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屯铁裆功

 章意率 2014-07-06
军屯铁裆功 曾经威名远扬的民间功夫(上)
王师傅(左)表演铁裆功。
拍打功中的后背断棍。
  军屯村路边可见真功夫。
  记者 程奇/文 记者 赵朝军/图

    引子 在竞技体育中,裆部是严禁击打的部位。是的,这个最敏感、最脆弱的部位,一旦受到猛烈撞击,会给人体造成巨大伤害。

  在我市洛龙区安乐镇军屯村,300多年来流传着一门神奇的铁裆功,练好了这门功夫,不但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裆部任人踢打,安然无恙。近日,记者走进军屯村,为您揭开铁裆功那神秘的面纱。

  5月2日,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栏目选送的、由我市洛龙区安乐军屯铁裆功传人王永乐表演的“倒立水晶灯吹气发镖”功夫,在中央电视台“挑战群英会”栏目挑战成功,让铁裆功这门在军屯流传了300多年的武功重新浮出水面。

  “喝口军屯水,都会耍耍锤”。其实,铁裆功只是军屯村传统功夫——四面八方通背拳中的一个分支,这种威力巨大的拳法,数百年来在该村唐、王两姓村民中流传,曾经人人习练。浓郁的尚武、习武之风,曾是军屯人的骄傲,但近年来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

  铁裆功,是祖传武功一奇葩

  军屯,据说是因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地驻军屯垦而得名。这个极富阳刚之气的村名,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村浓郁的尚武之风。

  听说记者来采访铁裆功,白发苍苍的老者,身手矫健的中年人,甚至一些稚气未脱的小孩,“呼啦”一下子全围了上来,争着介绍该村的武功。

  中年拳师王红军、王永乐介绍说,铁裆功在武林中太过独特,曾经赫赫有名。铁裆功,是该村祖传武功——四面八方通背拳的一个小分支。

  四面八方通背拳,创始人是西汉末年的“冲天教祖”(其真实姓名无考),先前一直在山西流传。明朝时期,军屯唐、王两大姓的先祖,在拳师王建的带领下,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安乐,拳法随之传至洛阳。

  从拳派上讲,四面八方通背拳,原属少林派罗汉门的分支,以防御为主,进攻风格则势大力沉、刚猛雄劲,兼有阴柔狠毒的招数,让人很难防范。最出奇的是,这门武功酷似武侠小说中的“金钟罩”、“铁布衫”,有这门功夫的人,当拳脚打到其胸上、背上甚至裆上,跟没事儿一样。

  这种拳法的原理出自易经八卦,认为拳功拳技皆依赖背上督脉之运行,背通则气生,气生则根固,根固则生力,生力则势明,势明则身法活变、手法快利、足法轻固、进退得宜。该门武功故名通背拳。所谓“四面八方”,指的是拳打四面,脚踢八方。拳法以“宏元内功”为根基,认为“浑身处处不丹田”,习练成功者可以练成“铜头、铁裆、铁背”的硬功,施展开来威力巨大,“铁裆”一词也由此而来。

  习练这种拳法,一般先学童子功,这是一种“软功”,旨在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再练拍打功,就是根据经脉的运行路线,用力拍打身上各个部位,锻炼身体抗击打能力和爆发力。拳法套路有“老架”、“红锤”、“二路”、“炮锤”、“劈山”、“硬靠”等,兵器套路主要有通背枪、通背刀、通背锤等。最狠辣的招数,号称“硬靠十三毒”,老武师们施展开来,招招致人死命。据说民国武师王青海在战场上,曾经一招把一个日本鬼子的头生生给扭了下来。

  传徒方式:“八传八不传”

  300多年来,由于四面八方通背拳长期在军屯唐、王两大姓村民中流传,外姓人、外村人想学也被允许,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据王永乐介绍,军屯一门,不像其他拳派那样,师徒关系严格分代。一般来说,通背拳法不能私自传授,少年可以先在村里找功夫高、武德好的师傅学习,修炼“童子功”和其他拳法,快则三五年,慢则十年,将基本的套路、拳法、兵器功夫学好后,就可以举行“开功”仪式。

  所谓“开功”,就是师傅邀请村里所有武师会聚一堂,请出“冲天教祖”和“三清”(即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神位,用黄裱纸“画符”请神,共同为学徒“开功”。年轻人“开功”后,就是村里所有武师的徒弟,所有武师均有给他指导练功、传授招数的义务。

