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学者型收藏鉴赏家陈逸民─传统文化的张扬

 珠江大鹏 2014-07-08

记学者型收藏鉴赏家陈逸民─传统文化的张扬  

2012-04-12 19:23:06|  分类: 杂谈 |举报 |字号 订阅

《移居上海》杂志2012年4月号刊登戴定九先生文章,介绍上海学者型收藏鉴赏家陈逸民。

陈逸民是个很低调的人,他却在国内收藏界有着相当的名气,他所在的单位会经常收到国内甚至国外的电话,询问陈逸民的联系方式。在红山玉器的收藏圈子内,在元青花瓷器的收藏群体中,他可以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学者,这不仅在于他的收藏、不仅在于他的著作,更在于他的人品,和他接触过的收藏爱好者都知道,陈逸民是一个谦虚谦和的文化人。

性格的低调,并不等于研究的低调。与许许多多“ 收藏家”相比, 陈逸民绝对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收藏爱好者,从他的藏品及研究来看,他的收藏特别是他的著作不仅浸染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更是张扬着传统文化。

在陈逸民的业余生活中, 收藏占了很多的时间。

他忙于收集古币、玉器、陶瓷、面具、契约等各种藏品,一有空暇, 就不住把玩、观赏、研究。许多朋友感到十分诧异,他们搞不懂陈逸民那来那么多的时间, 也搞不懂他怎么会喜欢上收藏。当我和陈逸民聊起这个问题时,他说:因为喜欢文学,喜欢历史,喜欢朋友,因而喜欢上收藏,就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情了!因为我国古代藏品中凝聚着文化和历史,探索和研究藏品中的文化和历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

陈逸民的低调收藏,相当长的时间不被外界了解,以至他的一些朋友甚至把他当作收藏的门外汉。直到一本又一本收藏研究著作的问世,收藏界才真正知道,这是一个扎实的学者型的收藏家。

陈逸民最早是以面具收藏家而闻名的,这不仅是因为他在上海的大型收藏展中展出了他所收藏的面具,更因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面具》。面具收藏是陈逸民最早亮相的一个收藏大类。这些由木、石、毛竹、玉、龟、瓷、棕、纸、铜、布、塑料、石膏和皮革等十几种材料制成的数百个各国面具,不仅凝聚着他收藏的心血,也凝聚着他对人生的思索。勇敢和胆怯、崇高和卑下、狰狞和祥和、聪明和愚蠢、狡诈和真率都在面具上凝固和沉淀,和谐地统一在面具的具体形象中。古代人民不是用手而是用心灵来传递古人的智慧,面具所隐含的民族、民俗、宗教、社会和人类学的信息,蕴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丰富内涵,是一定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收藏面具使陈逸民进人了一个文化的广阔天地,也使他从哲学层面来思考他曾经从事的职业,一个大型企业的党委书记。他从自己所收藏的藏戏面具、贵州地戏面具、四川傩戏面具、云南关索面具、江西傩舞面具等等的观赏,而进人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学习,这些学习不仅使他面具的研究有了质的变化,更使他对人的思想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静态收藏进一步发展成为实地考察。为了实地考察面具在各地傩文化中的作用,大年初一,他风尘仆仆赶到江西婆源,了解原始古朴的傩舞,他的足迹还涉及云贵高原,长江两岸。云南澄江的关索戏、贵州安顺的地戏、江西南丰的跳傩,宝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不仅丰富了他的面具收藏,也使他跻身于国际傩文化研讨会行列,与各国傩文化研究学者一起探讨我国傩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分布状况。作为一名企业家,他甚至担任过中国傩戏学会的名誉理事,发表了十余篇面具的研究文章, 出版了两本面具专著。低调的收藏和高调的研究,使陈逸民成了一个出名的面具收藏家,在他的居室中挂满了世界各地的面具,当上海电视台的采编人员到他家中拍摄专题片时,惊讶地问他“为什么喜欢上这些狰狞可怖的面具时” 他笑呵呵地回答“ 这些面具是人类的守护神,为了驱赶凶魔恶煞,他们自己的形象也就更加刚烈威猛,有他们保护,我们应该感到安定和祥和。” 一番话,说得电视台的编导们也禁不住地想收上几件。

