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值得学习的关于巴菲特故事的另类解读(一)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7-09
阿笨按:
这是很多年前读到的范卫锋另类解读巴菲特的视角,很有味道,虽说不可以复制,也可以摆脱一部分“圣光”,“股神”只是一个官称或坊称,呵呵,真正的神不存在,但是他确实缔造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传奇,即使批判再多,有同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在同一时代,然而只有巴菲特功成名就或名利双收,我们也不能见不得别人好,总想踹几脚或表示不屑以示高明,然后包藏“嫉妒”祸心(呵呵,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有人比我们优秀,那肯定有可取之处,这是不争的事实,虽说不能复制,但是见贤思齐还是需要的;
也有人会不如我们,那肯定有警示之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虽说我们可能运气好点,也不可复制,但是见不贤内省也是必要的;
   1、巴菲特还住在家乡奥马哈的那套老房子里,这成为其节俭人生观的招牌动作。不过,原来他有5套房子,但只在其中两套居住
(阿笨注:谁没有年轻过呢?呵呵,谁又能躲得过突然富裕的人性诱惑?巴老也买过“无可辩解号飞机”哦,呵呵;人都会有这种经历,不要觉得名人就可以免俗,坦白说这可能是原初的动力,只是后来到一定境界之后才会看淡很多东西;就像现在的我们,如果告诉别人法拉利没啥好的,马萨拉蒂也不过四个轮子……,然后肯定会被别人鄙视,呵呵,你懂的;但是现在巴菲特这么说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人都需要经历,巴老也不例外,包括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有幸成功了,别看我现在说:我们只是替上帝打理俗世的财富,但是说不定到时候也心血来潮,买辆跑车浪费一把,天晓得)

   2、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传奇广为人知,鲜为人知的是,可口可乐的前总经理唐纳德·基奥一家,在50多年前就是巴菲特家的街坊邻居。巴菲特当年初出茅庐搞投资,去过基奥家几次,屡次降低“投资门槛”拉委托资金,但最后仍然被拒绝
(阿笨注:凡是都讲究缘分,呵呵,财富也一样,没这种缘分何必强逆自然而行;如果当初拉到资金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巴菲特玩“内幕”了?初出茅庐的金融人士,都会经历N多拒绝,越是成功,拒绝次数越多,很简单,因为但凡成功人士,在同时代或小范围内显得与圈子格格不入或很怪癖,被拒绝很正常;有时候就这样,人没有烧香总是想在需要的时候抱抱佛脚,呵呵,没有烧这个香,种这个因,就不需要奢望收这个果)

    3、我一直认为,巴菲特对于媒体的情有独钟,如他对《华盛顿邮报》的著名战例,不光是出于投资价值的估算,他对于政治一向热衷。《滚雪球》印证了我的想法。他的父亲上大学时就主修新闻,后来是在爷爷的坚持下,才“放弃了高脑力、低收入的新闻行业”,转而销售保险,开始了家族的金融生涯。巴菲特家族与传媒世家就此擦肩而过
(阿笨注:赞同,巴菲特对报刊情有独钟,呵呵,《The Miadas Touch》点石成金或《巴菲特教你选股》里面专门有详细介绍,初出茅庐的案例,比很多都要全、要细——对于报刊情有独钟的解读;我们无可否认他的政治企图或政治动机,但是如果说初出茅庐的时候就“政治”企图大过,“投资”企图,那么我们只能说自己很扯淡;如果我们的投资,既能够让我们获得财富,顺道也能够实现“多元”目标,有何不可?)

