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较罕见姓氏搜集(六)

 快乐王子收藏 2014-07-06

中国较罕见姓氏搜集(六)

 [缑姓]Gōu

“缑”本来是河南省境内的一座山谷,又叫做覆釜堆或抚父堆。相传2500多年前,周灵王的太子晋,曾经在这座山上驾鹤成仙。缑地位于河南偃县的南方,春秋时期是滑国的领域,后来改置缑氏邑。时至今日,缑氏山的名称仍然继续保存,山下还有一个缑氏镇,是通往登封县的必经之道。这里便是缑姓家族的发祥之地。

缑姓早期活动在河南,汉朝以后向河北、山西扩展,并以太原郡为郡望。当代分布于河南、江苏、甘肃、北京、内蒙古、台湾等地。

 

原姓:

《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

好几位朋友提到”原“姓,本贴本来延后收录的,提前阐述下,有原姓朋友居然做了张地图,上传上来与原姓朋友分享。原姓虽然《百家姓》没有记录,但当代可算是不小的姓。

北京地区、河北尚义、围场,山东荣成、即墨、平度、平邑、昌乐、东平,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海,湖北老河口,广东高要,河南北部,当然也不能忘记东北地区.原姓人遍天下!

 

[遆姓]dì)

遆姓源自明朝中叶。原为皇室朱姓后裔,为躲避皇室自相残杀,隐居于华山脚下的孟塬。孟塬依渭河平原,傍潼关重渡,沟壑纵横,地薄人稀,乃理想的藏身之地,据载,遆氏先族,名善,至尽凡30代左右。明清时期分支于山西、广东、云南。

天下遆氏均出自陕西华阴孟塬遆家村,今仍有三千余遆氏族人生息繁衍。今山西省临汾市郭行乡有一个村子,叫遆庄,全村多姓遆,今已延至第二十五代。遆氏族人在云南、广东也有分布。

 

[鼓姓]gǔ)

以国名为姓氏。春秋时期白狄族的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其后代便有鼓姓。现代山东、山西、河北有少量分布。

 

[辜姓]gū)

台北辜振甫题签的《中华辜氏源流总汇》一书所提出的结论。该祖源稽考指出:辜姓出自黄帝后裔,黄帝居姬水,因以姓姬;黄帝传至32代裔孙比干,比干姓子;比干因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其子坚逃入长林山避祸(一说其妻逃入长林石室中生下遗腹子),后武王嘉比千忠练而赐其子姓林;林姓始祖林坚后裔经周、秦、汉、晋传衍,有一位叫林禄的,南渡入闽为晋安太守,其12世裔孙林效诚入赘梅家,改姓梅;梅效诚之子复归林姓;效诚之孙林正于唐贞观八年登进士,授江西观察使,为官绩显而被诬害,唐太宗为其平反褒贤,嘉其辛苦之德,“于是以上古下辛两字合为一义,赐姓辜焉”。辜姓受赐迄今1300多年,传衍五十几代,群居在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十四个省份和港澳、台,散布在祖国各地以及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该姓总祠堂定为《嘉德祠》,总堂号为《晋安堂》,以缅怀、崇尚辜正和林禄二位先人。

辜姓现今分布于福建、台湾、四川以及东南亚地区。

 

[官姓]guān

"上官" "" ,这两个姓氏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个迷......

各地的文化论坛都有针对这件事的主题,以官为姓氏的学者一直为自己的姓氏做出研究,到底 "" 是不是 "上官" 的简姓呢?

1,据《姓氏考略》载:“据《左传》,官有世功,邑亦如之,古人以官命族,故有官氏。”《通志?氏族略》载:“宋时有官熙者,为平度州巨族。” 这一支北方官姓当为本姓。

2,南方官姓可能为上官姓所改或上官姓简写为官姓。

A)福建官世峰资料:

()百家姓之中,并没有记载任何有关""的由来,也没有任何有关姓氏起源的书籍提及""

()我,父亲,祖父,曾祖父,近几代都以原姓"上官"为事实,继传给下一代。

()我在福建省老家的郡望,是"天水",而不是"东阳""金华"。本地官氏的郡望,依然是"天水"

B)官超资料:我家的族谱上就说明了,官姓就是上官的简化,先祖上官洪鸠于明后期在汉阳供职,其因得罪奸吏,遭朝廷追捕。为躲祸患,取宝剑断三截,遂命其三子:上官琦、上官....各带一截剑身分逃四川、云南、贵州,并改“上官”姓氏为“官”姓,隐姓埋名...生息繁衍....