让陈逸民在收藏界声誉鹊起的是他对我国古代玉文化的研究,特别是红山玉器的研究。收藏家是用藏品说话的,陈逸民收藏的红山玉器,如红山文化太阳神和勾云形佩,被我国红山玉器专家邵国田先生赞不绝口;收藏家更是以他的研究说话的,十多年来,陈逸民跋山涉水,几乎走遍了红山文化地域,甚至一些以制作红山玉器仿品的城市,也留下了他的足迹,这就有了他的两部相关著作,《红山玉器的收藏和鉴赏》和《红山玉器的图录》。这两本书出版后不胫而走,前者一年印了三次,后者一年也印了二次,以至出版社的领导要求能否再写一本相关的红山玉器的著作,国内外的红山玉器收藏者都纷纷找到陈逸民,要求鉴赏和探讨红山玉器的真伪。这两本书受红山玉器收藏爱好者的欢迎,已经出乎作者的意料,更使人意外的是,学术界也高度重视这两本著作,在文博界权威的著作中,多次引用陈逸民著作中的图片和观点,而一些人文学者更是高度评价它们的学术价值,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钱光培先生评介《红山玉器的收藏和鉴赏》一书说:

“读过陈逸民、陈莺父女二人合著的《红山玉器收藏与鉴赏》之后,我感到格外的欣喜,不只一次地向人推荐这部著作,一忍再忍,还是忍不住要写一段文字来谈论它。

尽管它的书名很像通俗读物,文笔也很散文化,但它绝对是一本很有份量的学术专著。确切的说,它是目前中国把红山玉器的遗存状态和真正价值揭示得最为全面、最为充分的一部学术专著,是所有关注红山玉器的人们不可不读的书。

特别可喜的是这部书在红山玉器研究中已实现了诸多突破。”

真是因为这部著作,陈逸民也和国内一些著名学者成为研究我国古代玉文化的挚友。

陈逸民红山玉器的收藏是低调的,但他对红山玉器的研究,却张扬着史前文明的光彩。也许,当他的下一部著作《良渚玉器的鉴定和珍赏》面世时,人们才会知道,他对我国古代玉器的收藏和研究,范围之广研究之深,这真是他足以成名的基础。

陈逸民还收藏着大量的契约。1996年12月22日的香港《文汇报》上,以“发现乾隆‘ 契尾”’为题,报道了江西省安远县档案馆从民间征集到清乾隆56年的“ 契尾” 一件的消息,称“此件系研究清代的土地管理政策珍贵资料。” 其实,所谓的“珍贵资料” 陈逸民就收藏了几百件,从乾隆至光绪由江南至江北,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清代土地政策的文集。尤为珍贵的是,这些“契尾”绝大多数是和土地买卖双方签订的“ 赤契”连系在一起的,因而更具资料性,更具原始性。土地契约是陈逸民收藏研究的重点,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或者只注意收藏着有官方印记的地契,以为这种地契才有价值。而陈逸民则不同,他注意资料的原始性,一些破烂不堪甚至只有片字只语的碎纸片, 如果是和其他契约原始地安置在一起,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因为他知道,越是原始的资料,研究的价值就越大。这样,他收集了徽州休宁县鲍氏家族明朝至民国的系列契约文书,里面不仅详细记载了土地买卖及兼并的情况,还记下同一块田不同时代买卖的价格,以及这个家族繁衍分立的情况。一些历史学教授观看他的藏品后说,光这个家族的契约就可以写一本学术专著。在陈逸民的契约收藏中,还有清代捐官的“户部执照” 和“监照” ,有同治年间“ 清丈执业方单” ,有显示保甲制度的“十家门牌”,更有解放区和解放后的“土地证” 。有人把徽州文书和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故宫明清档案一并称作近代中国历史文化上的“ 五大发现”,在陈逸民的契约收藏中,我们可以领略这个“发现” 的文化价值。也许这些将化为陈逸民学术分量最重的一本著作,已经完成的20多万字还不是这部历史人类学著作的全部。

在陈逸民的收藏和研究中,他有一个得力的助手,这就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博物考古专业的硕士陈莺,父女两人醉心于张扬古代文明, 《唐三彩的收藏和鉴赏》、《元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一本本著作衬托出两代知识分子平凡的追求。当作者结束采访时,不仅品味陈逸民手书的对联:

身居陋室观五千年岁月

坐拥书城览八万里风云

记学者型收藏鉴赏家陈逸民─传统文化的张扬 - 西高弟里 - 西高弟里博客

 

记学者型收藏鉴赏家陈逸民─传统文化的张扬 - 西高弟里 - 西高弟里博客

 

记学者型收藏鉴赏家陈逸民─传统文化的张扬 - 西高弟里 - 西高弟里博客

 

记学者型收藏鉴赏家陈逸民─传统文化的张扬 - 西高弟里 - 西高弟里博客

 

记学者型收藏鉴赏家陈逸民─传统文化的张扬 - 西高弟里 - 西高弟里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