  在收徒方面,四面八方通背拳最重人品和武德,强调“八传八不传”:忠义之人要传,不忠不义之人不传;孝敬父母师傅者要传,忤逆不孝者不传;见义勇为者要传,凶狠阴险者不传;知恩图报者要传,心术不正者不传;主持正义者要传,务虚、手狠者不传;扶弱锄强者要传,狂妄自大者不传;珍惜光阴勤学苦练者要传,酗酒赌博者不传;道德高尚者要传,好色贪财者不传。新弟子在“开功”时,要向“冲天教祖”和众位师傅发誓:“我自愿加入本门,决不泄露本派秘密,不祸国殃民,不作奸犯科,不背叛本门,若有违反,天地格杀,人神共诛,无有善终。”

  军屯通背拳要求传人“邪恶面前不得缩身,敢于挺身而出”,却不得打把式卖艺,不得给人当保镖,简单来说,是“不怕事,不惹事,不自夸,不伤人”。

  “武林传奇”:技艺惊人,报国杀敌

  提起军屯村的铁裆功,很多人会向您绘声绘色地讲述“金钟骶脑(音)狗屎蛋”的故事。

  记者向王红军、王永乐等军屯武师求证时,王永乐笑着说:“这个传说,正好传反了,真实情况应该是'狗屎骶脑金钟蛋’。”

  据军屯村84岁的王长有回忆,唐狗屎(小名,其大名没有流传下来)是清朝末年军屯人,铁头功很厉害。他喜欢在村里的井台上练功——先将挂在辘轳上的大木桶里盛满水,然后突然放下木桶,他立即将头伸过去,任那高速转动的辘轳把猛烈击打头部,自己却安然无恙;唐金钟和唐狗屎同一个时代,是军屯村有名的高手,他擅长铁裆功,据说他家有一头“怪脾气”的骡子,他练功时,喜欢牵着骡子尾巴,被逗急的骡子会用后蹄猛踢他的腿部、裆部,而他身体无恙、行动如常,这种硬功惊世骇俗,令人叹服。

  尽管身怀绝技,但军屯武师们却严守祖训,不轻易出头露面,也不靠武功升官或者四处卖艺赚钱,他们大都踏踏实实地在本村务农。

  相传,乾隆皇帝来洛阳游龙门时,暗访民间高手,军屯武师曾经和皇帝身边的大内高手大战一场,不分胜负。乾隆要求武师出来当官时,武师却婉言谢绝。

  在民族大义上,军屯武师决不含糊。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独立第四旅路过军屯,军屯武师王青海、唐帅正、唐克福等人应邀担任该部的武术教官,并在对日战斗中,施展祖传武功,击毙多名日本鬼子,立下了赫赫战功。唐克福(俗称唐毛)之后随国民党部队南征北战,解放前就当上了团长,后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成为一名将军,前些年还返乡祭祖。

  民国期间,军屯武师曾经参加武术比赛,为家乡赢得荣誉。采访中,民国武师唐天印的孙子拿出一块“金盾”,上面写有“警察学术比赛 振兴国术 陇海铁路管理局赠”字样,这是上世纪30年代,唐天印在开封举行的全国铁路警察武术比赛中取得第一名后荣获的;在同一年代,王云安在“华北六省国术大赛”上夺得第一名,获得“武化昌明”锦旗,王云安回洛时,军屯村民敲锣打鼓、舞起狮子,在洛河边夹道欢迎……

  大开眼界:裆部遭撞,人无恙

  听着军屯人神情激动地回忆先辈的“赫赫战绩”,记者仍没有打消心中的疑惑:功夫再高的人,裆部也是血肉长成的,咋能经受骡子的猛踢?

