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的民俗与方言

 黑老赵 2014-07-06

忻州.108忻州的民俗与方言

 (2013-06-02 17:05:35)
转载

忻州.108忻州的民俗与方言

  民俗种类

忻府区从古自今的民俗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里例举最主要的说明。

               1、供奉神祀

供奉神祀是忻府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每到主要节日尤其如此。这显示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常见的神祀有如下几位:

灶王爷   老百姓认为是家神,自己的吃饭离不开他,因此也和他最接近,供奉他的此数也比其他神灵要多。老百姓认为他是腊月二十三晚上离去到天宫,除夕晚上才回来,一走七日。他上天的目的和活动当然是“上天言好事,回宫见吉祥”。

财神爷   老百姓一般都生活不富裕(当然富裕的希望是更富裕),因此希望通过供奉财神爷而得到其庇佑,赚的银钱。因此他们在逢年过节首当其中的是要供奉财神爷。在过年的初一、初二凌晨还要专门接财神,举办一个小型的仪式。对联则一般写着:“天下财源主,人间福禄神”。

天地爷    民间认为最高的神,老百姓特别敬畏。总是设在院中最显要的地方,并书对联“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

土地爷    农村的必供之神,一般设在一进院门到 照壁上。在照壁上建一个神龛,里面摆上陶制的土地爷。两侧的对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马王爷  农村过去是为牲畜而写。对联是:牛如南山虎,马似北海龙。

大仙爷  民间认为是主宰个人前程和命运的女神。有的人家画有神案。一般在家里清净的地方供奉。对联是:恭敬神如在,虔诚圣有灵。

供奉牌位   一般在过年过节或者举办喜事的日子里,都要供奉牌位。如在儿女婚嫁时一般摆设牌位,每一牌位代表一种神灵,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中央勾陈神、东王公、西王母、南朱雀、北元武、左青龙、右白虎、喜神、土神、值年太岁、本命星君及空中过往一切神灵等,其中喜神为婚嫁的主角。

                2、扶梁谢土

扶梁   盖房是忻府区农村老百姓的一件大事。到房屋立架或打顶这天,亲朋好友蒸上喜桃、带上香烛纸马前来庆贺,现在多带钱或者烟和酒。扶梁要请先生看好日子。扶梁这天,木匠师傅将所有大梁、檩柱都安装好,,只剩一根中檩等待举行扶梁仪式。这根中檩是一条直留滚圆的好木料,正中要贴上事先画好的阴阳八卦图,图中间钉一双五色彩线系好的红筷子和木制的药葫芦儿。中檩两端分别写上千年永固、万载遐昌的字样。阴阳图的上方写上“天无忌、地无忌、日月无忌、四时无忌、百无禁忌、大吉大利”的字样。下方写上立架的年、月、日、时。新立架的房柱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如“基石奠定千秋业,柱正撑起万载梁”、“花开富贵人开眼,日上中天屋上梁”等。中午时刻,(一般是12点到1点)中檩摆放好后,东家及亲友带来的寿桃及供品都摆放在前面的供桌上,房东烧香、叩头、焚黄表,然后把一壶酒浇在中檩上,称为浇梁。亲友们则欢呼放炮,众人将中檩扶起,工匠吊上去安排妥当,仪式完成,大家一道喝酒。

谢土   房子盖起后,就要在年终腊月的时候择日谢土。主要是感谢神灵帮助,平安建房,并祝愿建成房后,全家平安。一般是装上一斗谷(或者高粱、玉米)写上牌位,土公土母土子土孙及值年太岁,必须写上。同时做几样素菜、几小碗小米捞饭,供于牌位之前。在院门口贴上对联:吉日酬神迎万福,良辰谢土集千祥。待到夜深人静之后,主人焚香叩拜,烧掉牌位,放炮,把杀好的整鸡埋入土中。谢土后,全家人休息,不可乱走动。三日内忌讳人借钱借物,也忌讳自家人花钱开销。

