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奥数知识点

 唯一丹恋舞爱 2014-07-06

一、归一问题

1、概念与类型:

    归一问题是一类典型应用题,这类问题是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个单位的数值(单一量)之后,再求出题目所要求解的问题。

归一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正归一,也称为直进归一。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再求几个单位数量是多少;

另一种是反归一,也称为返回归一。如:修路队6小时修路180千米,照这样修路240千米需几小时?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再求一共包含多少个单位数量。

  1. 解题方法:
  2. 归一法

    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

    基本关系式有:

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总工作量÷份数

总工作量=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份数    (正归一)

份数=总工作量÷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    (反归一)

  • 倍比法

    有些归一问题可采取同类数量之间进行倍数比较的方法解答,这种方法叫做倍比法。

在整数范围内,用倍比法解除不尽时,只能用归一法解;用归一法解除不尽时,只能用倍比法解;也有的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有的问题一次归一不能解决,需要两次归一或与倍比相结合才能解决。

 

二、还原问题

1、还原问题的定义

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运算之后,得到了一个新数,求原来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它的解法常常是以新数为基础,按运算顺序倒推回去,解出原数,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或还原法,这种问题就是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又叫做逆推运算问题.解这类问题利用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相反的运算,逐步逆推.

2、解还原问题的方法

    核心:倒推法

注意:两个相反,一是运算次序与原来相反;二是运算方法与原来相反.

口诀:加减互逆,乘除互逆,要求原数,逆推新数.

关键:从最后结果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即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变乘为除,变除为乘.列式时还要注意运算顺序,正确使用括号

类型:1、对于单个对象,用方框箭头法、线段图法进行倒推。

      2、对于多个对象,用列表的方法做逆推分析。

 

三、和差倍问题

1、定义:

 (1)“和差问题”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这两个数。

 (2)“和倍问题”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3)“差倍问题”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差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2、基本公式:

 (1)和差问题: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2)和倍问题:小数=和/(倍数+1)  大数=小数*倍数      或    大数=和-小数

 (3)差倍问题:小数=差/(倍数-1) 大数=小数*倍数      或    大数=差+小数

3、基本方法:

   画线段图: ①先画出倍数关系   ②再表示其他的和、差关系

   根据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四、年龄问题

1、计算有关年龄一类的问题叫年龄问题,它一般以和差、和倍以及差倍应用题的形式出现。

   ① 小明的爸爸去年比小明大25岁,明年爸爸比小明大多少岁?

   ② 今年陈老师的年龄是王芳的2倍,明年陈老师的年龄还是王芳的2倍吗?

   ③ 前年红红和姐姐的年龄和是30岁,今年两人的年龄之和为多少岁?

   根据以上题目,我们得出年龄问题的三大规律:

   ① 两人年龄差不变;

   ② 两人年龄倍数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时间改变;

   ③ 随着时间变化,每人增加或减少相同的岁数

2、年龄问题的解题要点是:

  (1)关键:抓住“年龄差”不变.

  (2)解法:和差倍的分析方法,画线段图。

             时间轴的分析方法,画时光轴。

 

   注意:特殊句式找年龄差!

   谁几年前的年龄= 谁几年后的年龄

   谁几年前的年龄= 谁几年前的年龄

   谁几年后的年龄= 谁几年后的年龄

   ——反向相加,同向相减

 

五、植树问题

  • 概念:

植树问题是以“植树”为内容,凡是研究总长、间距、段数、棵数四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都是植树问题,在不同情况下,四者的关系会有所不同。植树问题的实质是反映线段上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 基本关系式:

    在植树问题中,段数=总长/间距;

    ①不封闭的线路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段数-1;

    ②不封闭的线路上植树,两端都植树:棵数=段数+1;

    ③不封闭的线路上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棵数=段数;

    ④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数=段数;

    生活中其它一些问题,如:锯木头、爬楼梯、敲钟等,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答,也称植树思想。

 

六、方阵问题

1、概念和分类

     学生排队,士兵列队,横着排叫做行,竖着排叫做列。如果行数与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这种图形就叫方队,也叫做方阵。

    方阵包括实心方阵和空心方阵。如果方阵排满物体,叫做实心方阵;如果方阵的中间不排物体,叫做空心方阵。而实心方阵的每一层又可以单独看成一个空心方阵,因此空心方阵的规律对它也是适用的。