  也许看出了记者的疑惑,王永乐在院子当中摆上一个铁架子,上面悬挂一个长方形木盒,装了11块红砖。王永乐扎起马步,让两名年轻力壮的青年奋力推动沉重的木盒,猛击他的裆部。木盒猛烈撞击裆部发出的“啪啪”声,让记者听得心惊胆战,王永乐承受了数十次撞击,怡然自得,若无其事。

  王永乐又打了一套“红拳”,拳法刚猛,呼呼生风,引得众村民一片喝彩声。之后,弟子张腾扎起马步,弯下腰,王永乐拿起一根木棍,猛力向张腾后背打去,直径6厘米的棍子断成两截,张腾却毫发无伤。

  王永乐说,拍打功和童子功一样,是学习四面八方通背拳的入门功夫和必修课。练习者需要不断用木棍、棒槌,根据经脉运行路线,奋力击打自己的背部、腿部。一般来说,肌肉在经受重击时,会不由自主紧张起来,成年累月地经受打击,肌肉密度会大大增加,承受力会超乎常人。

  王永乐个子矮小,憨厚朴实,看起来和普通村民没啥大的区别。可他一脱下上衣,就成了一个“铁打的汉子”:胸肌、肱二头肌等一块块肌肉特别发达,胳膊上青筋暴绽,背上、胳膊上的皮肤粗糙厚实,不少地方结着老茧,这是日复一日练习拍打功的结果。

  通背拳武师提醒说:铁裆功是拍打功的最高境界,通背拳武师“开功”数年后,根据师傅所授的祖传习练方法,长期练习后才能成功。此非一时之功,外人切勿模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生活中,谁闲着没事往人裆部踢?专门练习铁裆功,有无必要?”记者问。

  “过去民间武师动手,可没有恁多忌讳,很多门派都有'上打咽喉下撩阴’的毒辣招数,就连小孩子们打架也爱踢裆。如果不练'铁裆功’,中招后非常痛苦,丧失抵抗能力甚至生育能力。此外,练习铁裆功,还能防治肾炎、前列腺炎等疾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好处多着呢!”王红军笑着说。

曾经威名远扬的民间功夫(下)
  记者 程奇

  (上接昨日6版)

  盛时:

  村里男人个个“蹦锤”

  “喝口军屯水,都会耍耍锤;吃口军屯饭,都是钢铁汉”。早年,很多洛阳人都熟知这个“顺口溜”。

  洛龙区安乐军屯铁裆功传人王永乐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顺口溜”并不夸张。据老拳师王长有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男人个个“蹦锤”(洛阳话,即“打拳”),一些女性也参与练习。田间地头,居民庭院,随处都可当“锤场”(即练武场地)。很多村民趁在地里干活的间隙,拿镰刀、锄头往背上、腿上敲打,练习“拍打功”……

  军屯老教师王书成回忆,在“生产队”时期,村里的锤场主要有两个:一个在唐金钟后代唐天顺家里,另一个设在老拳师朱存礼家里,都是村里武艺高强的拳师的聚集地。农闲季节,每天晚饭后,锤场里都会来很多人,围成圈子练习。

  一般程序是:先蹦“红捶”(套路),再蹦“老架”(套路),之后是“破架”(即两人对练),这三个程序需要2个小时左右。不管隆冬盛夏,“蹦锤”者都脱光上衣,练完后个个大汗淋漓。“蹦锤”后,多数人回家,师傅将给几个“开功”弟子指点迷津,单独传授绝招,此时严禁外人参观,就连没有“开功”的本村人也不许看。

  如今,四五十岁以上的军屯人,几乎人人都可以给你表演一套拳法。84岁的老拳师王长有每天早上6时都带着绳镖,跑到洛浦公园打一套拳,并用绳镖往身上击打一遍。

  新一代的拳师在各种比赛中显示了四面八方通背拳的威力:在1985年的全国武术表演赛上,王红军、王永乐依靠铁裆功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金奖”;1995年,在河南省气功大赛上,王建利、王留太等12人组成的四面八方通背拳代表队,发挥出色,为军屯人捧回“金杯”……

  现状:

  “锤场”一个接一个地关门

  王永乐坦言,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军屯村青年大都热衷于考大学、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赚钱,练武的风气日渐衰微,昔日热闹的“锤场”一个接一个地关门,勉强维持的“锤场”也门前冷落车马稀,少有青年光顾。

  王永乐在自家的地下室内,也设有一个“锤场”。记者走进这间阴暗、潮湿的“锤场”,只见墙上贴着通背拳的种种禁令,还有一份2003年王红军、王书成、王永乐等拳师为新徒弟王新刚、王小强、王高原等人正式“开功”的“令据”。在墙角,放着拉力器、握力棒、哑铃、杠铃等器材,还有哨棒、棒槌等练习“拍打功”的独特用具。

