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菜根谭z 2014-07-06

 

 

塞萨尔·弗兰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虽然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仅写下了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不过就这首曲子却成为了法国小提琴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弗兰克出生在比利时的列日(Liege),并在当地的列日音乐学院学习。1835年随父母迁往巴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之后才开始系统的法国音乐学习。由于弗兰克的生母是德国人,自幼受母亲嗜好德奥音乐的影响。同时,巴赫、贝多芬作品对弗兰克本人的影响也纵贯其全部创作中。在法国歌剧等的创作日益成为创作中心的时代,弗兰克本人对交响曲创作的倾心和作品中相同主题的配置习惯(循环主题)及其由此构成的全作品的统一感都是非常德奥化的。弗兰克的这首小提琴奏鸣曲是1886年,为小自己17岁并同为列日出身的著名法比乐派小提琴家伊萨伊(Eugene Ysaye,1858-1931)的新婚而作,并在伊萨伊本人协助下完成。作品完成后,当年由伊萨伊在布鲁塞尔近代美术馆的一个展室内举行首演。据说音乐会开场的时候是下午三时许,第一乐章结束时,室内已是漆黑一片,可根据美术馆的习惯,为了保护那些美术作品不受光线辐射和煤气灯的烟熏,从来不点灯。在这漆黑的展室内,演奏者甚至连乐谱也无法看清,不料听众却没有一人退场,伊萨伊也兴致勃勃地在黑暗中将整个作品演奏下来……。尽管弗兰克在这部作品中依然采用了循环主题的创作方法,不过小提琴声部的旋律和音色俨然呈现法国风格。


FRANCK
这首小提琴奏鸣曲作于1886年,最典型的是那种鲜明的法国风格。法国的气质,法国的趣味和法国式的情感。它的情感表现具有那种细腻入微的感觉。从情感最微妙之处去把握它,这是法国人感知方面的独特之处。从音乐角度来看,它具有深入肌理的明晰和透亮,犹如一泓清澈的湖水,水中植物的倒影安详地垂立着。而且,它似乎已经预示着DEBSSY印象派音乐的一些特征。它抓住那些没有外因的内在直觉感受,一些瞬息即逝的主观感觉,但又力图使之客观化,从而精确地把握和传达出来。第一乐章具有一种淡淡歌唱的味道,而且似乎在回忆的场景中滑翔。小提琴的旋律安详而婉转,而钢琴则富于幻想性,这两者的交织构成了一个孤独美的意境。第二乐章钢琴则显得有些躁动不安,仿佛一种被压抑的热情,而小提琴也惊惶而似乎在迫不及待地倾诉。第三乐章最具抒情性,钢琴则宁静了下来,小提琴旋律极为优美,二者宛如在跳一场深情的双舞,这个乐章之美,也是难以言喻的。第四乐章是全曲中唯一一个较为欢快的乐章,那种欢乐并不表现为强烈的,而以温暖、悠扬的旋律烘托出淡淡的喜悦气氛。


弗兰克只作有这一首小提琴奏鸣曲,此曲在音乐史中是小提琴作品的经典之一。这首奏鸣曲A大调,作于1886年(时弗兰克64岁),呈献给伊萨伊(Ysaye,1858—1931),此为伊萨伊结婚纪念日而谱的礼物,于1886年由伊萨伊与蓓纳夫人首演。采用循环发展形式,共4个乐章: 

1.近乎中板的快板,A大调,省略了发展部的奏鸣曲式。钢琴奏出宁静的序奏,然后小提琴呈示神秘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形成高潮转入E大调,引出由钢琴演奏的第二主题。第二主题被装饰性的琶音伴奏带入小尾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的片段。再现部,小提琴再现第一主题时增加了厚度。尾奏以第一主题为主体,终止是极弱。 

2.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钢琴呈示序奏后,以粗放的节奏呈示第一主题,移交给小提琴后,两乐器反复出动荡不安的曲趣。间奏句之后,再度反复第一主题,然后引出小提琴极清纯的第二主题旋律。发展部以钢琴的厚重和弦和小提琴的平静答句而形成高潮,两个主题以对位方式华丽地发展。 

3.宣叙调形的幻想曲,充分的快板。钢琴奏出沉重的4小节和弦,小提琴回答似地奏出悠长的宣叙调,然后两件乐器对话。钢琴回归最初主题,小提琴又一度吟诵宣叙调,以这些素材形成幻想曲风格的发展形成高潮。小提琴之歌中断后,钢琴沉入静寂,然后小提琴重新呈示第一乐章第一主题,钢琴热情地伴奏,最后是悲哀的很慢的7小节尾奏。 

4.稍快的小快板,A大调。这是开头主题不断出现,在其间安插了出现于第三乐章为止的各种主题的自由回旋曲,其中也使用了卡农等手法,使回旋曲主题在这种回顾中能够突出,最后是落到回旋主题上,以小提琴的长颤音华丽地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