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十讲 祛风湿强筋骨药

 湘韵斋 2014-07-05

化湿药概述

 祛风湿药的第三节,下面介绍祛风湿强筋骨药,也可以叫祛风湿健筋骨药。这一类的药既是祛风湿药,其实也是补虚药,所以这一类的药,作为一个祛风湿药,比较适合于风湿痹证兼有筋骨痿软,一般都是体虚的患者,或者痹证日久损伤了肝肾,累及了筋骨,这样子比较适合一些。如果它作为一个补虚药,那不一定用于风湿,没有风湿的,由于肝肾自身的亏虚而出现的一些痿软无力,也可以使用。其实象现代有些老年人,比如说骨质疏松、骨关节退化,老是觉得腰痠腿痛的,其实从中医说就是个肝肾亏虚、筋骨痿软,他不一定是风湿。这一类药是一个很常用的(药),这是这一类的药在功效主治当中的基本情况。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有的强筋骨的药,通过补肝肾,能够发挥多方面的疗效,就是能够治疗多种与肝肾亏虚有关的病证,不仅仅限于筋骨痿软,这样子的药临床应用可能它补虚的功用就更加重要,可以适当的注意一下。这一部分药从药性来讲,它也是偏温的,所以它应该和第一节的药同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祛风湿散寒的,都比较适合于偏寒的风湿痹证,热证不是很适合,有的不用。这一类的药和后面的补虚药当中补阳药里面的一些药很类似,补阳药当中有一部分药也兼有祛风湿的作用,比如说我们以后要学的淫羊藿、巴戟天这一类,应该紧密地把这两部分的药联系起来。我们教材上这一节的药只有四味药,要求只有三味药,有一味药还不讲,内容比较少,容易记住。因为它又是补虚的药,所以一般药味里面都有甘味,甘能补的意思,这是概述简单地情况。

  下面我们介绍三味具体的药物。第一味药,五加皮。五加皮在大纲当中是要求熟悉的药,还不是这一节最重要的。现在的五加皮来源于五加科的植物,细柱五加为主的,之所以这一类的药称为五加,它是这种掌状复叶,每一片掌状复叶一般都是有五个小的叶片,就是前人说的五叶交加。根据叶片的形状,它五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用的主要是它的根皮,药材(是)根皮,所以称为五加皮。其实作为五加皮用的,传统是五加科的一大类,现在就是除了细柱五加作为五加皮用的也不止一个品种,只是这个是个主流品种。

  五加皮作为一个祛风湿药,它首先有第一节药的特征,它是祛风湿散寒的药,所以它是辛苦温的。它比较适合于风湿寒痹,风湿热痹一般是不用,它主要用于寒证。第二,它又兼有健筋骨的作用,所以风湿寒痹当中有筋骨痿软的尤其比较适合一些。所以临床上它是从两个方面来增强:一个是同类的祛风湿药,增强祛风湿的效果;另外,再配伍一些补肝肾的药,针对筋骨痿软,所以在方剂当中主要由这两类的药物组成。目前用的五加皮,相对而言,可能祛风湿和强筋骨(相比),祛风湿要稍微重要一些、要重要一点,所以风湿痹证没有筋骨痿软,就是说正虚不明显,表现出以风寒湿邪为主的这种偏实的,五加皮完全可以用,就作为我们第一节的那种药物,不考虑正虚。因为两大功效之间,第一个相对来说可能更强一些。但是强筋骨的作用仍然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它也可以用于风湿病以外的肝肾不足、筋骨痿软,肝肾不足、筋骨痿软在儿童就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比如说我们今后在《儿科学》里面去要学的五迟、五软,尤其是五迟,就是总体生长迟缓,那么具体表现,比如说该坐的时候了,六七个月了,不能坐,比正常的儿童能坐的时间后推了,叫坐迟;该站立的时候,不能站立,叫立迟;该能够走的时候了,不能走,叫行迟;牙齿该生长,他可能到时候没有牙长出来,齿迟;一般一岁多以后,头顶囟门就应该按时的闭合,闭合也延后了,叫囟门不合。这五迟,实际上是用这五个方面来说明儿童的生长发育总体上迟缓,全身每个方面的生长发育都可能是迟缓的,这个都是属于肝肾亏虚的在儿童当中的一种反应。这是儿科传统的一种对病证的称呼,所以五加皮可以使用。成年人呢?肝肾不足、筋骨痿软常常就出现在中老年以后,肾气亏虚了,肾精相应的亏虚,精血相生的,肝肾同样的失掉了充养而出现(筋骨痿软),这个就是我刚才讲的可能很多就出现象那种骨关节的退化、骨质疏松这样子的患者当中可能是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这一类的它不是风湿,也常常使用五加皮来治疗,可以作为一个保健的药物。