                3祭祖摆素

在正月初一祭奠已经逝去的老人和先辈,写在素折上,放在桌子上,然后供以吃喝,叩头烧香。一般是年三十的时候就要摆上,并放炮,俗称“安神”。所谓“素”是活着的人给已去世的人写的信。过了除夕以后就要送素,送的日子因地方而异。庄磨、豆罗一带则是初二送素,城南乡的西张、紫岩等地则是初三送素。此外,在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都要上坟祭奠先辈。也是烧些纸钱,给送些吃喝。

                   4婚嫁丧葬

婚嫁   过去忻府区在婚嫁方面是有所讲究的。男女双方要经过议婚、订婚、再到男方花轿迎聘女方,即结婚等多个程序。当然在结婚喜庆的当夜还有闹洞房的习惯。现在这一切基本取消,只是订婚这一程序好像还很流行。订婚这天,(一般是看下的日子),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钱物,包括买一些衣服和金戒。虽是自由恋爱,但大多数也有媒人参与,说合,有时起一个见证的作用。结婚一般是以举办事筵为标志的。举办事筵的日子由男女双方大人共同确定。一般是男方确定先举办后,女方即在第二天举办,俗称回门庆典。

丧葬    忻府区民间对丧葬有严格的讲究,一般都要经过停尸、探丧、出丧、、埋葬、完坟等多个程序。

停尸    即人刚死后放在已准备好的棺材中,老百姓俗称“停起了”。一般在病人垂危之前,都要给理发、梳头、穿寿衣、袖内揣食物。

探丧   也叫“过三天”。死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傍晚,族人和好友前来烧纸祭奠,死者家属给前来祭奠者发孝布,临走时孝子在门口跪送祭奠者出门。在第三天的傍晚,一般死者的至亲《俗称主啦)前来吊念,并与死者家属交换出丧意见。死者家属一般会汇报死者死时的情况,并说出出丧的日期,征得至亲同意。至亲一般会同意。

出丧   又叫“出殡”,老百姓统称“发引”。一般是在死者死后21内举行,俗称“三七”,实际中时间并不够21日。当然举办的时间也是经过先生看下的,不是任由死者家属随意选定。出丧时家人一般要请鼓手,要给死者做纸扎,给前来祭奠者备酒饭。中午招待祭奠者完毕后,下午就要出殡。由死者的孙子举引魂幡、孝子拄哭丧棒(一般是柳木)前面带路,后面其他亲朋好友跟上,臾棺材的人也随其后向墓地出发。出村外后,一般女子就脱掉了孝衣,不去墓地,直接返家;男子则必须去墓地送终。棺材进入墓地时,要在棺材上点蜡,俗称“照尸灯”。孝子要在墓周围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并用手抓土扬入墓地,这时即可用土将棺材掩埋。出丧后第二天的上午,孝子与众亲朋好友再次到坟前祭奠,培土,这就叫完坟。以后就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日期,为其过一七、三七、五七、还有百天,以及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都有近亲参加。不过三周年与头周年、二周年不同,三周年一般认为就是“喜事”了,孝子也不哭了,还叫鼓手来庆贺,而对死者而言,孝子能给他平平安安给三周年,也是一种荣幸。

              5、生日满月

生日   从古至今忻府区老百姓都有过生日的习惯。一般对于过生日者而言,这天他的父母出生他,他是很高兴的;他也又多长了一岁。一般这天他会高兴地盼望亲人们给自己过生日。过去有钱些的人到60岁,要过60大寿,现在则是80大寿。一般都要摆宴席,收寿礼,叫鼓手,甚至唱戏,请亲朋好友参加。目的是为自己增寿,弄个喜庆。

满月   孩子出生一个月后要过满月。满月这天,新婚夫妇的大人们及近亲都要前来庆贺,一般都带有钱物。过满月,还有说是过“姥姥家”的说法。因为这天姥姥家的贺礼似乎更重。

