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贫乏得只能欣赏瘦女人

 金狐狸303 2014-07-05

我们贫乏得只能欣赏瘦女人   

2014-07-03 16:55:20|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 |字号 订阅

  我们贫乏得只能欣赏瘦女人 - 倩婷 - 性别论坛我们贫乏得只能欣赏瘦女人 - 倩婷 - 性别论坛
我们贫乏得只能欣赏瘦女人 - 倩婷 - 性别论坛我们贫乏得只能欣赏瘦女人 - 倩婷 - 性别论坛我们贫乏得只能欣赏瘦女人 - 倩婷 - 性别论坛
    
     “胖女人”系列雕塑是夜晚在中山大学校园布展,那天凌晨一点我从办公室出来,看到吊臂车在搬运沉重的铜像,黑暗中认出是许鸿飞的雕塑,非常激动。我喜欢这种展览方式,艺术融入社区,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置换了背景,也增加了解读作品意义的可能。

不过,也正是这种方式引起极大争议,有评论直指这些雕塑的女人丰乳肥臀、丑陋低俗,不配与校园周围的人文景观并立,因为“孙中山先生铜像是中山大学的图腾,惺亭是岭南大学先烈纪念地,陈寅恪先生故居是中山大学的学术圣地。”据此诠释,寻常事物似乎都不应搁置在这样神圣的地方。

女性主义者对这组作品也有两种不同的诠释。肯定派认为,胖也可以是美的,是自信自如潇洒的,这是对当今骨感美文化的批评与反思。否定派认为,这组作品固化了女性的性别角色,女人与母性紧密相连,抱着婴儿、领着孩子,以肥胖承载慈爱与关怀。简言之,这组作品即使形式有所突破,但依然跳不出“专注女性身体”的艺术传统和“以自然母职理解女性”的框框,思想上无甚可观。

    我想进一步探问的是,一组以女性身体来展现“生命的直白”的雕塑,雕塑家希冀以此表达生命本真状态的作品,为什么会引起这么矛盾而复杂的感受?这不仅关乎艺术品的欣赏与接受,还牵连更深层次的审美文化,它是一种征兆,彰显了女性的身体和肥瘦形态所承载的文化重负,折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与矛盾心理。

 

【以瘦为美的美感标准深入人心】

“胖女人”的冲击力在于,这么胖的女人竟然耀武扬威,自信自如地展示于世人眼前。这让人错愕,因为罕见。很多观者表示不适,实在无法把大胖子与美联系起来。在我们的文化里,长得一身赘肉,已经是罪过了,理应藏着掖着,最好是里面穿几层紧身衣,让别人看着舒适点,任由赘肉摇摇晃晃,实在挑战人们脆弱的心脏。可这些胖女人一点都不收敛,衣不蔽体,薄薄衣裳下是呼之欲出的肥胖肉体。对于早已接受苗条才是美的大众来说,这样的雕塑是在展示丑。

以瘦为美的美感标准,在当代已经成为霸权话语,乃至于人们很难再去欣赏肥胖美。肥胖代表的是疾病、不节制和失败。在华人名人圈,随着香港的肥肥沈殿霞仙去,不再有人接棒,敢于展示肥胖者的自信、灵动、智慧和独特风格,明星们都狠命去减肥,减肥成功才是她们足以炫耀的功业,接纳自己是个大笑话,是懒惰和失败的代名词。肥肥的女儿也不例外,即使有母亲的成功在前作为榜样,她依然使出浑身解数去消除家族遗传的肥胖痕迹。

明星的减肥文化会迅速影响民间,就像源于宫廷的裹脚会蔓延到每个角落。民间的美貌实践得更加血淋淋,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足够的成本,更没有可观的收益。宫廷裹脚,出门有轿在家有佣人侍候,民间百姓裹了脚还得下田干重活。期待以一双小脚嫁个好人家实现向上流动,几率小得可以忽略。但是,上流阶层的美貌实践有无限的号召力。大S敢于放话:“体重超过三位数的女人没有未来。”她这样的宣言,是因为她那苗条的腰肢一扭,就会有百万千万的代言费,支付她减肥所需要的成本以及疗愈减肥带来的副作用。但东施效颦的大多数,在这场游戏里付出了金钱和时间,收获的却只有焦虑和加倍的不满。