  另外,五加皮有利水退肿的作用,也可以用于水肿。五加皮治疗水肿,主要(也是)表现在虚寒性的,不是实热水肿,一般多数应该是虚寒性比较适合。当然在配伍大量的有清热作用的,那在有的方当中也是有使用。比如说今后的五皮散这一类,它不一定完全是虚寒证,但它更加适合虚寒证。结合到现代的药理的研究,五加皮好象有一定的强心利尿的作用,相对来说,它用于心性水肿的效果优于用于肾性水肿,用于心性水肿的效果相对来说优于肾性水肿,当然肾性水肿也有用它的,并不是不能用,这是结合现代研究的一个参考。

  要说明两点。第一点就是在古代的文献当中,祛风湿和强筋骨这两大功效之间,对五加皮来说,前人更强调的是强筋骨,认为它的补虚的作用是优于祛风湿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刚才讲它是相对来讲祛风湿优于强筋骨呢?因为药材品种的问题,古代使用的五加皮,品种更多,其中尤其一个重要的品种就是刺五加。由于上一个世纪的中期,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当时比如说苏联的药理学家这些都积极地参与研究,发现五加皮当中的刺五加有很多药理作用,和人参很相似,它的滋补强壮作用比较好,所以后来就把刺五加从五加皮当中分离出来,现在作为一个单独的品种,所以现在很多有刺五加的制剂,作为治疗气虚或者觉得体倦乏力,或者一些妇女更年期,很多这种虚损性的疾病,都使用的,类似于人参的一样的一种药物,这个药物它当然是以补虚为主,所以在《证类本草》当中唐慎微就引用了当时的一个民间的一个顺口溜,就是说“不要金玉满车,宁要五加一把”,好象小小的这么一把五加皮,它的价值可能不亚于一车的珠宝金银,“不要金玉满车,宁要五加一把”,也是充分肯定了它的补虚作用。所以由于品种的变化,它们的补虚的作用和祛风湿的作用的强弱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刺五加一般没有作祛风湿药用了,因为那就比较次要,主要作为一个补虚的药,所以在有的书里面,就把它放在了补气药,今后的补气药,我们教科书没有收载。大家知道,通过学习五加皮的时候,知道这种情况。另外一个,就是现在的五加皮当中,又有了一种所谓的五加皮,叫做“北五加”。其实它不来源于五加科的植物,它来源于萝摩科的杠柳,用它的根皮,木旁一个工人的工,柳树的柳,杠柳皮,所以有的又把它称为杠柳皮,北五加皮。由于杠柳皮有一个明显的芳香气味,所以有的就把它叫做香五加、香加皮,把它叫做香加皮。有的医生不太了解这种情况,认为香的东西比不香的好,我就看见一个医生开处方的时候,本来祛风湿强筋骨,开了一个五加皮,他考虑了一会以后,马上把五加皮改为香加皮,那我琢磨他的意思,可能认为香加皮比五加皮好,其实不然,香加皮没有强筋骨的作用,而且香加皮是有毒的药。用量大了以后,明显地心脏毒,造成心脏功能的抑制,所以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把五加皮和香加皮区别开来。当然两味药都能够祛风湿,都能够利水退肿,但是香加皮没有强筋骨的作用,是有毒的。这是第一味。