                    6、岁时节日

忻府区农村的岁时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天仓、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十年一、腊八、送灶等,此外各村还有自己独特的庙会节日。下面分别叙之。

春节,是一年最为隆重的日子,又叫过年。所有一年的事情都在年三十的时候要有个了结,打工的人们会在过年的时候,拿着工钱回来。三十这天家家都要扫院、贴对联、垒旺火、挂灯笼、贴窗花、挂年画,晚上则是包饺子,现在年轻人则是看电视或打扑克,有的通夜,俗称“熬年”。三十下午,要摆好素折,点上香蜡,放好供品,再放几个炮,迎接逝去的老人一同回来过年。初一凌晨,就要早早起来迎接“喜神”,点旺火、放炮,庆贺新春。之后接着就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前来拜年的小孩“压岁钱”。还有给水果糖、核桃、花生等零食。成年人则喝茶抽烟,与长辈叙旧,互祝“过年好”。这天一定要说吉利话,不可生气,以图一年的平安顺利。

十五,这是继过春节后又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也可以说是过春节的延续和高潮,民间有“没有过了正月十五,就没有过了年”这么一说。与过春节相比,过十五更具广阔的社会性。过春节一般是以各自的家庭为主,最多是亲戚来往;过十五则不同,一般都要以村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踩高跷、扭秧歌、敲锣鼓、点灯笼,放焰火等。人们都聚在一起庆祝。农村各家普遍都要挂起灯笼,从十四到十六,一夜不灭。

天仓    正月十五过完后,为祈祷今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农村还有过天仓的习俗。目的是祭奠“天仓星”,让今年给大家个好收成,让大家的粮仓满满,丰衣足食。天仓又分为小天仓和老天仓两个。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过天仓的这天清晨,家家都要打扫院子,并在院的中心用柴灰或者碳灰撒成铜钱式的图案,在此图案内放置些谷物,以示祈祷丰年。

二月二   天仓过后,很快就是要过二月二。民间传言,这天龙王爷要上天,来给大家降雨水,因此一大早,人们便争先到井上挑水,以图能得到龙王爷降下的第一滴水,为的是能够引回钱龙。上午男人们则要理发,图个吉庆,以表示在今年要奋发有为。其实每年的二月二结束,才能表示过春节结束,新的一年正式开始。到二月二,家里过年制备下的东西也全部吃喝完毕,气温也开始回升,人们开始陆陆续续谋求自己一年的生活。

清明节   祭祖上坟日。这天后辈子孙都要到坟前对先辈进行祭奠。培土、点香、放些吃喝、烧些纸扎等。

端阳节   又叫端午节,五月初五这天举办。一般都吃粽子、饮黄酒、门环上插上艾草,以示驱毒。相传此节日是为纪念屈原

中元节   民间叫过七月十五,与清明节有相同的地方,都是祭祖日,到坟前对逝去的老人进行祭奠,不过祭奠形式稍有不同,隆重程度也不如清明节。

中秋节   又称八月十五,一年中又一个隆重的节日,也是全家的团圆节。亲戚们要互赠月饼、水果,表达即将丰收的喜悦。到晚上,人们一边赏月一边还要在桌子上安排水果、月饼,供奉天地和月亮以及其他神灵。当然少不得要点香、点蜡,烧点纸扎。

十年一   即农历十月初一,也是上坟祭祖之日。这时天气已由秋天转向冬天。这次祭奠与七月十五的形式有所相同,最终的目的也相同,但想法似乎有所不同;七月十五是在冥冥之中有请求先辈保证收获的意思,庇护的意思,而这次则是对先辈的深切怀念,烧以纸扎,为先辈制作衣服,以抵御冬天的寒冷,就可看出其初衷似乎不同。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得道日。寺院一般都要用江米、豌豆等做成粥敬奉。民间也因此相传。一般在初七的时候,要到河里刨冬腊(或者到山里、沟里的泉水附近,水最为干净的地方),下午的时候放在水瓮里进行融化,为第二天做粥做准备。腊八的这天早上,大都要吃红豆粥,中午蒸豆涵馍馍,吃素菜。从腊八日开始,预示新的春节准备又开始了。刨冬腊,即刨冰,有接佛水的意思在里面。