  王永乐的儿子从小瘦小、虚弱,跟着父亲练了一段通背拳,不但胸肌发达、身强力壮,而且在新一代军屯人中脱颖而出,头上能开两块砖,还到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栏目展示过身手,2006年却突然不练了。

  “就像上坡,再坚持几步就到坡顶了,他却放弃了。如果他能再练几年,功力肯定达到一流水平。”王永乐一脸无奈地说。

  连“武术世家”的后代都不练武,其他人更不用说了。目前,村里坚持每天“蹦锤”的,只剩下王永乐、王红军等寥寥数人;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坚持天天“蹦锤”的几乎没有了,天天到“锤场”练武的青年,只有张腾这个“外村人”……

  “看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东西,年轻人不当回事儿,我们真是心凉啊!”王永乐叹道。

  新路:

  老教师义务教徒习武

  祖传拳法日渐衰微,军屯的老拳师们坐不住了,他们奔走呼号,想方设法保存“火种”,洛龙区第一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王书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洛龙区第一实验学校教学楼上和军屯村村委会大院里,您都会看到一幅宽3米、高2米的宣传画,上面醒目地印着“通背拳歌”和孩子们练拳的照片,宣传四面八方通背拳。

  从去年下半年起,53岁的王书成在洛龙区第一实验学校学生中精心挑选了唐鹏程(9岁)、赵帅昌(11岁)、王绍华(9岁)、王逗等15个“徒弟”,其中6个孩子每天晚上跟着王书成学武,双休日其他孩子过来学习。王书成为孩子们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表”:每天都要压腿、倒立,练习“童子功”的入门动作。

  “您教拳收钱吗?”记者问。

  “都是乡里乡亲的,不收钱,只要孩子们能踏实学武,我就心满意足了。”王书成笑着说,“过去是徒弟求师傅传授绝活,现在却是师傅求徒弟好好学,为了招揽一个'好苗子’,我多次登门做工作。”

  孩子们的武术功力在悄悄进步。如今,唐鹏程能够连续倒立20分钟以上,王绍华能倒立10分钟……王书成笑眯眯地说,再过几个月,将请王红军给孩子们传授“童子功”,请王永乐传授“铁头功”,让这些孩子成为全村武师共同的弟子,为通背拳的长远发展积累人才储备。

  王书成希望这些孩子今后能凭借文化课和通背拳的双重根底,考上高校的体育专业进行深造,用科学理论研究、整理通背拳的资料并加以传承。

  展望:

  通背拳将迎来新生

  市文联秘书长、作家孙建邦长期关注四面八方通背拳的发展。他认为,在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健身、娱乐形式单调,军屯人只有认真练武一种选择,靠打拳来防身健体,赢得村民尊重,所以人人练武;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存、发展压力巨大,休闲娱乐方式大为丰富,人人练拳的“盛况”很难重现,遭遇一时衰落也是时代的必然。

  孙建邦同时认为,作为一种已经流传了300年的民间拳种,通背拳不仅是一种拳法,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进行发掘、整理,并一代代传承下去。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起来的人们需要继承文化、强身健体,练习以防御为主并可防身健体的四面八方通背拳,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背拳会迎来新的机遇,获得长久发展。

http://news.qq.com/a/20080516/002392.htm
洛阳军屯村盛行铁裆功 村中流传300年
“喝口军屯水,都会耍耍锤。”在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军屯村,不管男女老少,80%的村民都会耍几招功夫,尤其是这个村里的男性,几乎人人都会练已流传300多年的神奇功夫“铁裆功”。

村里人说,男人如果练好了“铁裆功”,用碗口粗的木头撞击其裆部都会安然无恙。 □今报记者 李娟娟/文图

中年拳师展示“铁裆神功”