  第二味,桑寄生,这是这一节药当中的重点药。桑寄生的药材来源,一个是来源于寄生的小灌木桑寄生,另外来源于斛寄生。一般在药村里面,比如说它寄生的小灌木,它这个茎这种成为这种圆柱状的,好象一般的小树枝一样的,这种就是桑寄生,有的那种一节一节的,是扁的,有很多纵的沟,比较粗糙,那个节很容易截断的,那个是斛寄生,我们这个图上就是桑寄生。桑寄生和斛寄生古今的名称,尤其是桑寄生发生了变化。古代的桑寄生是不管什么品种,不管我们现在的这两个什么品种?要寄生在桑树上,本身桑树上寄生的小灌木就非常少,所以很罕见,在药材当中,是不多的。现在就没有这样的桑寄生在商品药材当中,它一般都不产在桑树上。现在是从植物品种的角度,不管它寄生在什么树上,这两个品种,这种品种不论它寄生在什么树上,它都可以作为桑寄生用,它可以寄生在桑科的很多植物,茶科的、山毛榉科、蔷薇科、豆科,都可以寄生,它统称为,只要是这个种,都叫做桑寄生,这个就是名称,古今的一种变化。我们在《中药学》里面,桑寄生和斛寄生作为同一味药使用,现在发现可能桑寄生就是这个种,在补肝肾、健筋骨方面作用可能比斛寄生要明显一些,所以现在药典开始要求把它作为两个药材来对待。我们虽然作为一个药,我们在临床上以后可以更加注意一下,是不是桑寄生真的在很多补肝肾、强筋骨方面是不是能够优于斛寄生?这个仅仅是一个苗头,有这样的认为。

  桑寄生作为一个祛风湿药,祛风湿作用不是很强,一般,同时还兼有一定的舒筋活络作用,相对来讲,它补肝肾健筋骨的作用要更重要一些,所以桑寄生在临床上它使用的风湿痹证一般都是兼有肝肾不足,如果这种实证对桑寄生来说可能就不是很重要,并不是绝对不能用。比如说最有名的独活寄生汤,就是这种情况,兼有肝肾亏虚的,它和前面我们学的独活,第一味药一起使用,桑寄生虽然药性比较平和,临床应用当然主要还是指偏寒的,一般湿热痹证应用的也是非常的少。桑寄生功效和五加皮比较,五加皮就是个祛风湿、强筋骨;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同时写出来,它有特殊的用意。因为五加皮,它一般主要是用于肝肾亏虚的筋骨痿软,因为肝肾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所以肝肾亏虚引起的其他的病理变化,筋骨痿软以外的病理变化,应用五加皮的不多,但是应用桑寄生的就多一些,所以我们书上桑寄生用于肝肾亏虚而又导致了冲任不固,比如说妇女出现了崩漏,或者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它也是属于肝肾亏虚、肝肾功能衰退,但是它不一定表现筋骨痿软。桑寄生应用非常普遍,比如说在一些安胎的方当中,在治疗妇女崩漏的,现在桑寄生还用于肝肾亏虚,比如说引起了肝阳上亢,高血压、眩晕头痛,也是通过补肝肾,那么和潜阳的药用在一起,在当代这种应用也有增加的势头,也就是说它可以用于肝肾亏虚的很多病证,不仅仅限于筋骨痿软,所以这个补肝肾和健筋骨它有因果关系,但不是完全相等的概念,强筋骨它是专指,专指肝肾亏虚的一种病理改变,补肝肾它包含了比较广义的,它可以针对多种病理改变,所以在五加皮和桑寄生的主治范围与虚损有关的,就有一定的差异性。近年来临床上用桑寄生,把它作为治疗冠心病的药,因为药理研究它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有效血流量,比如说(还)有降血压、降血脂或者抗心律失常这样的一些作用,所以除了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一些治疗方当中,都使用,这些也与肝肾亏损(有关)。根据中医理论应该有相关性,所以对于桑寄生强调补肝肾,不是没有道理,而是非常有道理的。这是关于桑寄生的情况,那是这一节里面最重要的一味药,掌握的药。