送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相传为送灶君上天述职之日。这天全家人说话要慎重,不可得罪灶君。民间有这天吃饧糖之习,目的是糊住人的嘴,不让多说话。怕灶君回天宫说不好的话,以对自己今后不利。

               7交往礼节

迎送宾客   凡有尊贵客人前来,都要迎接进屋,让座、递烟、倒茶。对远方客人必先问“最近是否忙呢?路上好走不?”等习惯语。客人走的时候,一定要留吃饭;客人不吃饭时,一定要送到门外,自己才能再返回。

请客吃宴   请客吃饭需提前打招呼,又叫“安人”。入席后,长者在上位,幼者在下位;就餐时,客人先动筷子;饮酒时先给客人斟酒;盘中的菜食,要动自己最近的一面,不可乱夹,否则对客人不尊重,不礼貌。酒席未终,不能提前离席,如有急事,需向同桌人打招呼,说:“你们吃好,我失陪了。”然后再离去。

行途问路   忻州民间有“见人不施礼,多走四十里”之说。行至路途在不知去向的时候问路是必须的。要问路,必须给对方以足够的尊重,给予必要的很有礼节的称呼,让对方感觉到舒服和满意。常见的用语有老大爷、大婶、师傅、结拜等。

馈赠物品   朋友或者是亲戚间在遇到节日的时候馈赠礼品是必须的,但馈赠的礼品一般很忌讳双数,单数居多,而双数一般是祭祀鬼神的。

尊敬师长   忻府区民间对师长特别尊重,从心底里认为教过自己的老师或者比自己年龄大的长辈就比自己强,天然有一种敬佩感,因此见到师长后总要自己主动打招呼,称呼老师或大爷大叔,在对话完毕后,才可恭敬离开。

                 8. 交往禁忌

忻府区农村在人与人交往之间是保持有一些禁忌的,如打破这些禁忌视为不吉,如穿孝者不得进入婚嫁喜庆的宴席、头戴孝帽者不得进门市买东西、不得进饭店吃饭等,若要进,是可以的,但必须抹掉孝帽,否则就是对店主的不敬;去医院看病人须在上午,并且必须把所带的食品留下,病人家属可不回敬。正月初二(西面乡镇)或正月初三(东面乡镇)忌讳出门,认为这是给鬼神送素的日子。此外还有其他的忌讳,不一一说明。

            9祈雨还愿

祈雨   这是忻府区农村的一种民间活动。祈雨,一般是在67月间庄稼长势正旺的时候,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此行为通常与庙会联系在一起。如遇到十分干旱的年份,祈雨这天,老百姓要叫上鼓乐,去村里的龙王庙那里去吹打,请求降雨;没有龙王庙的地方,则要到该村有泉眼的地方去吹,还要烧香叩头。一个地方与一个地方的祈雨方式还不尽相同。

还愿   这也是一种民间的活动,现在也保留着。一般是在寺院祈求愿望,请求神灵帮忙,并在心中默默对佛与神灵许下对象的方式和日期。如祈求者的事情办成,而不兑现先前的对佛与神灵的承诺,则要遭受报复。一般愿望主要有生育、祛病、官司、赚钱、升学、盖房、求婚、仕途等。

              10、占卜算命

这也是一种民间活动,从古就有,至今也没有绝迹。占卜算命涵盖的内容还十分广泛,和还愿祈求的内容几乎一样,但更显具体和细致。占卜主要是根据《易经》及在《易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梅花易数》;至于算命,则主要是根据《四柱预测学》及《麻衣相》等书籍。其科学性从古自今受到广泛质疑,但奇怪的是质疑管质疑,活动却或明或暗一直没有绝迹。此外与之相伴的还有看风水,本质上与占卜算命是一回事。主要是看阳宅(房院)和阴宅(坟地)。这项民间活动至现在也没有绝迹。

