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中国市民大众文学发源重镇

 苏迷 2014-07-04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奠基人范伯群先生在本届江苏书展上推出新著 《中国市民大众文学百年回眸》,梳理了从冯梦龙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到“鸳鸯蝴蝶派”,再到网络类型小说的市民大众文学发展之路——
苏州——中国市民大众文学发源重镇
中国市民大众文学百年回眸》  范伯群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版
  □白 金
  范伯群先生在《中国市民大众文学百年回眸》这本书的开端,先提出了一个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中国在现代文学时段为何没有市民文学,特别是面向中下层市民的市民大众文学?
  苏州在明清两朝是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不仅商贸发达,而且手工艺精湛,是当时的时尚之都。市民势力大大扩展,新兴的市民意识大为增强。市民意识也深深地渗透到文化领域之中。冯梦龙编纂和创作的《三言》就出现在这样的氛围中,冯梦龙坚定地强调他的小说“话须通俗方传远”的规约,使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步入成熟阶段。因此,中国文学史中无一例外地称冯梦龙为市民文学大家。
  清末民初,农耕文明的都市转型为现代工商文明都市之后,市民社会发育得更健全了,可是中国为什么反而没有市民文学了?范伯群先生在书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其实是文学史书写带来的问题,市民文学并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被某些文学史扣上了带有贬意的“鸳鸯蝴蝶派”的帽子,有的文学史中更认定它是一股“逆流”。将名称这样一“扭歪”,中国现代文学时段的中下层市民大众文学多年来就变得万劫不复。范伯群先生研究通俗文学30多年,他认为,优秀和较优秀的所谓“鸳鸯蝴蝶派”作品,都是“良性的通俗文学”,而决不是“恶形的庸俗文字”。他们以苏州籍作家为主干,而这些作家又大多到近在咫尺的全国出版中心——上海,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这本书中,范伯群清晰地理出了一条中国古今市民大众文学的发展线索。在《中国市民大众文学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一文中,他指出:冯梦龙们所反映的是农业文明下的古代都市生活及市民意识增强的图景;鸳鸯蝴蝶派作家继承了冯梦龙的衣钵,描绘的是现代工商文明大都会市民生活的面影,在这批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作家的手中,他们将通俗小说的类型进行了定型化,这也是他们在文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而目前出现的海量的网络类型小说与他们也有血缘关系,网络类型小说是对类型小说进一步发展与细化,是新世纪市民喜闻乐见的市民大众文学。它以青春市民为主力,当更具活力与潜质,随着“网而优则纸”、“网优而触电”,形成网络、书刊和荧屏的“立体优势”,更广泛地吸引大众的眼球。冯梦龙们的木刻雕版——鸳鸯蝴蝶派的机械媒体——网络小说的去纸张、去油墨化,乃时代的递进与科学发展的联袂同步,三者构成了古今“市民大众的文学链”。
  这些被称为“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作品,除供给精神食粮使中下层市民在闲暇时间得到娱乐与愉悦之外,据历史学家们的研究,在“乡民市民化”的现代化工程中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通过阅读,在娱乐中可以懂得如何去融入都市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历史学家称这些通俗小说是“乡民市民化的启蒙教材”。
  本书中的《报人杂感——引领平头百姓的舆论导向》,还论证了一个过去所未能详尽阐释的问题,那就是这些通俗作家,其中不少人都是报刊中副刊的主编,他们都自称“报人”。在这些副刊上他们发表了许多杂感随笔,这是老百姓真正看得懂的杂文。如周瘦鹃从1919年进《申报》主编《自由谈》约12年之久,严独鹤在1914年就进《新闻报》主编《快活林》(抗战后改名《新园林》)。
  在本书里还专门有《苏州——中国市民大众文学的发源重镇》 一编,介绍了苏州籍的10位作家的成就,为他们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当然,苏州籍的通俗作家远不止于这10位,范伯群先生表示,他今后还要作进一步的努力,将重要的苏州通俗作家都囊括在他的研究范围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