  下面第三味药,狗脊,脊柱骨的脊,这是一个蕨类植物,这个蕨类植物就类似于贯众那一类的,这个是切片了的,而且炒过了的,没有切片的时候,它的根茎是很长的,那表面有金黄色的绒毛,就象一个那个金黄色毛的那种狗,伏在那个地方,它的脊柱,那个背,背脊的一样的那种形状,所以把它称为狗脊,是根据形状来命名的。作为药材使用的时候,一个要把它切片,切片了以后,往往要用砂烫,烫把表面的那个金黄色的绒毛已经是焦了,已经筛掉,除去干净了,所以它这个金(毛)这个狗脊,或者叫金毛狗脊,已经不很典型,尤其是生的药材的时候很典型。

  这个药祛风湿、补肝肾,注意它强腰脊,九个字,作用都不是很强,所以在治疗风湿痹证的方当中,也不如前面两个药用得多,就是用于肝肾亏虚、筋骨痿软,也不如前面的药用得多,但是前人认为它有个特征,它主要增强脊椎的功能,所以从这个药一收载开始,狗脊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提到了它能够强腰脊,利俯仰。那么腰脊不强健,就是作俯仰的动作很困难、很难受。前人是不是在临床发现了它治疗这个症状的疗效比较好?可能才把它总结下来,这个当然有将近二千年,那么一直沿用下来。是不是这样呢?至今没有见到专门的研究,所以我们是根据文献,因为它比较次要,所以这个药作为一个了解的药物,我们知道它这么三个功效,重点就强调它这个功效里面强腰脊。它们适应证里面不是一般的筋骨痿软,是脊强,腰脊疼痛、俯仰不利。如果在选择题里面出现了要选这样的,注意狗脊的情况。过去狗脊是放在补阳药,而且认为还带有一定的收涩性,所以肾阳虚、肾气不固,肾气不固的有些夜尿频多,既用它来温阳气、(又)固肾气,所以我们书上还有肾气不固的,尿频、遗尿、白带过多这些(内容),它微微偏一点收涩的性质,固肾气的这样一个倾向性。

  所以这一节的三味药就这么一个简单地情况,类似的就是今后我说的淫羊藿、巴戟天这些药物,它可以前后的作一个对照。所以这三味药实际上也可以把它放到补虚药,补虚药的那几味药,也可以把它放到这一节,所以这个是人为的把它分开的。

  另外,其他章节还有一些祛风湿的药,我们学了以后,也可以和这一章的药物把它联系。比如说前面解表药当中的羌活、防风、藁本、苍耳子这些都是祛风湿药,后面比如说马上要学的化湿药当中的苍术,也是祛风湿的药物,以后的一些章节还有一部分,所以它不仅仅只有这些品种。

  下面我们就翻到164页,第十一章化湿药。化湿药的概述部分。第一个,关于化湿药的含义。简单地讲,就是以化湿为主要功效,常常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为化湿药。这一类药绝大多数都有明显的芳香的气味,前人都认为这一类药“以气用事”。什么叫以气用事呢?就是说它的芳香的气味是它产生疗效、发挥治疗效果重要的因素,这个就提示我们对这一类的药物要充分的保护它的芳香气味。“以气用事”,它气味没有了,可能它的功效就不能正常的发挥,就没有这方面的功能主治,从现在来讲,就是含芳香性的挥发油,所以我们在剂型选择的时候,比如说在汤剂煎煮的时候,这个就要给予高度地重视、给予应有的关注,所以习惯上又称为芳香化湿药。

