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世同居百忍堂

 华阳氏 2014-07-08

                        九世同居百忍堂

                                                               (2011-03-13 08:24:40)

                              百忍堂的来历

1、张姓来源

  《百忍堂家谱》记载,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 “张氏” 的。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 “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姓氏考略》亦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

  《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

  《风俗通》 “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 通志 。氏族略。以字为氏》“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袁桷《张氏宗谱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赐姓张氏”。

  百忍堂家谱》载:“唐王命修《元和姓纂》,备述我族实出清河郡一脉。西汉文皇帝设郡,歆公守之,八十二世祖也。”联系张氏得姓渊源,细读这段话,意思是说,“百忍堂”张氏源自清河郡张氏。清河(今河北清河与山东武城一带)这个地方,原是轩辕黄帝赐挥公“张”姓后,又把这个地盘给了他,成为挥公制造弓矢的生产基地,故清河自古就有张姓“受姓地”之说。到西汉文帝时,始设清河郡,张歆(西汉初年张良之孙)成为首任郡守。从张挥到张歆,已历八十二世。查《元和姓纂》知:八十世张子房(张良),八十二世张歆,一百世张公艺,一百一零六世张九龄。(号称曲江公。世居今广东韶关。建有张氏祠堂,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未受破坏。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录像视频。——转载者注)。张传福到一百世张公艺,整整51世。

2、百忍堂张氏东迁

  百忍堂家谱》记载七十三世祖张趯公:字阜成。生四子:髓、骼、体、傅。七十四世骼公,为晋大夫,活动于周景王(544-521)、周敬王时期(519-476)。

  《东周列国志》载:“(平邱相会)至期,晋昭公(前531-前526)留韩起守国,率荀吴、魏舒、羊舌肹、羊舌鲋、籍谈、梁丙、张骼、智跞等,尽起四千乘之众,望濮阳城进发。连络三十余营,遍卫地皆晋兵。周卿士刘献公挚先到。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二路诸侯毕集,见3晋师众盛,人人皆有惧色。”

  《张氏百忍堂家谱记载》张傅、张髓、张体随哥哥张骼进发平邱,晋昭公称霸诸侯后,张傅、张髓、张体留守平邱城(今天河南台前、寿张一带)”

  《春秋左传;襄公》载:“襄公二十四,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诸侯还救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又“昭公五年(前537)(薳启强曰)求诸侯而麇至;求昏而荐女,君亲送之,上卿及上大夫致之。犹欲耻之,君其亦有备矣。不然,奈何?韩起之下,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张趯、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皆诸侯之选也。”

  《张氏百忍堂家谱记载》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吴王夫差为北上攻打齐国,争霸天下,开凿了伯渎河,越王勾践亲自去吴国朝见,向吴王和他的臣下馈送了大量的食物、财礼,并派了一支队伍助吴攻齐。齐国举国上下抽丁备战,加征赋税,徭役,适逢中原大旱,举国民不聊生,灾民遍地……

  平邱易子而食的现象比比皆是,七十四世祖张傅、张髓、张体三兄弟开仓赈灾,张傅因为动用军备物资,齐王诛杀了张傅,而张傅之子,张亘受牵连,贬成庶民,迁移阿邑。

3、唐高宗赐名百忍堂

  《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归来路经寿张县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4、分食十道

  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开元年间又增至十五道。泰山封禅的第二年,唐高宗在为张家修建“百忍义门”、封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的同时,还有一旨:分食十道。张公艺的父亲张兴生有十男,分别是张温、张良、张惠、张茂、张俭、张艺、张诚、张让、张秀、张严,张公艺行六。《百忍堂张氏行辈名实要略》(以下简称《要略》)记载,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高宗降旨让其兄弟十人分食十道。于是,除张公艺守祖茔(留守桥北张)外,其他兄弟九人分赴各道定居,时在乾封年间(666-667年)。从此,这个大家族析居全国各地。迁出的人都不肯忘记祖上恩泽以及兄弟张公艺持家七十多年带来的兴盛与荣耀,难舍难分之情无以言表。为日后相聚有凭,张公艺砸一铁锅为十块,兄弟十人各执其一,盼以后再团聚时拼接。

  故唐时有一个说法:“铁锅张,遍天下”。世事多舛,迁出的九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与故里相聚相识联宗续谱。直到清雍正初年,贵州三会县,江西玉山县、河南固始县以及浙江的“铁锅张”后人,才来桥北张参加过一次宗亲会性质的活动,此后联系渐少。近些年,时有来桥北张凭吊张公艺的,但仅限于凭吊而已,与“金鉴堂”后人同故里的亲近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张艺救秦王