           11、民歌民谣

忻府区农村也有民歌民谣,从古流传到现在。当然现在随着媒体传播的多样化和快速化,以及娱乐手段的多样化和快速化,民歌在民间也有渐渐稀少的感觉。曾在八十年代初,忻府区文化馆收集整理的本地民歌有500余首。这些民歌是本地老百姓精神生活的写照,在地头、在院落、随处可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忻府区涌现出一批像邢丑花、杨美丽、卢桂华等一批民歌手。忻府区民歌也是随时代不同而内容也有不同的变化。

            12.忻府区方言

忻府区方言属于山西方言晋北方言区。它与周边的县市有诸多一致性,但又有一些自身的明显特征。

1、语音声调   忻府区方言音标,有声母25个,韵母47个,单字声调4个。忻府区话和普通话都属于北方语言,多数字的读音和声调是相同的,但二者的语音系统又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一部分字的读音和声调也就不同。本地土话比普通话多(v)、(y)和(z)三个声母,(ts)、(s)的读音也与普通话不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忻府区本地话不仅与本地境外的语音不同,就是在本地不同地方,也不完全相同。按照读音,从本地全境看,可分为三个区域:城区及以东和以北的秦城、高城、播明、曹张、东楼、义井、董村、紫岩、西张为一个区域;城西直至豆罗、兰村解原、合索、奇村等为一个区域;西部和西南部的阳坡、三交、庄磨等为一区域。

2、称谓称呼     忻府区土语较多,需外边游客交流时注意。常见的主要有: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娘娘;父亲,称大大;母亲,称波或者波呀;外祖父,称老爷;外祖母,称姥姥;伯母,称大大;男孩,称小子;女孩,称闺女;脑袋,称达老;容貌,称眉数;前额,称眉凌阔;后脑勺、称后崩颅;膝盖,称圪替跪;小腿骨,称连二杆;喉咙,称呼素齐;脚,称脚板子;厕所,称茅子;被子,称盖底;垃圾,称恶涩;蒸笼,称笼季子;太阳,称阳坡;鞋,称嗨;指甲,称脚甲;脚趾,称脚主主;阴凉处,称阴凉儿;冰,称冬腊;冰雹,称腊蛋子;晚上,称黑劳;乌鸦,称黑老鸦儿;老鹰,称大簸萁;猫头鹰,称秃斯叫;苦菜,称甜苣;东西花样多,称般数;人长的好看,称标致;捆绑拷打,称编治;互相争辩,称驳嚼;穷困潦倒,称爬长;办事拖拉,说话繁多,称磨拖;心中烦躁,称扑烦;闲说聊天,称叨拉;愿意,称待要;发脾气,称麻熬;性格温顺,称绵善;劝说,称打帮;花钱大方,称烫秃;暗暗发火,称牙麻;闹别扭,称宁眉;给别人好处,效益高,称填还;耍赖皮,称跌皮;不顺从,称吊蛋;劳动,称动弹;挖苦,截断,称掏挖;心中高兴,称乐意;行为鲁莽的人,称凉棒;举敬侍奉,称笼夺;主动白干活,烙毛;四处扫视,称老煞;巴结奉承,称溜达;准备,称支预;硬性推给,称栽揣;几乎,称支门儿;欺负糟蹋,称糟扒;大家帮忙干活,称穿工;唆使,称促夺;生气,称戳火;胆子大,称戳眉;闯下祸,称戳拐;整齐好看,人长的好看,称爽整;心灵手巧,称锁利;说法多,称说节;顺从听话,称入法;显示自己,称遮把;无端生气,称制气;超出去了,称遮火;有长进,称长势;整理东西,称折勒;注意分寸,称趁抹;埋怨,称嗔嚼;,大概,称撤火;无意,不小心,称失策;淘气,称奢煞;说大话,称日粗;哄骗,称日捣;吝啬,称小气鬼;做事干净,麻利,没有漏洞,称夹霸;对精细人,称精微;懂礼貌,会说话,称精智;即将,马上,称紧等的;供给,称均垫;袭人,称好看;急切等待,称想望;预料到,称详情见;信红,难以相信;难以估计和预测,称详情‘相互交谈,称告诉;从来,称各自;(有时也做分别讲,与普通话一致)蹲下,称圪蹴;熟悉,称惯;圪,使人害怕;骨乡,称惹人喜爱;割杀,称将货卖完,将工作做完;宽裕舒展,称宽涛;条件艰苦,称苦叫;受磨难和艰苦,称渴彻;可惜,称客惜;幸灾乐祸,称可意;弯曲的难受,刻裂;相处,称挨接;生活的畅快,满足,称好活;陷害、敲诈他人,称黑赖;不听话,称耳顽;估计,猜想,称邀预;串门子,称野脚;揣测,估计,称邀摸;做事缓慢,称延误;稀罕,异气;花钱不做打算,或不精打细算,称扬忽;还没有,预先,称易至;埋怨,称怨拷;哪里去,称哪的呀;暗地里说人坏话,称背烦;受苦很累,称炒鸡;吝啬,小气,称不出水;不讲情义,称翻眼猴;胆子小的人,称老鼠转的;表扬,称戴高帽子;说定事情,称剁砸死;突然介入某事,称搅浑水。不讲理,难相处,称不上道;受冤枉,称背黑锅;说大话淡定人,称拍拍匠;底子不清,心中没数,称没壶数;说没有根据的话,称放凉抢;趋炎附势,称浮上水;办事反悔,称挖手背;关键的时候,称二斤半,;穷的经常搬家,称沿房檐住;做事,想问题宽容,称大肚皮;凑数目,称顶眼眼;自找麻烦,称揽洋戏;受到人斥责,称吃头子;得罪人,称惹黑眼;粗暴打断别人的话,称给截嘴棒;说假话骗人,称鬼说书;受灾难,倒霉,称喝一壶子;当干粮,无意中给别人办事。