3,明初,山西官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山陕豫等地之官姓渐有西入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者。而广东、四川、湖南等地之官姓渐有徙居广西、云南之地者。明末清初之湖广填四川,则有两湖之官姓入居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平度一带之官姓则有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于东北三省者。历民国而今,官姓在全国散布之地愈广。如今,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官姓约占全国汉族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

 

 [贯姓]guàn

商代有贯国。《左传》记载:“周初分鲁侯以贯国之鼎。”其后或以国为氏。

今山西太原、阳泉,陕西韩城均有分布。

 

[光姓]guāng

《兴地图》记载:“古有光国,即今光州。”黄帝庶子姞姓之后被封于光地(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子孙后代后代以封地名为姓,乃成光姓。

今河北获鹿,山西阳泉,陕西韩城,新疆塔城,江苏南京,河南卢氏、义马,湖北武昌、仙桃,安徽贵池,云南泸水,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广姓]Guǎng

据《风俗通》记载,广姓是广成子之后,望出丹阳。(根据考证,与广氏家族有关的丹阳,有的认为是现在的江苏省丹阳县。)

今分布内蒙古乌海,陕西韩城,甘肃酒泉,河南卢氏,湖北武昌,广东澄海,广西田林,云南陇川、马关,四川合江等地。

 

[归姓](guī)

归氏来源于春秋时代的胡子国(今安徽阜阳),据《通志?氏族略》载:“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后以为氏。”

今归姓主要分布在江苏苏州、无锡、昆山、常熟地区。

 

 [贵姓](guì)

1,楚国公族有以“贵”为姓者。

2,元朝末顺帝赐杂尔定班之子拜柱姓"贵",世称贵状元,其后人遂以贵为氏。

当代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河南、北京、四川等地。

 

[桂姓](guì)

据《桂氏家乘序》以及《宋文宪集》记载,周王后裔姬季桢曾任秦国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季桢被杀。季桢弟季眭,为避株连之祸,便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将季桢的四儿子更改姓名。老大叫桂弈,居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注:音桂)突,迁济南朱虚;老三叫炅(注:音桂)奖,徙齐国历山;老四叫炔(注:音桂)奘,移河南城阳,真是用心良苦,遂有桂、昋、炅、炔四姓,桂姓就是老大桂弈的后代。上述四姓,字虽异而音同,为同宗同源。五代时,四姓为逼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郡。后来,这四姓中只有桂姓存在,其他三姓逐渐改为大房的桂姓,所以那三个姓都不见了。由于当年四兄弟们为了避祸而分道扬镳,各奔前途,造成了桂姓遍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

 

[妫姓](guī)

妫姓来源于上古时期,是上古的八大姓之一,也是当今中国众多姓氏的源流之一。始祖是尧。当尧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部落首领欣赏他的才干,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居住于妫水之边。妫水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南部。舜的后代便以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的名称作为他们的姓氏。

汉唐之间妫姓在江浙一带一度繁衍为望族,以吴兴郡(今江苏吴县)为郡望。唐宋以后,鲜见妫姓踪迹。

 

[过姓]guō)

《风俗通》:“过国,夏诸侯,后因以为氏,望出高平”。意为:夏朝有一个小诸候国叫过国,在今山东省莱州,因故国被灭,后人以国为姓。郡出宁夏高平。《锡山过氏世谱》记载:“宋高宗南渡,过孟玉自和阳护驾有功,使尚逍遥郡主,赐第无锡"。 过氏家族在江南地区以锡山八士桥为中心,向周边苏锡常地区辐射。 今日过姓主要分布在江南苏锡常地区和浙江嵊州、海盐,特别是无锡、苏州。

 

[国姓]Guó )

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载,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国氏,本是齐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便赐以国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称国氏。国姓后裔分布山东、河北、河南、东北等地。 山东省嘉祥县孟姑集乡国家庙村据说是所有国姓人的老家。

 

[果姓]Guǒ)

1,《元和姓纂》说:“果氏,出古巴子国。《逸周书?史记篇》: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内外不附而亡。”《路史?国名记》中亦有果氏,后为果州,地约当今南充。

