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之传承班同仁文章W005——经方初涉心得

 谷秀稻香 2014-07-08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之传承班同仁文章W005——经方初涉心得

作者/李俊平; 编辑/陶有强


我零五年开始学习中医,当时解剖、病理生理、医古文、中西医内外妇儿、四大经典等中西医系列课程一门没落。淹没在医学知识的海洋里,只知道在医学科技相对发达的今天,不管你是中西医大夫这些都必须熟悉,不然你就拿不到执业医师资格证,无法获得进入医生这个职业的门槛。五年的学习算是刚刚入门,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很肤浅。


于是又花三年时间读了个硕士,硕士期间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在医院各科室病房管病人、跟着导师出门诊,对本科室和实习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了大概的认识,也有了一些小心得。但是,仍觉得少了点什么,名义上是中医出身,但是身边人包括我自己用的最多的却是西医,偶尔给身边人开点中药但效果了了。也想勤求古训博取百家之长,奈何每翻开那些古籍脑袋都是一团乱麻,不知从何下手。内心深处总觉得缺了点内容。


所以读博,导师是伤寒出身,经常即兴一段原文迸出,临床疗效可观。于是在图书馆遍翻有关书籍,看到黄煌教授的系列著作,顿时如获至宝,如饥似渴。机缘巧合,参加了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潜意识里缺失的东西似乎渐渐明晰。第一天犹如五雷轰顶,背了那么多年的阴阳五行似乎一下子进入了故纸堆,半信半疑。第二天又是接着推翻旧世界,两天时间几乎把前几年的坚守推入深渊,战战兢兢。直到第三天临床跟诊思路渐渐清晰,不用考虑病因病机,“先辨六经次辨方证”,原来思路这么简单。细思量,《伤寒论》乃是汉以前中国医学经验的总结,古人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出现某些症状就用某个药方,朴素简单,经过数千年锤炼,简便易行而行之有效。事实证明很多中医世家的秘方也是如此,用四个字形容即是“方证对应”。伤寒体系用的是症状反应而非病位反映,如太阳证不是太阳经出现了病变而是疾病表现出太阳病症状。这一番拨乱反正,总算是为这么多年的弯路找到了根源。


为期七天的学习,六经病证逐步阐释,一部晦涩的《伤寒论》渐渐流畅起来。怎样判定某经病,治则如何,禁忌如何,理清这些问题保证辨六经方向正确,加上纯熟的原文功底则效如桴鼓。冯老师将伤寒113方按六经归类,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回到正路一月余,做此文以记之。附上本人案例一则。


友王某,女,26岁,复发性痤疮10年余,每辗转住地则爆发,后渐了了而不绝,本次发作已半年余。前医先后投清热剂及活血化瘀剂,起先效果明显,后逐渐反复。症见:皮色晦暗,疮色初起鲜红随后变暗,初起微痛即之破溃,下颌前额处皮损严重,平素畏寒,手脚冰冷冬季为甚,口不干不渴,无汗出,可在经前加重,月经正常无痛经,有口气,纳眠可,小便可,大便略干。舌淡红苔根腻微黄,脉细。本例依胡老理论排除表证和里症,当属半表半里,根据手脚四逆辨为半表半里阴证,六经辨为厥阴病,甘草泻心汤证。患者寒性体质,久之化热,邪无直接出路。予炙甘草15g,黄芩12g,黄连6g,党参12g,清半夏15g干姜12g,赤小豆15g,当归12g,生白术30g,苍术12g,大枣15g,五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快,口气消失,痤疮渐消,口微干,余症同前,予上方黄连加至9g,加天花粉12g,五剂水煎服。后大便爽快,面色渐明亮,皮损变淡,口干消失,前额有小粉刺数枚,上方去天花粉加皂刺10g,七剂水煎服。目前未见新痤疮生成,面色渐变明亮,皮损色渐恢复至正常肤色。本例属时方与经方结合治疗的案例,清热、活血对痤疮当然有一定疗效,但对本例患者来说,或许不是最好的思路。反复发作10余年,素体寒盛,久之化热,上热下寒,外热内寒,泻心剂辛开苦降,寒热并调,收到明显效果。


通过此例,信心大增,学习经典,始终领会,做一代经方传人!


作者简介: 李俊平,女,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读博士,第一期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学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