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应该举办什么样的教育

 智夫勤 2014-07-07

教育要成就每个孩子,大力弘扬教育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相对于“学生”这个词,我更愿意用“孩子”这个词。因为“孩子”这个词,不仅更亲切,而且一旦把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的时候,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没有了挑三拣四的权利,就没有了把孩子们分为三六九等的权利,就没有了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权利。试想一想,当父母的谁不把自己的孩子当宝贝,谁不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无限的希望?我常常想,大地普载众生,太阳普照大地,大海包容万物,这就是天道,人道师法天道,教育者没有权利放弃一个孩子。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中国,我们的教育有三种类型,这就是:升学率高的所谓优质学校、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几乎被人遗忘的农村学校。对于整个教育而言,我们不能迎合社会的需求,只关注那些所谓的优质学校,而放弃后两类学校。不能不承认,后两类学校仍然是中国教育的主体,实现“中国梦”,办不好后两类学校,我们的中国梦,可能仅仅是一个梦而已。说到底,“中国梦”掌握在各位校长、各位老师的手里。在办好每所学校的同时,我们必须成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常常沉醉于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升学率之中。对此,我常常陷入一种痛苦之中,一种纠结之中。我担心什么?我担心当我们的教育陷入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为追求升学率而办的时候,在这个“率”的背后,你忽视了多少学生,你丢掉了多少学生?我们希望教育成就每个孩子,绝对不是要求每个孩子在升学率上比高低,而是要在自身发展上比成效。什么是发展?发展是具体的,发展就是儿童行为范式的转变。孩子们过去随地吐痰,今天不随地吐痰了,这就是发展!孩子们过去不会预习,今天会预习了,这就是发展!……

在这里,我大声呼吁,应该大力弘扬教育的人道主义精神,坚决摒弃教育的达尔文主义。教育不是自然选择,教育更不是弱肉强食的生物竞争。教育是对每个孩子的尊重,是对每个孩子的生命关照,是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成就每个孩子,这是学校教育必须履行的神圣使命!

教育要照耀每个生命,大力弘扬教育的人文精神。19995月,龙应台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指出: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试问,我们真正有教育的人文精神吗?不能不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们今天的教育,其起点与终点都是知识,或许可以再加上技能。用龙应台的观点,这些都是材料、都是工具、都是可以量化的知道。真正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必然是从人出发而回到人的。这里的“人”,是生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人,是一个一个具体而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当下用什么“率”来代指的人。

今天上午,我听了高中组魏老师的发言,我很感动。他是一位数学老师,他说,他在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三种习惯,这就是: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交流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对此非常感兴趣,他没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集中指向知识与技能,而是指向了人,指向了人的发展。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在生活中对学生的生命关注,他说:学生病了,他带着学生去医院,与许多医生都熟悉了;孩子没有钱了,他借钱给学生,学生们有钱就还,没有钱就不还;孩子们有时没有饭吃,他就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去给他们做饭吃。我在想,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教学生产力,遗憾是,当下老师们关注的大都是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而不关注生活中的师生关系。其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试想,当学生不喜欢你这个老师、不喜欢你教授的学科的时候,你怎么能调整好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也不能仅仅关注课堂的学科,也应该关注课外的学科。我觉得,魏老师的数学教育真正充满了教育的人文精神!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托付给孩子。

教育要充满技术智慧,大力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今天,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已经置身于一个离开了信息技术似乎就无法生活的时代!用技术变革教育,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战略挑战!我们必须运用技术助推学校教育的转型。用技术助学、助教、助评、助管,等等。不过,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必须强调教育价值的转型。如果我们用技术去解决知识传授的问题,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技术变革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技术助力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解放教育者的心智模式。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多地在技术的帮助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而师生的教学则要更多地转向高智慧学习,即社会性学习和能力培养等。二是必须强调教学组织结构的转型。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技术的奴隶,不能像过去的“导学案”一样,把大量的预习、练习、甚至测试任务放给学生在课外完成,由此,学生已经丧失了自由学习、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案”由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已成为奴役学生学习的工具。我很担心,在所谓的翻转课堂改革中,如果大量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它必然成为奴役学生的新工具。为此,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组织方式的变革,把微视频助学纳入正规教学的一部分。  

我们希望把技术促进学校变革作为明年“创新教育节”的主题,每个参加学校提供一个用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案例,到创新教育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来源:张志勇的网易博客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