2,汉元后之族属,以避新都之乱,有易姓为果氏者。

3,史料载,黑龙江齐齐哈尔果姓祖籍山东蓬莱,明崇祯十年,其先人率族人驱军船航海,抵辽东民稚满山寨,投奔满清。努尔哈赤赐军队为天佑军。康熙二十二年,果家天佑军率水军随萨布素北征罗刹,同沙俄激战,收复亚克萨。亚克萨之战胜利后,萨布素被封为黑龙江将军。果家从征人员随萨布素移驻齐齐哈尔,康熙皇帝亲赐大夫第。

 

[呙姓]Guō)

在汉代左右西域地区有一小国,名为呙国,现在的莴苣原名为“千金菜”,即是汉朝花了大量白银从呙国买来种子,在中原地区种植的。宋代陶觳在其《清异绿》云:“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千金菜即现在的莴苣,由于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品种时曾不惜千金代价,故得此美名。晋代葛洪《肘后方》已经称它为莴苣菜,可见在魏、晋之时,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菜谱。由此可知,莴苣是在晋代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虽然呙国具体建国何地,存亡时间现在仍待考证,但呙国的存在为呙姓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据考证,商代初年,中国大地上有国三千余,周初一千余,到春秋就只有一百多个国家了,到战国更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战国七雄了。因此呙国可能是漫长先秦时期的一个小国。不过,由于历史久远,民间传说诡异模糊,呙姓起源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目前呙姓聚集最集中的地区在洞庭湖流域,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湖南的邵阳、华容、安乡、临澧,江苏南京,山东高密等地。 

呙姓后裔主要分布在湖北和湖南等地区,在四川、重庆、江苏、山东等地区均有分布。

 

 [虢姓]guó)

以国为姓。出自姬姓,周成王叔父虢叔,封于西虢,虢仲封于东虢,子孙以国为氏。按,虢,周时的国名;分东虢、西虢、北虢,在今日的河南、陕西、山西境内。

现在湖南长沙尚存虢氏之裔一大支。其迁徙情况是,五代时自山西太原迁江西,明成化年间自赣迁湘之长沙新康都六甲(今属望城县靖港镇大泊湖村),至今已历五百多年,丁口繁衍达万。山东莒县,虢氏在此有十几个村零星居住,近2000人。另,山西、甘肃、江西、河南、北京、安徽、四川、湖北、广东、台湾等地均有虢姓分布。

 

[哈姓]Hǎ)

1、哈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

2、出自蒙古族中有哈氏。蒙古族中哈姓并不少见,因此存在可能哈氏是在汉族氏与他们族人通婚氏引入汉族的。明时,海西有女真四部之一,他们多生活在辽宁省开原南哈达河边,因此子孙们就以河名为姓氏,多为“哈”氏。

3、汉族。据《正字通》载:“杨慎《希姓录》,今湖北有此姓。”

哈姓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和西北、东北等地。

 

 [海姓]Hǎi

1,出自春秋时卫国大臣春,指海为氏。据《万姓统谱》载:“卫灵公臣海春之后,盖指海为氏焉。”春秋时代,卫国君主卫灵公有大臣名春,他居住在海边,指海给自己起名,称作海春,他的后人因之而为海姓,称海氏。

2,回族中的海姓,主要源自经名首音。如元代的“海鲁丁后裔姓海”。据《回教民族说》载,在中国,回族海姓大族当数海南海氏家族。海南海氏回族,其先祖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军海南,落籍琼山(今属海南省海口)左所。

 

 [寒姓]hán

寒国所在地,为寒亭,今山东潍县县城。寒被夏灭,一部南迁徐州、临淮、江西余干,与越人融合为干越、干吴、扬越,后融入汉族。

 

[汉姓]hàn

《万家姓》说汉姓出于刘姓(待考)。今甘肃榆县、江苏东海、山东日照、辽宁盖县有此姓分布。

 

 [撖姓]hàn

《姓苑》云:今河内有之(来历待考)。今山西绛县、临汾,甘肃兰州、永登,内蒙古杭锦旗均有此姓分布。

 

[杭姓] háng

《插图?百家姓》云:“夏禹治水时,其支族负责管理船只,受封在余航,其后代去‘舟’加‘木’,成杭氏。杭姓主要分布于江浙地区。

 

