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学生一早就把上大学作为奋斗目标, 却从来没有想过早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组图)

 loser要加油 2014-07-15
千万别报××专业”,除了“吐槽”还值得深思
      我国的学生很早就把上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但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只想着考出好的分数,进入好的大学,却不知道大学、专业究竟是什么,自己对哪一类、哪一所大学感兴趣、适合哪些专业。临到填报志愿时,不少学生(及其家长)采取的办法,通常是“打听”。
     新快报记者 何宁

   “千万别报管理,因为当不了老板很痛苦;千万别报汉语言,因为白上四年学;千万别报法律,因为容易学出病来,说多了全是泪呀……”近日,一组“千万别报××专业,因为××”的图片出现在微博上。该组图片中,十几名网友举着的白纸上,分别罗列了十几种“坑爹”专业,以及该专业“坑爹”的理由,忠告高考学子千万不要填报。

  据称,这是各路“前辈”给予考生的“忠告”,在网上被一些网友追捧为“良心贴”,而在熊丙奇看来,这根本就是为吸引眼球的“恶搞”、“吐槽”,毫无“忠告”的意味—如果接受“千万别报”的建议,就没剩下什么可报的了。

  现状

  选专业很盲目,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和外部世界连接的缺失

  熊丙奇认为,这种“吐槽”和“恶搞”,是有一定土壤的,“土壤就在于我国中小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学生从小学五年级甚至更早就要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在加拿大,高一有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规划生涯发展。学校还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导师,引导学生选择课程和选择大学、专业。”

  国内知名考试研究专家、卓越教育产品中心副总监梁锦文也认为,很多学生对专业选择不够慎重,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和外部世界连接的缺失。“目前我们的高考考试制度与高中的学习压力,让大多数学生仍活在学科的世界里,由于我们的学科学习跟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些脱离,高考就是考学科的,所以他们也只能活在学科的世界里。”

  熊丙奇指出,我国的学生很早就把上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但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只想着考出好的分数,进入好的大学,却不知道大学、专业究竟是什么,自己对哪一类、哪一所大学感兴趣、适合哪些专业。临到填报志愿时,不少学生(及其家长)采取的办法,通常是“打听”,问周围的朋友或者大学老师,哪所大学好、哪个专业合适,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做理性的分析、比较和选择。“要知道,他人对学校、专业也可能不了解,另外,他人认为的好专业、好学校,对自己来说并不见得就合适。”

  在梁锦文看来,大学对中学生不够开放,也是造成他们对专业一无所知的重要原因。“大学里各院系的课程设置和学生之间没有关联,学生在报考前没有机会去了解各专业到底上什么课?这个课是怎么上的?未来的出口如何等。学校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网页总是一些大而空的千篇一律的内容,如果能有一个直观的介绍各个专业到底学些什么,或者多让中学生去学校实际体验各院系的授课情况,这样对于学生报考就比较有参考意义。”不过,鉴于实际参观大学的现实困难,梁锦文建议高中生要多利用网络的资源,“比如现在很多大学都在网上有公开课,还有慕课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个专业到底学些什么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课程的呈现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

  对比

  国内大部分高校专业跟社会脱节,老师也不接地气

  网友恶搞“千万别报××专业”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学专业课与现实世界连接的缺失是导致很多学生对所选专业有很大落差的关键原因。”梁锦文指出,国内大部分大学所开设的院系和设置的专业和现实生活脱节,尤其是时代发展很快,很多大学课程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甚至还有一些学科停留在80年代的一些理论研究上,而大多数专业课的任教老师不一定百分百都是其所在行业或领域里有过实践经验的人员。

  梁锦文说:“这一点与海外很多高校不一样,海外高校很多老师都是在其所从事的行业里工作过多年,有的是兼职的客座教授,有的是对工作厌倦了,所以投身到学术界去,或者很多很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也厌倦了商业中各种事务缠身,所以回到学术界。实际上,我国本科的师资相对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很多老师都是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甚至博士后,没有实践经验,大部分也活在书本和学科的世界里。”

  梁锦文当年在中山大学读了一年后,交换到香港大学继续完成后面的学业。在港大读书的这几年,他明显感觉到两种不同教育体制的差异。“港大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识教育,学校希望学生大学三年(当时香港的大学是三年制)出来以后与实际工作能无缝对接。其实这个主要还是跟老师有关,港大的老师分几个层面:第一部分是其本身的师资团队,他们做很多研究,不管有多忙,也会带很多博士生和硕士生,但他们一定会给本科生上课;第二部分是客座教授,这些基本上都是有实践经验、并且在其所在行业或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人,比如当时我们有一门课是关于公共政策的,其实中大的这门课我也上过,而且中大的公共政策课已经非常好了,授课老师本来也是政府的智囊,但还是感觉老师讲得太理论,但港大的明显接地气很多,我记得当时港大这门课邀请了政府部门官员或局长来讲一些课程和分享一些实践中的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