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别报”只是无意义的吐槽

 老老树皮 2014-07-05






“千万别报管理,因为当不了老板很痛苦;千万别报汉语言,因为白上四年学;千万别报法律,因为容易学出病来,说多了全是泪呀……”近日,一组“千万别报××专业,因为××”的图片出现在微博。该组图片中,十几名网友举着的白纸上,分别罗列了十几种“坑爹”专业,以及该专业“坑爹”的理由,忠告高考学子千万不要填报。(重庆商报7月1日)


据称,这是各路前辈给予考生的“忠告”,在网上被一些网友追捧为“良心贴”,而在笔者看来,这根本就是为吸引眼球的“恶搞”、“吐槽”,毫无“忠告”的意味——如果接受“千万别报”的建议,就没剩下什么可报的了。再按照这种“恶搞”、“吐槽”的趋势发展下去,明年或会出现,“千万别报某大学”,“千万别报某学院”,网络上会更“欢乐”,也更“火爆”——大家互相掐架。事实上,在近期的高校招生宣传、生源竞争中,就由高校从网上搜罗贴子,告诉考生千万别报另一所大学。


“千万别报体”,其列举的不报的理由,并不好玩,甚至可以说是无病呻吟——“因为白上四年学”,“因为容易学出病来”,这是什么理由?——但却吸引了不少点击,这更像类似“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炒作,如果考生真把这当成什么“忠告”,本没有方向的志愿填报将变得更没有方向,无法给考生有价值的建议


当然,这种“吐槽”和“恶搞”,是由一定土壤的,土壤就在于我国中小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学生从小学五年级甚至更早就要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在加拿大,高一有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规划生涯发展。学校还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导师,引导学生选择课程和选择大学、专业。


我国学生很早就把上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但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只想着考出好的分数,进入好的大学,却不知道大学、专业究竟是什么,自己对哪一类、哪一所大学感兴趣、适合哪些专业,临到填报志愿时,不少学生(及其家长采取的办法,通常是“打听”,问周围的朋友或者大学的老师,哪所大学好、哪个专业合适,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做理性的分析、比较、选择。要知道,他人对学校、专业也可能不了解,另外,他人认为的好专业、好学校,对自己来说并不见得就合适。


盲目跟风,可以说是近年来考生、家长选择学校、专业的常态,其后果已经显现出来:被我国社会认为最热门的专业(即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选择最多的专业)现在都成了冷门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多、招收规模大,人才培养远大于社会需求,专业的就业率极低。


再者,我国考生和家长都喜欢用学校、专业的就业情况来评价学校、专业的好坏,可是,高等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像目前的985高校,应该实行精英教育和通识教育,不以就业为导向,而应该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选择这类高校的学生,不应该想着大学毕业时怎样就业,而应该规划在大学里怎样培养自己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然后再继续发展学术或者就业,继续发展学术,则走学术型道路,选择就业,则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接受一定的职业化教育,包括读1到2年的研究生,或者参加职业培训。这才是有价值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是功利的追求中,失去自我,变得迷茫。


由于缺乏长远的生涯规划意识,加上长期的升学教育模式,让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我国,还存在学习学到高中毕业就结束了的现象,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学之后,不再努力学习,在失去外部的管理(中小学都有教师和父母管理、规划)后,整天混日子,结果是大学四年一无所获,如今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大学生培养质量低下不无关系。一些“混过”大学的学生,留下的只是对大学的吐槽,以及情绪发泄,而不是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


如果真是忠告,“千万别报某专业”或许变为“千万别学在大学里混”,更对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有价值。生涯规划需要的是理性,而不是吐槽和恶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