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生我必须努力,只因对所爱的人吹过牛皮”

 hukoudai 2014-07-04
 本帖最后由 鱼尺素。 于 2014-07-01 17:08 编辑


这题目看起来噱头满满,事实上从书的扉页上扒下来的。

几乎一年没有动笔正经写点什么,去年这个时候写了一篇中二的书评,然后就一直跟三流武侠言情较劲,写了满屏狗血,也有读者催更,但目前到底还是坑了。去年9月开学之后给自己找借口,觉得自己必须要多多补充精神食粮,然后就一直懒惰的拖拖拖,拖了几乎将近一年,才忽然发觉自己该正视一下这个严重的实践问题。

前几天刚写完张爱玲的论文,写论文的时候,我总觉得脑子不是自己的,写的并不是我想掏心窝子想写的话,看着在文档上打出来的东西,总觉得跟我有隔阂,让我原本对《金锁记》有那么一点觉得触摸到内在深邃的东西被严谨的各种高大上的理论磨了个干干净净,到最后那点念想也随着满脑子的理论分析给抛到不知道哪个九霄云外了。

现在写下这些的时候,搁在键盘上的手指有点哆嗦,因为毕竟长久没有写,生涩是肯定有的,更多的是,我想观照一下自己有没有长进。

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说的话或许越来越多,但是忽然发现自己居然习惯性的憋在脑子里自动消化,不再轻易动笔看着文档上一排排小兵似的文字替我无病呻吟。

或许也终究是因为畏惧或者羞涩,因为书评或散文随笔类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敞开心扉,把脑子里乱七八糟的念头摊开众人看,让所有熟悉或陌生的人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然后在各自的心里琢磨出某种滋味,给TA下某种判断也或是判决,然后界定T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心充满了求知欲,都似那只窥探的猫,我也不例外。

但我总认为写作是最为坦诚的一件事,也是最容易了解一个人的方式。或许越来越在意他人的眼光,所以话也说的少,写的东西也更为审慎了。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想到我当初报考选专业的时候那一段公案。

我妈说让我学俄语,她觉得我高考砸了,非让我学一个所谓的扬眉吐气的专业。我说不,我才不要大学四年还要累死累活的,我就想学一个不用学数学的专业。我妈气的拧我两下说我不争气,还劝我复读。那时候我正值风华正茂的中二期,哪能听得进去,坚决不要浪费一年时间去遭罪,然后就选了汉语言文学系。

说到汉语言文学系,其实本科四年我一直觉得这名字莫名其妙而且不霸气,没有中文系听得顺耳,文静和充满浓浓的书卷气回荡着某种亘古而又悠远的气息,两者就像女吊丝和女神的差别。

然后四年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过来了,回过头来想想,咂咂嘴,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没有特别多的留恋,也没有倾注太多感情,只是因为对很多人和事宽容了,看开了,因而对那座城市也不再那么心存偏见和苛刻了。

我的想法自然和作者李师江一样,非常讨厌现代汉语以及索绪尔语言学纲要,总觉得学的不是人话,每次上课都十分煎熬,偏偏老师在上面目光炯炯讲得唾液横飞我在下面昏昏欲睡。

古代汉语稍稍好一些,毕竟是将古文语法,接受度比较高,据说老师是个女儿控,现在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在课堂上放林晓旭版《红楼梦》

自然,最爱上的课就是各种文学史的课,最有趣味的当然要数名人八卦,古代文学史的课稍微平淡了些,只记得我们努力背得滚瓜烂熟宝黛钗孙悟空林冲宋江人物形象分析,最后都敌不过一个赤裸裸的猪八戒。

双叶老师的三十年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史就很有意思了,现在还记得叶红老师说过的关于鲁迅周作人兄弟俩的一件八卦,就是这个充满香艳与背德气息的八卦把我们中学课本中神圣不可侵犯的鲁迅大师给拉下神坛。另一个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林徽因梁思成和徐志摩的三角恋,我还对“究竟林徽因是否是绿茶婊“这个命题同某些朋友据理力争,坚决维护女神在广大心中的形象,当然,那年还没有绿茶婊这个词,乱七八糟的事都是梁思成后妻闹的。