2、基本规律

(1)方阵不论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每边上的人数就少2,

     四周上的人数就少8。(可应用等差数列相关知识进行解题)
(2)每层总数=[每边人(或物)数-1]×4       

     每边人(或物)数=每层总数÷4+1
(3)实心方阵:

    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
(4)空心方阵

    总人(或物)数=(最外层每边人(或物)数-层数)×层数×4

    总人(或物)数=(最外层人(或物)数 +最内层人(或物)数)*层数 /2

     最外层每边数=总人(或物)数÷4÷层数+层数                             

 

七、鸡兔同笼

1、鸡兔同笼问题的来历:

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 鸡兔同笼的解题思路:
  • 砍足法: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2)假设法:

假设法顺口溜:鸡兔同笼很奥妙,用假设法能做到,假设里面全是鸡,算出共有几只脚,和脚总数做比较,做差除二兔找到。

    如果假设全是兔,那么则有:

      鸡数=(每只兔子脚数×鸡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兔数=鸡兔总数-鸡数

    如果假设全是鸡,那么就有:

      兔数=(实际脚数-每只鸡脚数×鸡兔总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鸡数=鸡兔总数-兔数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假设法的运用,渗透假设法的重要性。在以后的专题中,如工程、行程、方程等专题中也都会接触到假设法。

 

八、盈亏问题

1、盈亏问题的定义:

盈亏问题是一类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它的特点是问题中每一同类量都要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分配不足时,称之为“亏”,分配有余称之为“盈”。例如,把一定数量的东西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时,往往会出现每人少分则有余(盈),每人多分则不足(亏);或者用一定数量的钱去买一定单价的物品时,常常会出现少买则钱有剩余,多买则钱不够的情况。凡研究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2、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盈-盈)/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亏-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物品数可由其中一种分法和人数求出.也有的问题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不管哪种

情况,都是属于按两个数的差求未知数的“盈亏问题”.

 

九、周期问题

1、周期问题的定义:

周期现象: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周期: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解决有关周期性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循环周期。

分类:1.图形中的周期问题;

       2.数列中的周期问题;

       3.年月日中的周期问题.

关于闰年:阳历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相反就是平年,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 在公历纪年中,平年的二月为28天,闰年的二月为29天. 闰年的2月29日为闰日。一般的,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平年.如:1988年2008年是闰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是平年.但是如果是世纪年(也就是整百年),就只有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如:2000年就是闰年,1900年就是平年.

2、解题思路:

周期性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是: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从中找准变化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作为解题的依据;其次要确定解题的突破口。主要方法有观察法、逆推法、经验法等。主要问题有年月日、星期几问题等。

⑴ 观察、逆推等方法找规律,找出周期.确定周期后,用总量除以周期,如果正好有

   整数个周期,结果就为周期里的最后一个;

   例如:1,2,1,2,1,2,…那么第18个数是多少?

   这个数列的周期是2,18/2=9,所以第18个数是2.

⑵ 如果比整数个周期多n个,那么为下个周期里的第n个;

   例如:1,2,3,1,2,3,1,2,3,…那么第16个数是多少?

   这个数列的周期是3,16/3=5.....1,所以第16个数是1.

⑶ 如果不是从第一个开始循环,可以从总量里减掉不是循环的个数后,再继续算.

   例如:1,2,3,2,3,2,3,…那么第16个数是多少?

   这个数列从第二个数开始循环,周期是2,(16-1)/2=7.....1,所以第16个数是2.

 

十、平均数问题

1、平均数问题的概念:

    平均数问题是把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平均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它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不能反映某一个具体的数据。

  • 解题思路

    解平均数问题,本质是“移多补少”,关键是要找准总数量及对应的总份数。

平均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平均数=总数量

 

十一、页码问题

  • 概念:页码问题研究的是“数”与“ 组成它的数码个数”之间的关系。

2、页码问题的基本规律

   ① 一位数共有9个,组成所有的一位数页码需要9*1=9个数码

   ② 两位数共有90个,组成所有的两位数页码需要90*2=180个数码

   ③ 两位数共有900个,组成所有的三位数页码需要900*3=2700个数码

   ④ 两位数共有9000个,组成所有的两位数页码需要9000*4=36000个数码

 

如图所示:

 

 

