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代表作《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19世纪世界小提琴奏鸣曲文献中的经典作品。 在这首作品中,不管是主题变形手法、多重音乐风格还是极其浓郁的宗教色彩,都值得研究和分析,这对于更高度、更深层次地认识这个作品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韩国小提琴家Hyeyoon Park丨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一首绝不可忽视的小提琴名曲 韩国青年低音提琴演奏家Mikyung Sung演奏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英藉波兰女小提琴家伊达·哈恩黛尔《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英藉波兰女小提琴家伊达·哈恩黛尔《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 弗兰克是法国室内乐的先驱、法国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其《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惟一的小提琴作品,也是其代表作。 这部作品不仅是弗兰克创作遗产中的杰作,同时也是19世纪世界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经典作品,与贝多芬的《克莱采尔奏鸣曲》齐名。 《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主题变形手法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该作品创作于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后期,具有19世纪末欧洲多重音乐风格并存的典型特征。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管风琴演奏家之一,赛萨尔・弗兰克的音乐渲染着教堂彩色玻璃的宗教气氛和斑斓奇幻的神秘主义色彩。 (话不多说,马上鉴赏一番~) 《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继承了柏辽兹、李斯特以来的主题变形手法。 主题变形手法是指一段标题音乐建立在代表某人或某构思的基础上,当乐曲进行和想象的环境被改变,与作曲中的文学或戏剧的设计重叠时,主题将改变特性。 该奏鸣曲成功采用了这一变形手法,将同一中心主题或再现展开或变形地再现于其中几个不同的乐章,使各个乐章既独立而又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各乐章主题都是由第一乐章核心主题演变而成,整首作品涉及了众多主题或乐思,第一乐章中心主题作为全曲最重要的源泉,多次贯穿于其他乐章,在不同的结构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乐章是全曲感情最激烈奔放的篇章,此乐章的两次主题陈述是对核心主题材料的综合与溶解,运用复调技法将核心主题因素作进一步的展开,并以多种组合形态,形成不间断的律动趋势,逐渐向第三乐章过渡。 第三乐章是宣叙调形式的幻想曲,节奏自由,曲调动人,弗兰克称它为“背诵幻想曲”,幻想曲主题在“卡农”式的第四乐章中作为插部贯穿运用。 第四乐章终曲被称为弗兰克音乐中最明快优美的乐章,终曲抛开了一切华丽的修饰,钢琴与小提琴用卡农的形式奏出的旋律感人至深。 第四乐章的第一插部主题为第三乐章的第一幻想曲主题材料,第二插部主题为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变奏,第三插部主题的第一乐思与叠部主题格调相像,第二乐思为第三乐章第二幻想曲主题,这不仅造成了原始主题材料的节约,也使主题形象成为充分凝聚的有机统一体。 通观整部作品,第一乐章典型音调特征贯穿于所有的主题,四个乐章在主题材料上高度统一,音乐形象在不同侧面的表述中得到丰满与升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