还有那个时候上文学理论的课,总觉得好难,现在读研学的文艺学却是学当年觉得很头疼的文学理论,所以命运这种事,还真是挺微妙的。

外国文学史的课那老师人气蛮高的,上座率也高,据说将堂吉诃德的时候被录下来放到网上了,但我对外国文学不太感冒(日本文学除外,很喜欢川端康成),以前读我最感兴趣侦探小说类型,看个阿加莎光记名字就让人劳心劳力,还要在白纸上列一排,每次死人的时候都要在人名下面叉,所以基本上对外国文学敬而远之,所以这门课我也没怎么上(擦汗)。

现在总听到有人说什么智商不怎么地的人都能读中文系,心里就有点来气,就像李师江说的“中文系的文凭就像狗皮膏药,哪儿疼贴哪儿,你说管用就管用,没用就没用。”虽然也有很多并不是一开始自愿就学这个专业,但是我还是觉得这四年我有收获,太具体得可能说不太清,但是我知道我每次读书的时候思路都很清晰,明白自己清楚得从里面获得了什么,然后转化成自己的,或者表述出来,这应该是被引导的结果。

因为没有什么学术野心,所以我读书的目的多是为了取悦自己,有时候看书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想单纯被感动,单纯的想观照某一种或许我永远都不会经历到的人生,我始终觉得阅读趣味在这里,它调动你所有被生活压榨到干瘪的情感,让你获得醍醐灌顶般的清醒或者感受到人之为人的一种愉悦。




总觉得越扯越远,当然也是因为我觉得书评不仅仅是可以像学术论文一样严谨的分析,也可以将调动你所有的哪怕是零星的只言片语都充塞进去,因为阅读是一个过程,文本是多义的,也是互文的,被文字激活的情绪是跳跃的,也是稍纵即逝的,这一本书让你有这么多话可以说,让你可以这样用略带感伤的方式去回忆,说明它所容纳的情感容量也是饱满的。




我当然知道李师江想说的从来不是什么课怎样有趣或者某个老师被如何评价,虽然他从不吝笔墨在书里大篇幅的写了不少,他想说的或许是由这种特殊的人际构成的生活,也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烂大街的校园生活。

说到这里我想笑一下,不得不佩服我家母上大人的慧眼如炬,在我小学的时候就买了一堆其中包括风靡一时的《花季雨季》还有什么《新来的班主任》《正是高三时》之类的充满浓浓的校园中二期的小说,尤其是《花季雨季》当年看了好几遍,每次都因为谢欣然和萧遥没有在一起而纠结。

可是等我上高中之后才发现以前所憧憬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一向觉得我从小学到大学的校园生活都很平淡,可以回忆,但从不留恋,身边的同学好似流水般来去,片叶不沾身,这并不潇洒,但也并不孤独,只能说是刚刚好,正如身边的好朋友,距离适度,每一次见面,都觉得时光在彼此身上走了好远。

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挥洒汗水的青春的奋斗与激情,也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回忆,所以岁月静静流淌过去,我也终于静静的长大,正如我对于他人来说不过是一个过客。

如果不是因为恋情与友情,没有人会长时间将目光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时光太长又太短,人总是会对过去不告而别。


90年代的大学校园并没有我想象中古板,相反,我反而觉得很活泼,至少李师江是这么写的,而且,我觉得他心中充满了身为北师大学生的自豪感,或许他在故事中总是处处否定,可是这种自豪感还是隐隐地传达出来,而且这种传达有着恰到好处的幽默。

我始终觉得70后有一种独特的自尊心与审慎的机智,或许他们三观正直,忧国忧民,又不乏对自我减压式的调侃,这种调侃又不会将自身的格调弄得很低。

尤其李师江同样作为中文系的学生,看到他在书中夹杂的一些诗,能感受到先锋诗歌或者文学在他们的血脉里鼓鼓搏动着,以及那种令人欢欣的继承,就像怀胎十月瓜熟蒂落后感叹后继有人般的欣慰,而这种感觉我仅仅在几个同学的身上体会到过。