个数

数字个数

不大于该位数所需的数字个数

一位数

9

9

0

二位数

90

180

189

三位数

900

2700

2889

四位数

9000

36000

38889

十二、牛吃草问题

1、牛吃草问题的概念: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写过一本数学书。书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关于牛在牧场上吃草的题目,后来人们就把这类题目称为“牛顿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牛吃草问题。

“牛顿问题”是这样的:“有一牧场,已知养牛27头,6天把草吃尽;养牛23头,9天把草吃尽。如果养牛21头,那么几天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呢?并且牧场上的草是不断生长的。”本题就给了牛的头数,和吃草的时间,而没有给出牧场原有的草量和草的生长速度,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 牛吃草问题的解题方法:

解决“牛吃草”问题的主要依据:①草的每天生长量不变;②每头牛每天的食草量不变;③草的总量=草场原有的草量+新生的草量,其中草场原有的草量是一个固定值,新生的草量=每天生长量*天数。

解决“牛吃草”问题的本质是:让一些牛去吃原有草,另一些牛去吃新生草。

    同一片牧场中的“牛吃草”问题,一般的解法可归纳为:

     ⑴ 设定1头牛1天吃草量为“1”

     ⑵ 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牛的头数*较多天数-对应牛的头数*较少天数)

/(较多天数-较少天数);

     ⑶ 原有草量=对应牛的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

     ⑷ 吃的天数=原来的草量/牛的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⑸牛的头数=原来的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牛吃草”问题有很多的变例,像抽水问题、检票口检票问题等等,只有理解了“牛吃草”问题的本质和解题思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轻松解决此类问题。

 

十三、分数应用题

  • 知识点概述:

分数应用题是研究数量之间份数关系的典型应用题,包括三种类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分数应用题一方面是在整数应用题上的延续和深化,另一方面,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在解这类问题时,分析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找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是解题的关键.

关键:分数应用题经常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我们往往把其中的一个量看作是标准量.也称为:单位“1”,例如a是b的几分之几,就把数b看作单位“1”.在几个量中,弄清哪一个是单位“1”很重要,否则容易出错误.而百分数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百分数,只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因而计算的方法和分数应用题是一样的,关键也是要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百分率,以及对应量三者的关系。

  • 怎样找准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

(1)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几分之几?——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解答题关键: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2)两种数量比较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

解题关键: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3)原数量与现数量
    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需要将题目文字完善成我们熟悉的类似带“比”的文字,然后在分析。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完善成: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 “水结成冰后体积比原来增加了” →原来的水是单位“1”。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比原来减少了” →原来的冰是单位“1”。

解题关键:要结合语文知识将题目简化的文字丰富后在分析。

 

十四、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重点,是分数应用题的引申与补充,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工程问题是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的应用题,它具有抽象性,学生认知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是解决工程应用题的关键。

1、工程问题的概念:

定义 : 工程问题是指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工作总量:一般抽象成单位“1”

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基本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解题的思考方法:

    解答工程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明白是完成全部工程,还是该工程的部分(即它的几分之几)?有几个人或单位参加工作?他们完成这项工程各自需要多少时间?推得各自的工效是几分之一?他们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工作的,还是有先有后的?具体要求什么等等。

因为工程问题的条件可用多种形式提出,有的不以“工程”命题,有的与其他类型的题目结合,这样,工程问题的题目就复杂起来。但复杂是可以向简单转化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其变为若干个基本题,解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不变的。因此,只要抓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细心分析,就能找到解题的途径、步骤和方法。

3、利用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代换法、比例法、列表法、方程法等

抛开“工作总量”和“时间”,抓住题目给出的工作效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出与所求相关的工作效率,最后再利用先前的假设“把整个工程看成一个单位”,求得问题答案.一般情况下,工程问题求的是时间.

 

  • 等量代换
  • 等量代换思想:

    用一种量(或一种量的一部分)来代替和它相等的另一种量(或另一种量的一部分)。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 等量代换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相等的量,如平衡的天平、平衡的跷跷板两边的重量相等。根据这些相等的关系进行推理,进而可以等量代换,找到答案。

    ① 两个相等的量可以相互代换(包括重量相等、价格相等)。

② 将不同等式中相同种类的物品通过加、减、乘、除转化成相同个数,这样可以形成

   新的等式。

    ③ 将两个不同等式中,左边物品相加,右边物品相加。这样可以形成新的等式。

④ 如果天平不平衡,先求出天平左、右两端的物品在重量上相差多少,然后得出使天

平平衡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