“练好了这门功夫,在发力后,用百斤重的东西撞击裆部,一点儿事都不会有。”洛龙区安乐镇军屯村村民、中年拳师王永乐说,他精于此门功夫。

为了展示这门祖传武功,王永乐在自家院子里扎稳步子,几个村里的年轻习武壮汉往院里的一个铁盒子里加满砖块后,猛地向王永乐裆部撞去,一连撞了几次。

王永乐收功,安然无事。

王永乐说,“铁裆功”在武术中太过独特,曾经赫赫有名,这是该村的祖传武功——四面八方通背拳的一个分支。

奇功已在村里流传300年

据军屯村村委会主任介绍,“军屯”是因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地驻军屯垦而得名。该村的祖传武功四面八方通背拳,创始人是西汉末年的“冲天教祖”(真实姓名无考),此功先前一直在山西一带流传。明朝时期,村里唐、王两姓的先祖在拳师王建的带领下,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安乐,拳法随之传至洛阳。

从拳派上讲,四面八方通背拳属于少林派罗汉门的分支,以防御为主,进攻风格讲究势大力沉、刚猛雄劲,兼有阴柔狠毒的招数,让人很难防范。

最出奇的是,这门武功酷似武侠小说里的“金钟罩”和“铁布衫”,有这门功夫的人,拳脚打到其胸上、背上甚至裆上,跟没事儿一样。

通背拳的原理出自易经八卦,认为拳功拳技皆依赖背上督脉之运行,背通则气生,气生则根固,根固则生力,生力则势明,势明则身法活便、手法快利、足法轻固、进退得宜。

所谓“四面八方”,是指拳打四面,脚踢八方。拳法以“宏元内功”为根基,认为“浑身处处不丹田”,习练成功者可以练成“铜头、铁裆、铁背”的硬功,施展开来威力巨大。

要练“铁裆功”,一般先练“童子功”,这是一种“软功”,旨在提高身体的柔韧性。然后还要练拍打功,就是根据经脉的运行路线,用力拍打身上的各个部位,以锻炼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和爆发力。

拳法套路有“老架”、“炮锤”、“劈山”、“硬靠”等,兵器套路主要有通背枪点击查看QQ秀、通背刀、通背锤等。最狠辣的招数号称“硬靠十三毒”,老武师们施展开来,招招致人死命。

据传,民国时期,武师王青海在战场点击查看QQ秀上,曾经一招把一个日本鬼子的头硬生生地扭了下来。

在军屯村,向来是功夫好的人有威望。王红军说,300多年来,“铁裆功”一直在村里的唐、王姓村民中流传,但是,外姓人或外村人想学也是允许的。

村民见面多行师徒之礼

“村里人见面打招呼,大多行师徒礼节。”27岁的村民王全说,他练功夫有几年了。军屯“铁裆功”要求传人“邪恶面前不得缩身,敢于挺身而出”,不过,不得打把式卖艺,不得给人当保镖。

在收徒时,四面八方通背拳最看重人品和武德,强调“八传八不传”:忠义之人要传,不忠不义之人不传;孝敬父母师傅者要传,忤逆不孝者不传;见义勇为者要传,凶狠阴险者不传;知恩图报者要传,心术不正者不传;主持正义者要传,务虚、手狠者不传;扶弱锄强者要传,狂妄自大者不传;珍惜光阴勤学苦练者要传,酗酒赌博者不传;道德高尚者要传,好色贪财者不传。

新弟子在“开功”时,要向“冲天教祖”和众师傅发誓:“我自愿加入本门,决不泄露本派秘密,不祸国殃民,不作奸犯科,不背叛本门,若有违反,天地格杀,人神共诛,无有善终。”

据王永乐介绍,军屯一门不像其他拳派,师徒关系严格分代。一般来说,通背拳法不能私自传授,少年可以先在村里找功夫高、武德好的师傅学习,修炼“童子功”和其他拳法,快则三五年,慢则十年,将基本的套路、拳法、兵器功夫学好后,就可以举行“开功”仪式。

所谓“开功”,就是师傅邀请村里所有的武师会聚一堂,请出“冲天教祖”和“三清”(即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神位,用黄表纸“画符”请神,共同为学徒“开功”。从此,被“开功”者就是村里所有武师的徒弟,所有武师均有指导其练功、向其传授招数的义务。

村里练功成风人丁兴旺

“村里人八成都点击查看成都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练功。”听说记者来采访“铁裆功”的事,白发苍苍的老者、身手矫健的中年人,甚至一些稚气未脱的小孩儿,“呼啦”一下全都围了上来,争着介绍该村的武功。“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练练功,村里人都说练功能治病。”村里的长者唐建设笑言,老人们都说军屯一直人丁兴旺,跟常年练功颇有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