 [浩姓]hào

出自六国时浩生不害之后。上海之松江、山东之鱼台、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云南之陇川、浙江之义乌、台湾之彰化、北京等地均有分布。

 

[蒿姓]hāo

蒿姓源自春秋时齐地,后以地为氏。山西大同、山东鱼台、安徽太和有此姓。

 

[赫连姓]hè lían

十六国时,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赫赫连天,以赫连为氏。据《晋书》所载:“刘元海之族也,僭称天王,书曰: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改姓姚,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齐,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古人氏族无常,或以因生为氏,或以父王之名,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为天子,是为徽赫,实在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庶协皇天之意,永享无疆大庆。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统,皆以铁伐为氏。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铁伐。”(刘元海之族,篡位自称天王,有诏书曰:我的先祖,从北方迁至幽朔后,改姓姚,与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随母亲姓齐。子孙随母姓是不合礼仪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随母姓的,有随父姓的,我现在要根据礼法改变这种习惯。帝王是上天之子,是显赫的徽记,天地相连的枢纽。故现在改姓称赫连氏,顺应天意,永享天下。天子位尊,不能与支庶同姓,其他非正统的子孙,皆以铁伐为氏。愿我的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能征善战。)由此可以看出,自刘元海起,其后代遂以赫连为姓,称为赫连氏。

今河南禹州、河南开封、河南商丘宁陵、河南郑州、山东菏泽郓城、山东济宁、山西垣曲、内蒙古凉城、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蓝田孟村乡赫家村、河北唐山遵化、吉林怀德、辽宁丹东均有此姓分布。

 

[赫姓]hè )

赫连姓的简写。见[赫连姓]hè lían)条。

 

[和姓]hé )

1,北方和姓。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五代有和凝。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随着战争迁徙和移民,和氏也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西为多。

2,纳西族和姓的来历,实际上也演绎了东巴文字的产生过程:纳西族有两大姓,木和和,木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纳西族土司头人贵族的姓,而当时的平民百姓则没有姓。百姓姓什么?土司确也化了一番脑筋:平民是土司的子民,他们的姓自然要以木为本,但他们又不能姓木。纳西族的平民都是劳动者,上披头巾,身背竹筐,于是采用象形的手法,在“木”字上面加一撇(象征头巾),旁边加一口(象征竹筐),从此产生了平民的姓氏“和”。

 

[合姓]hě)

据《合氏宗谱》记载:“吾族为元代咸阳王赛(赡)思丁裔……公殁,葬于省垣南城外斡耳朵……哈政(举)公、王去孙,落籍河西县之下回村,为明正统甲子(1444年)科举人,建坊村前,为该县鼎甲之始,授四川绥定府达县正堂,上以忠臣无二心,应无二口之意,以御笔涂去口旁,由此遵姓合。”又据《续云南通志考》载:“哈散,赡思丁次子。流于河西,其曾孙政举,始易哈为合。”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河姓]hé )

朝鲜族姓氏。分布在东北地区。

 

[禾姓]hé )

云南纳西族和姓又写作”禾“姓。

 

[黑姓]héi

1,来源于巴人。今湖北、湖南有黑姓。

2,据金吉堂《伊斯兰教民族说》称:“也黑迭儿(修建元大都的领监宫殿)之后裔姓黑。”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西北地区。

3,彝族有黑姓。

 

 [横姓]hěng

《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后裔。湖北有此姓。

 

[衡姓]hěng

1,出自姬姓,是周公姬旦的后裔。《风俗通》记载:“衡,鲁公子字,后乃氏焉。”《姓纂》的考证结论是:“鲁公子衡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周公姬旦长子伯禽建立鲁国,其后代有公子衡。公子衡之裔孙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三国初期的风云人物袁绍之后。据《万姓统谱》记载:“袁绍败后,支孙避于衡山,改为衡氏。”

衡姓后裔分布于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

 