以瘦为美的美感标准无孔不入,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人们见面寒暄,会说你瘦了,以示赞美;如果说你胖了,通常的语境是你大病初愈或经历挫折,胖才成为赞美和鼓励。丰满、丰腴、富态等词汇在社交中都要谨慎使用,肥硕和胖几乎沦陷为贬义词。见到胖子,即使明明长得珠圆玉润、容光焕发,也挤不出赞美的词语,甚至难以掩饰同情和担忧的目光。胖、瘦已然成为衡量女人美丑的重要指标,面对这样的信息轰炸,很多女性都难以抵御,惟有举手投降下场实战,向自己宣战,与脂肪为敌,誓要把腰腿变得不盈一握,让骨头主政整个肉身。

【无论肥瘦,都是对女性身体的无理要求】

女人的身体,向来是欲望与焦虑的投射载体。口红和短裙效应所揭示的是,经济萧条时,女性身体是展示希望和激活经济的催化剂。同理,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时代,肥胖代表了家庭富裕、营养丰富,进而象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富裕的时代,苗条代表了均衡饮食和充足的运动,是有钱有闲的象征。环肥燕瘦,审美变迁的主导力量是价值观的变迁。

我批评以瘦为美的单一文化,也不主张以肥为美。无论肥瘦,都是对女性身体的无理要求,给女性增加额外的压力与负担。在我出生的村庄,如今依然以肥为美,因为肥胖代表优渥的生活。可怜我这110磅有余的体重,在城市大大超过三位数,属于没有未来的;在农村则显得不够圆润,每次我回乡,邻居都会觉得我很可怜,推测我在大城市混得很糟糕,没钱没闲营养不良。有一次,我给一位80岁的长辈送个红包,她坚决给回我,万般叮咛我一定要多吃肉,别太瘦了。我真的很希望有个充气筒,让我回乡时可以膨胀一倍,以告慰乡亲,我活得还好。

以瘦为美让无数女性忍受饥饿,患上厌食症,富裕社会的流行病是厌食症和消化功能紊乱。然而,以肥为美的唐朝世界也不是伊甸园,只要女性的身体依然要承担生活好坏的展示责任,女人就不得自由。女性的身体形貌可以轻易地转化成为价值判断,甚至是道德判断。瘦代表了简约、节制、健康,甚至是绿色环保,不占用太多空间,毕竟,在拥挤的城市是一种美德;相反,肥胖代表了意志力不强、不善于管理自己,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这样的价值关联和道德评价,是问题的根源。正是这种从身体到道德的转换,“胖女人”雕塑会让某些观者联想到庸俗、臃肿、丑陋。女人本真的状态、女人的思想、个性都被淹没在这种对外在美的判断之中。

【女性审美的单一彰显的是思想的贫乏】

我们对于女性的角色、个性、思想世界的想象都极其贫乏,乃至于总是在外表寻求关于女人的真理。对于外表,我们则只能接受瘦,肥胖已经被驱逐出美的世界。当今的美貌标准,基本是主流媒体操控,在全球化的时尚发布主导下,个体与地域的美貌特色都被抹平。时尚发布的美表面是色彩斑斓,其实是单一、排他和利益驱动的。女性审美文化单一到专制和病态的地步,作为一种病症征兆,这彰显了当代思想的贫乏和视野的局限。

在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导的时代,我们急需新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去重新想象女性美,去颠覆铁板一块的骨感美。我们不仅要接纳肥胖,更要创造新的语言,去赞美那些不符合主流审美观的另类美。我们不要再钻进圈套,停留在外表和肥瘦的尺度上,而是重新设定女性美的标准,它依据的是精神与外表的平衡,它展示的是包容多元的审美样态。

从审美来说,肥瘦无关宏旨。如果我们想从身体中寻找形式之美,探问生命的活力与可能性,是肥是瘦有啥关系呢?

(柯倩婷;网易真话频道约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