13、口头成语    半死不活,称半死夜活;办事冒失乱闯,称碰头七砍;盘腿端坐,称盘脚弯手;脸皮厚,不听话,称平眉涩眼;干活泼辣,称泼撕污害;态度傲慢,称瞥眉子瞪眼;大口吃东西,称满牙扎口;动作慢腾腾,称慢丢慢掖;迷糊耳朵,好赖话都听;翻来覆去折腾,称翻死倒活;坐的舒服,称稳铺似海;分得清清楚楚,称刀割水清;吃饭吃得好,吃得饱,称填崖吸海;十分费力,称努精耗力;来回摆动仇视的目光,称瞅眉剜眼;缺少教养,说话、行为粗鲁,称山渣野帽;事情不清利,有牵连,称粘皮彻肉;挤眉弄眼,称抽眉扯眼;穿戴崭新,神气,称神骨棱铮;办事急促,粗糙,称日死促活;聪明能干,称精明了亮;气喘嘘嘘,称撅气马爬;干活躲闪,不卖力,称趋奸避懒;饭菜无味,不好吃,称寡流淡水;堆放的很满,称圪堆愣腾;面容憔悴,目光无神,称枯眼落色;连跪带爬,很吃力,称跪徙爬挲;生活节俭,称磕骨打髓;鸦雀无声,称哑鸣静悄;神情拘谨,做事犹豫,称惜惜愫愫;稀奇罕见,称稀等实罕;办事不认真计较,称瞎打忽露;尘土飞扬,称黄尘土暗;做事不认真,不卖力,称打鸡呼哨;言行、举止鲁莽,但有时也指做事门路广,能力强,称一戳两开;做事好打小算盘,称打小酒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