  根据中医的理论,如果湿邪进入人体或者人体内生湿邪以后,有效的能处理湿邪的就是脾。脾主运化,那个脾主运化,不仅仅是运化水谷的精微,也运化消化吸收以后产生的一些水液、水湿,都是要靠脾来运化,最后才能散布全身,或者最后排出体外。如果说脾的功能降低了,它处理水湿也就是运化水湿的能力也降低,不仅仅是一个消化能力降低,处理水湿的能力也有降低。再有一种情况,脾不虚,完全正常,如果因为某一些原因进入到人体的水湿,大量的增加,超过了脾的运化水湿的能力,水湿也会停滞。这两种情况,首先受到伤害的是脾脏本身,所以在《内经》的时候就提出了,不但提出了“脾主运化”,而且提出了“脾恶湿”,那么也是脾很容易受到水湿的、湿浊的伤害。用这一类的芳香的药物,容易消除脾受到湿邪伤害的这样的一些病理改变,或者出现的症状,所以后人又提出 “脾喜燥”,或者“脾喜温燥而恶湿”。它不喜欢湿浊,而喜欢一种温燥的状态,或者温燥的药物,就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理论。这一类的药物它主要就是针对水湿停聚在脾,或者说中焦的一类药物,所以说化湿的功效,主要是消除停积于脾的这种水湿或者湿浊,说它作用的部位比较固定、比较局限。这一类的药物当中,绝大多数都是芳香的,但是也有例外。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注意,也是从中药理论上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一般称的化湿药,都说芳香化湿药,我们这一章要学的八味药都是芳香的,包括其他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也是芳香的。比如说香薷解表药当中,它也是芳香化湿药;我们今后在开窍药当中要学的石菖蒲,也是芳香的,这些称芳香化湿药确实名副其实。但是我们刚学过的祛风湿药当中的木瓜,木瓜下面不要求的蚕砂,习惯上也认为是化湿药,还有今后我们学补气药当中的扁豆,也有化湿作用,这三个药能不能认为是芳香的呢?从它的物理性状来讲没有明显的芳香,而且从化学成分来研究,挥发油几乎没有,好象蚕砂里面还有很微量的,木瓜这些几乎没有。所以这一类的药有例外,都称为芳香化湿药,并不严谨。但是那样的几种化湿药,比如木瓜、扁豆,在化湿药当中不是主要的,它的作用不强,真正地治疗脾有湿浊的时候,往往可能还显得不是很重要,所以这个还是在理论上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叫化湿?当然肯定它作用的部位,象木瓜、扁豆这些它基本上还是作用在中焦,以脾为主。因为脾是恶湿的,水湿容易伤害脾。胃是喜欢凉润的,脾是喜欢温燥的,所以相对来说,湿浊侵犯的部位是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城市的水处理的系统,比如说一个自来水厂,它是供应处理全市的水湿的,相当于脾的这个功能。比如说设计的能力,自来水厂每一天处理水的能力比如说三十万吨,突然一天,给这个水厂就让它流进去五十万吨的,那有二十万吨它处理不了,本身它就停积在自来水厂本身,首先受到了水的淹没或者影响的是这个厂的本身,然后才是其他的民众或者其他的部门。另外,设备老化了,它现在每天处理不了三十万吨了,同样的每天送三十万吨,它只能处理二十万吨,还有十万吨,这个就是脾虚生湿。前一种情况就是湿阻中焦、湿邪困脾,这个例子不一定很恰当。用于这一类的药物,它的作用部位可能能够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都是在含义当中需要说明的,所以它基本功效就是化湿,化湿是以中焦为主。所以我们书上说的运脾,中焦当中相对于脾有病,胃更加重要,这里治疗湿浊阻中,也可以就叫湿阻中焦等等。多数芳香,但是并不绝对。