尽管李师江对学校的教育体制乃至知识本身都充满怀疑,但是他仍然不可避免的作为中文系94年毕业生将他猎获的知识或是其他收入囊中。

他笔下的大学是充满了鸡毛蒜皮的却又生机勃勃的,才气和痞气流露笔端,甚至我总觉得他在写作的时候才应该是最自信的,能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我最喜欢李师江写童年父母的片段,每次都看的很仔细,看到他因母亲的原因敬畏鬼神而不敢一人独睡的时候,想到自己年幼时独睡看着窗台上的花盆被月光映在窗帘上,想象它的枝叶是怪兽的爪子,一节节地往外窜,会趁我睡着变成鬼把我吃掉。

少年时的想象力真是惊人的丰富。

有时候看书时,独爱里面不经意流露的偏执,我觉得李师江写童年的时候,跟写别的情节时感觉不一样,气息变了,不是愤世嫉俗求而不得的苦,而是一种平淡而又娓娓讲出的看似不经意实则却很有意味的经历,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并且我始终认为这部分是整个故事最有价值的,尽管着墨不多,但是我仍然觉得里面有一种刻骨的孤苦。

凯子就像是楠竹亦父亦友的好基友一般的存在,他理智上鄙视他,情感却离不开他。我喜欢看这种自辩式的矛盾,他的存在填补了年少时父亲角色的空缺,他是权威,是掌控者,也是拿主意的,男主想要叛逃,却离不开这种被强大掌控所带来的安全感和温情,所以凯子也是李师江写的最深刻的人物之一,因为代表着现实,所以也意味着清醒。



当然,故事的主题仍然是爱情。

头一回看男生写言情,而且还是中文系的男生,我一直有种猎奇的心理,想看看90年代的年轻人是如何看待感情,也想看看几乎是女性专属或大包大揽类的言情小说,男人能给写出什么样子。

只能说,这本书虽然激起我很多想法,但是读完之后心情却很平静,几乎是波澜不惊,也不知是我未曾体会得深刻还是依然隔着时光的洪流,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个柔弱敏感且充满着自怨自艾情绪的男主人公,或许是作者映射的部分的自己。

不知道90年代的文艺男青年是否都如此,我也从未说过流泪是女生的专利,只是这样敏感与脆弱自卑的心灵,并不是我所看好的男人的心灵。我所认同的男人,他应该有坚挺的面部线条,不一定英俊但一定坚定的脸庞,他的臂膀应当是宽厚的,他的胸膛应当是温暖的,这才适合让人在此枕泣。他或许沉默或许不多话,但是他清晰的知道自己所求,并为之拼命努力。

或许我脑中对男人之所以为男人所定下的框架是如此,囿于偏见,对书中这样的男人并不欣赏,但是作为书中挣扎或者作者在现实中挣扎的一个人物,他的情感却足以让人理解并引起共鸣。

我也并不欣赏男主人所爱慕的女人,当然也或许是因为男女审美的差异,我觉得她就是吊在男人面前的一根胡萝卜,永远在前面,却永远都够不到。

90年代的感情的确很纯粹,纯粹得让人心旌摇曳,但是他的恋情是畸形的,充满自虐式的放浪以及自怜的小清新般的哀愁,有时候让人恨铁不成钢,有时候却又觉得这种感情是人类共通的。

我们爱上一个人,往往是TA能让你满足,TA让你的心灵变得丰盛而愉悦,让你觉得心中久久空缺的部分终于被添加上至关重要的肋骨。

年少的时候看过太多惊心动魄与赴汤蹈火,随着年纪渐长,对于这种轰轰烈烈反应是愈加平淡,“为伊消得人憔悴”好似遥不可及,更多人则是安静微笑地转身“君既无心我便休”。


夏季燥热盛烈的阳光,蓬勃的操场,白色的校服,神采飞扬的单车,汗湿的脸颊,脚踝上露出一截泥污的白袜。

谁是谁的蚊子血,谁是谁的白月光。


过往记忆的剪影变得斑驳黯淡,心脏逐渐坚硬,再不是恰同学少年,你不是你,我也不再是我。

韶光流转,恍然发觉,只是忘不了曾经深深深爱着你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