  据《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徐圆朗的军中刺探军情,不幸被徐圆朗的人认出,围攻捉拿。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前,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独木桥,李世民身负重伤,人困马乏,不幸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这时,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岸边习武,他见一壮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给他治病养伤,并用祖传的百年堂阿胶给他调理身体,不几日李世民便恢复了健康。当时,李世民不便于说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所以在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当使臣来到张家庄时,张公艺正在召集人员在当年李世民过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桥。使臣回京禀报给唐壬,唐王便批资修建,并派尉迟敬德监修。这座规模宏大的石桥长约60米,宽6米,高7米。始建于唐贞观九年,距今1300多年。后来此桥被称作 "访贤桥"、"古贤桥",张家庄更名为古贤庄。

唐王访贤

  张公艺九代同堂,子孙繁众,人财两旺,对这个大家庭,周围相邻都交口称赞。有说当家人公平、管理有方的,也有说一家人团结品德高尚的,议论等等。逐渐远扬。这时,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他不断听到这个消息,却一直在想:国家有严禁的法令,还约束不住人们的犯法行为,一个家庭这么多人口在一块生活,哪能这么好管理?就说他这个皇帝一家吧,吃穿不愁,都读过四书五经,成天讲的是仁义道德,按说是通情达理的,但是一家人还合不到一块呢!

  他老子李世民,上有哥哥建成,下有弟弟元吉,为了争夺皇位,兄弟之间互相陷害,最后在玄武门动了手,把两个弟兄杀死。他又想到自己,皇后武则天原来是他老子的妃子,他登基以后又娶了过来,当了自己的老婆。我们皇家还这个样子,平民百姓咋能这么和睦?可是,在他未继承皇位之前,包括他老子李世民在内,历代对张公艺这个大家庭都有表彰,这些他都是知道的。因此,引起他的注意,决定非得其视察不可。这时,他和皇后武则天正要去泰山封禅,所以绕道郓州寿张县(唐属郓州)到张公艺处查访。

  于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五月,派司空英国公李绩,少师高阳郡公许敬宗,右相嘉兴县子陆敦信,左相巨鹿男窦德玄为检校封禅使,先行准备。十月丙寅,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从东都洛阳出发。十一月到达寿张地面,离张公艺四里路的付家路口、程岗两个村庄,驻扎在那里。高宗武皇后驻付家路口,兵马安排在程岗村。从此,付家路口更名为东影唐王西影兵的说法)。带领随从官员到张公艺的古贤村去询访。

  张公艺非常惊恐,唐高宗向他说明来意,然后随同张公艺观看了他们家庭的全部环境。只见他们住有四百个生活区,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男女服装统一制作,据个人可体而选。凡有探亲的妇女,无论是谁的孩子,不讲喂亲疏远,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展现出团结义气的良好家风。同时,张公艺向唐高宗还介绍了其他的一些情况,张公艺说:“我们九世同居,全家有九百多人口共享餐饮,每到吃饭时间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予以内外,男女分别入席,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童另设桌凳,谦恭礼让,上下仁和,雍睦熏蒸。

  唐高宗想考验一下张公艺治家的本领,便取俩梨,看张公艺如何处理。张公艺接过,遂让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鸣鼓集合全家,没人用小匙饮汁一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家人都可以尝到,这些记载至今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

  这个大家庭不但人义气,家畜也与别不同,养犬百只亦效家风有序,缺一不食。据说,唐高宗还看了喂犬的情形。直到现在还有“张公艺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说法”。为了表达百犬的义气,后来张家为它们设立了“家戌林”,也叫“狗坟子”。

  唐高宗经过各方面的观察非常的钦佩,认识到张公艺九世同居确实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张公艺说,九世同居人口众多,每日事出频繁,难免彼此之过,但都能以互相谅解,求大同,有小异,全家人之心,同一人之心,一人之心,为全家人之心;名利之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互相谦让,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及其和气致祥的优良作风,“百忍”二字是以团结在家庭这方面,代表每个人都有涵养性之意(张氏家族的百忍堂号就是以此而称)。唐高宗深受感动,潸然泪下,于是,赏赐他许多缣帛,并免除其丁赋徭役。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唐高宗泰山封禅历时六个月,至乾封元年(公元六六六年)四月未返都长安。又敕诏出银,御书南官司给张公艺修建了一座“百忍义门”,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从此家声丕振,永贯古今。

  转载者注:张姓源地,好像传说中一直都是河北清河。上面涂彩的段落已经说明问题。你现在又说是山西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的青阳。像是证据不足吧?也可能是误传?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可到南京图书馆家谱收藏室去查查看……。全国大部分姓氏族谱都在那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