  第二个问题,功效与主治,芳香化湿药或者化湿药最基本的功效就是化湿二字。要注意的是化湿的功效,有时候把它称为化浊,或者叫去浊。因为湿又叫浊邪,或者湿浊混称,或者就叫祛湿浊,化湿、化浊是同样的功效。然后人们常常把化湿产生的后果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往往使中焦更加调和,叫化湿和中,化浊和中。刚才我讲了中焦脾胃,其中更重要的是脾恶湿,所以有的叫化湿运脾,通过化湿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那比如我们这个含义当中就讲的运脾。有的就在动词上作文章,化湿健脾也是健运脾胃、健运脾土,所以运脾和健脾在这个地方就是增强健运的意思,同义的化湿健脾、化湿运脾;有的还用其他的动词,化湿悦脾,喜悦的悦、化湿醒脾,化湿悦脾、化湿醒脾,其实都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的意思,只是动词变化,这个是联系到脏腑,与胃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有的称化湿和中、有的是化湿和胃,也是可以的。所以化湿药的基本功效它有不同的称谓,有多种称谓,在应用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这种喜恶,或者你觉得什么好?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喜恶,可以任意的使用,应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关于功效。那么化湿药它化湿功效的对应的主治,在概述当中叫做湿浊中阻,这个也可以。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比如说我们《中医诊断学》可能叫做湿阻中焦,那么中焦里面又是以影响脾为主,所以有的又把它叫做湿邪困脾或者湿浊困脾,或者湿困脾胃,把胃也联系在一起,湿困脾胃。在有的书里面,把主动的语态改为被动的语态,把它倒过来,脾为湿困。其实指的都是湿阻中焦,术语不一样,它是同一个证候,这个证候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就是中焦的一些功能失和了、失调了,我们在《中医诊断学》里面,在胃的辨证当中,有湿阻中焦,脾胃的辨证。我们在《中药学》里面,也是简单地把它的一些症状,功效与主治的第二段的第三行,湿邪困脾,也就是湿阻中焦或者脾为湿困等等,都可以。症见脘腹胀满。为什么胀满呢?湿阻则气滞,本身湿邪停留在中焦也会胀满,气机阻滞更要胀满。然后体倦,这个是湿浊致病的一个特征。恶心、呕吐、口甘多涎、食少便溏、舌苔厚腻或者舌苔白腻,有的不一定白,比如说湿热困脾,那可能是黄腻的,总的舌苔比较厚腻,主要就用于这样的一些症状。具体的症状就结合到《诊断学》、结合到我们这个书上,这个很容易记忆。所以化湿药的基本功效就是化湿,主治的就是湿阻中焦,症见怎么怎么怎么?都可以叙述,然后可能还需要加一句话,也可以用于湿温、暑湿和脾虚生湿的证候。因为这样的一些病证,它的临床表现当中有湿阻中焦的这种情况发生。脾虚生湿,就刚才我说的那个自来水厂处理水湿的功能降低了,但是它仍然有湿阻中焦,只不过它是虚证,普遍称的湿阻中焦是实证,基本上属于实证,它可以不配补脾的药、补气的药,脾虚生湿往往可能要以补气健脾为主,在补气健脾的同时,把它加上芳香化湿药,那么芳香化湿药的地位就比较次一点,所以它意义不一样。湿温和暑湿,虽然它是一种温热性的疾病,但它也有湿阻中焦的临床表现。这个时候,我们在针对温邪、暑邪的时候,配伍一点化湿的药物,也是能够明显增强的疗效。所以大家要注意的,就是它的主治不单一,但最主要的是湿阻中焦,其他的病证如果出现了湿阻中焦,比如说脾虚生湿,暑湿、湿温也可以使用,把主次分辨清楚。这一类的药一般都没有很重要的兼有功效,所以我们不需要再说了。当然是不是具体的药,有没有兼有功效呢?有。要说比较有意义的,就是有行气作用,这一章大多数药,都能兼能行气,行气有利于中焦湿邪的宣化,也可以说(这是兼有功效),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关于性能特点。这一类药的性能特点,一般都有明显地规律性。首先从药味来讲,都有辛味,因为化湿有行散的特征,使中焦凝结的水湿把它分散开了,散掉了,这个也符合于辛能行能散。另外,辛也表示它的芳香气味,强调以气用事,要保护它的芳香气味,所以都有意义。每一味芳香化湿药,都有辛味,有一部分还有苦味。因为有一部分同时它又是苦温燥湿药,它又有苦燥之性,所以以辛为主,有的兼有苦,这是从药味(讲)。(从)药性来讲,偏于温燥,一般都是偏温的药,其中只有一味药,比如说佩兰一般认为温性不明显,很多书都是写的平性,包括我们这个书,写的平性,但是佩兰是要求了解的一个药,所以药性并不重要,但是对于它本身用的时候,药性又很重要。所以我们简单地知道,除了佩兰比较平和以外,一般都是有明显温性的,所以都是辛温,或者辛苦温为主的。归经,这个更简单了,它治疗的是中焦,以脾为主,所以主要的归经是脾经,同时有胃,所以归经就在脾胃,所以性能特征有很突出的规律性,容易把它记住。