玄: 玄字康熙字典中有解释。目前河北唐山市迁安县和山东泰安市夏张镇有很多人是玄姓。(河北唐山市迁安县字略有不同:单人旁+)有族谱排序:国佐维继仕肇黎齐达义。在迁安县“富、景、福”均为“仕”字辈。 “玄”姓为当今中国较为罕见的姓氏,但分布较为广泛。“玄”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其两个源头都与黄帝有关:一说是“玄”姓为黄帝之子玄嚣的后代,二传为黄帝时臣子玄寿的后代,二人在开篇五帝本纪第一中有记载。查中国历代“玄”姓名人,都出生于宋代以前:西汉有玄俗,名医,传说他有形无影,得到河间王赏识,欲以爱女相配,他逃婚至恒山;东汉有玄贺,得到名臣第五伦的推荐,历任九江太守等职,以清正严谨著称,累官大司农;南齐有玄览,是当时有名的政论家。宋代以后,玄姓人部分改为“元”姓,导致姓族人口减少,其改姓原因都是为了避讳:一、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遇“玄”字改作“元”,“玄”姓因此改为“元”姓;二、清代时,康熙名玄烨,“玄”姓因此改为“元”姓。 至于现在的玄姓,不知道是如何的流传下来的了.北京有玄姓曾经出过一本书,具体资料不详。

 

[后姓]Hòu

后姓的渊源在于远古部落首领共工,共工的儿子叫句龙,官职为后土管理土地耕作。句龙的子孙取后土官的后字作为姓。

今四川省仪陇县,甘肃省固原县,湖南省宁乡县,安徽省宣城县等地,均有后氏人家。

 

[後姓]Hòu

《姓氏考略》的记载:“太嗥孙後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也。”後与后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在今天大陆地区都简写成后姓,不分彼此。

 

[扈姓]Hù )

源于姒姓,以国名命姓,大禹后代。据《风俗通》、《左传》、《汉书》所载,大禹死后,子启继位,建立夏朝。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大禹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扈县一带)所建诸侯国扈国首领有扈氏,便起兵讨伐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双方军队在甘相遇,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成姓,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

扈姓早期活动在河南一带,汉唐时向西发展,在京兆郡(今陕西西安)形成扈氏名门。今河南鹤壁、重庆开县、湖北荆门、四川达州、北京大兴、河北枣强、江西九江均有扈姓分布。

 

 [户姓]Hù )

1,见[扈姓]Hù )

2,另一说。据《说文解字》对""和“户”字的解释: 室在旁为房。半门(繁体字的门字)为户。而""姓图腾是一个象形文字: 左为门户之户,右为.......根据古代取姓和分姓的原则, 户姓的一大部分应由其它字形字音相近的姓氏,因为避祸或避战乱而转来,其中有一部分应是从房姓改成。一个重要的例证是江苏省连云港云台区花果山乡小村有房姓1000多人另有户姓2000多人,相互自认有亲缘关系。

今江苏、陕西、山东有此姓。

 

[鄠姓]Hù )

[扈姓]Hù )

 

[呼延姓]Hū yán

据史籍《姓氏考略》、《汉书》的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呼衍,按唐颜师古注,即今天所称的鲜卑姓呼延。呼延氏原来是匈奴族人氏,在汉朝初期到中国来的,至今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至于谁是第一个改姓呼延氏的,则是无从考证清楚的了。呼延复姓的族人有部分改姓单字“呼”氏。

今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山东济阳、四川汉源、江苏扬州、吉林省长春、河北抚宁均有此姓。

 

 [呼姓]Hū )

见“[呼延姓]Hū yán )”条。

 

[忽姓]Hū )

忽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后裔有以忽为姓者。清代张澎在《姓氏寻源》中也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今分布在河南。

 

 [轷姓]Hū )

来历待考。河北、北京有此姓。

 

[斛姓]Hǔ)

斛姓为斛律、斛斯等复姓所改,而斛律、斛斯均为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今山西吕梁和晋中,以及甘肃、湖南有此姓。

 

 [花姓]Huā)

花姓大约起源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典籍记载不详,传说较多。清段玉载《说文解字?华注》: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唐朝以前,有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且由于两者的发音是相近的,因此改为花姓。故花姓也就和华姓同出一源,后来到了唐朝时,字意稍微有了些区别,花更多地当名词用,指客体的花朵,华更多地当形容词用,形容光华。所以花姓和华姓这时也渐渐有了区别。除《述异记》载有南北朝时有女英雄花木兰外,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如唐代有仓部员外郎花季睦。唐代有大将军花敬定等。

   今花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分布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