60ml,半小时服1次。       思辨解惑

     明·陶华创制的柴葛解肌汤,载于《伤寒六书》。其方由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生石膏、桔梗、黄芩、白芍、甘草、生姜、大枣11味药组成,用以代替葛根汤,治疗太阳阳明经病——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胀痛等症。

    [    古今医书解释柴葛解肌汤,大多注重于单味药物的性味功效,而很少从复方的化合、协同作用角度去理解。我认为本方配伍高明之处,在于以“药对”的形式,巧妙地取法或浓缩五个复方,汲其精华而创制出新的复方。但制方者却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我的分析是:

    羌活——石膏,辛温配辛寒,师大青龙汤法,发越恋表的风寒,清透内蕴的实热;

    葛根——白芷,轻清扬散,有升麻葛根汤意,善解阳明肌肉之热;

    柴胡——黄芩,寓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引领邪热外出;

    桔梗——甘草,即桔梗甘草汤,轻清上浮,盖除胸膈、咽嗌的浮热;

    白芍——甘草,即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和营泄肌腠的郁热。

综合来看,柴葛解肌汤一方,因其取法或浓缩以上5个复方在内,故能同时兼顾外感邪热的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病理层次,从而发越之、清透之、引领之,直令邪热无所遁形。我临床反复体验,深知使用本方时若剂量、加味恰当,煎服得法,最善退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且一般不会热退复热。

请具体说说本方的剂量、加味和煎服法。

     方中羌活、石膏、柴胡、葛根4味药必须用。羌活用3~10g,生石膏重用30g以上,两者比例为1:5~1:10,柴胡不少于25g,葛根不少于30g,其余药物用常规剂量。

本方加味:咽痛明显加射干6g,白马勃10g;
          挟暑加香薷10g,滑石15g;
          挟食加炒莱菔子10g;
         挟惊加钩藤、地龙各10g。

煎法:生石膏先煎半小时,余药用武火急煎10分钟,只取火煎。
服法:小儿苦于服药,如按常规口服3次;每次摄入量不足,间隔时间太长,退热必迟。

    我初用本方时,也曾走过这种弯路。后来改用少量频服法,小儿容易接受,摄入总量充足,药力也时时相继。
据观察多例,一般在服第一次药后约2小时开始微微汗出,高热渐渐消退。
    服1~2剂,待体温恢复正常后,转用竹叶石膏汤益气生津,续清余热以善后。

    确实值得反思。临床上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治疗小儿感冒高热,绝对忌用辛温药物,而以桑菊饮、银翘散作为枕中鸿秘。更有个别医生,一见高热,不细察病因病机、体质状况,就匆匆以退热药、抗生素打头阵,辅以银花、板蓝根、大青叶等苦寒药作后援,或滥用含糖量很高的各种“冲剂”。迁延几天,高热不退,病家惶惶不安,医生方寸也乱。于是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营血分药物也被冒冒失失地推上第一线,也有打出激素王牌的。这种治病“风俗”,教训不少,为害非轻,亟须吸取教训“移风易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