第四个问题,配伍应用,也是那个寒热虚实。有寒的,就称为寒湿中阻,还要配伍温里药;有热的,湿热中阻,配伍清热燥湿的这一类清热药,清热燥湿、清热利湿;虚,脾虚生湿,配伍健脾补气的药,配伍其他补虚药的可能比较少,主要是配伍补气的药;湿,除了寒热以外,比如说它湿浊偏盛,还可以配伍除湿的药。有饮食积滞的,配伍消食的药,有气滞的,一般都有气滞,都可以配伍行气药,所以配伍行气药也是对于这一章药物比较有共性的地方,不管寒、热、虚,它都可以和行气药组成方剂。所以配伍一个是寒热虚实。另外,一个症状,湿阻中焦,如果有恶心呕吐,可以配伍和胃止呕的药。如果说便溏腹泻比较明显,还可以配伍除湿止泻的(药)。比如说通过分消,通过一些利水渗湿的药,有利于腹泻的减轻,这些配伍都是成立的,而且是有适用价值的,这是关于配伍应用。

  第五个(问题),使用注意。使用注意,也可以因证选药。这个因证选药,比如说湿阻中焦,可能有的偏寒偏热,如果说偏寒的,那可能就选温燥性比较强的;偏热的,可能选温燥性比较弱的,或者比较平和的,也属于因证选药。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内容。另外,三因制宜。比如说炎热潮湿的,可能就选偏于能够清湿热的,尤其这方面的配伍可能就要强调一些;反过来,比如说寒湿比较盛的地方,选温燥的可能就要重一点。对于人体也是这样,素体偏于寒湿的,或者偏于湿热的,都有相应的内容。另外一个,就(是)中病即止。中病既止就是说不要过用,过用了这一类的药,都是香燥的、温燥的,不要伤津液,要恰到好处。另外一个,证候禁忌。这一类的药是针对湿浊的,反过来,没有湿浊,反而津液本身就不足的,不但不有余,反而不足,热病伤津的,阴虚的,一般不宜使用,或者要慎用。另外,从药材方面的使用注意,芳香的药不能久煎,汤剂当中不能久煎,就是现在作现代的剂型,作丸剂、胶囊剂这一类的药,在新药审评的过程当中,看那个工艺是不是合理?首先就要看提没有提挥发油,有没有这样一个工艺路线(在)里面?没有的,可能这一类的药,新药形成的工艺肯定就通不过,肯定就要被毙掉,或者重做,都是为了保护它的芳香性的挥发成分。所以药材的这个性状所决定了,传统做汤剂,应当后下,不能久煎。就是现代的剂型,也要充分利用它的芳香成分。所以这个就是这一类的药的使用注意,我们下一节课再介绍具体的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