    4、众所周知,巴菲特是史上最坚决的抄底爱好者。现在看来,这是有遗传的,不管是基因还是文化遗传。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中,巴菲特父亲打工的银行倒闭了,比失业更惨的是,他的钱也存在这家银行里,而两个孩子(包括1930年8月30日出生的沃伦·巴菲特)正嗷嗷待哺。

     这个时候,父亲作了一项绝不逊色于儿子的勇敢决策:他开了一家股票经纪行——在全世界没有人想买股票的时候(此时距离市场的底部还有七八年!)。随后,尽管美国天灾人祸不断,罗斯福的当选又让他深恶痛绝,但父亲的股票经纪公司日渐走上轨道,巴菲特一家的生活在大萧条中奇迹般地日益改善。范卫锋相信,这一段成功地“过早抄底”的家庭经历,根深蒂固地、从童年时期建立了巴菲特在绝境中的乐观主义信仰
阿笨注:呵呵,这点很有趣;记得有人说过——许多成功人士的成功,源于童年痛苦的经历……;正如索罗斯对世界天生不稳定的偏执一样,巴菲特对美国长久地乐观心态一定来源于对大历史的俯瞰。索罗斯早年生活在布达佩斯的纳碎铁蹄下的经历,他当然不相信一成不变的超稳定结构;虽然巴菲特投资的年代也是美国开国以来最危险的时期——苏美两国的对抗,……;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查证他这种乐观主义是童年留下的偏执,还是站在历史高度的俯瞰,抑或受到“对永恒价值的理性判断超越了波动的潮流,对人性之善的信心穿越了恐怖的冷战”)

    5、人们一直竭力从巴菲特的童年中,找出日后成为股神的线索。但在我看来,这种努力基本告于失败,仅有一些的案例也过于牵强附会。比如,巴菲特从小喜欢收集瓶盖,当然包括他后来投资的可口可乐公司的瓶盖,可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他放弃了收集过瓶盖的其他公司(包括百事可乐等N家汽水公司)呢?
(阿笨按:呵呵,每个人当初都有很多的想法,比如有时候会被塑造成医生的最后成了革命家的孙中山或罗大佑;有时候被塑造成老师的最后却成为开国元勋,比如毛泽东;有时候被塑造成海盗的最后成了国父,比如华盛顿……;有时候“想法很多”很正常,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最后走上哪条路才是重要的;投资可口可乐,难保说不是因为儿时在爷爷店里批发可乐卖的经历,投资华盛顿邮报,难保说不是因为当初是他的报童……;
但是巴菲特也投资了埃培智公司,成为最大的外部股东,投资了奥美,买了奥马哈太阳报、媒体综合集团、多媒体公司、时代公司……;
收集很多没关系,但是重要的是收集的种类中符合自己标准的这样的公司买进去何尝不可?
比如我已经不吃奶粉了,也不迟藕粉或米粉,但是购物的时候我喜欢逛奶粉区,H股有,美股有,贝因美也有,那么当一切标准都适合的时候,比如贝因美到20以下的时候,我为什么不可以买呢?虽说我也跟踪H股,也跟踪美股,甚至A股也跟踪伊利、光明等;我为什么不可以只买贝因美?有什么问题吗?
呵呵,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迪斯尼、好莱坞……成了美国的象征,买了可口可乐,一个因素是当初可口可乐因为“变革”换新口味的糟糕经历,然后给予了绝佳的机会,为什么不可以;
同理,如果当初百事可乐出问题,我有99%的把握,巴老也会出手?
有时候,收集到的很多的瓶盖,没有被提及并不是什么事,美女千千万,娶回家的才叫老婆,股票也是,关注很多,做的很少,就看谁给机会了)

    6、现在我周围的朋友之所以热衷股票,往往是因为打工不如意,生意更不好做。但巴菲特在专业投资之前的青少年时期,已经是个成功的个体户。童年时期的送报卖口香糖之类,可以不算。14岁时,他已经靠课余小经营,赚到1000美元(1944年),15岁时,他投资了父亲的建材公司,还用自己赚的1200美元,买了40英亩的农场。(5年后,他以两倍的价格卖掉了这个农场)17岁时,身家5000美元(相当于现在5万多美元)
(阿笨注:这是很多人不具备的,商业经历,这也是区分出来模仿巴菲特的拥趸者和巴菲特最大的区别之处;巴菲特的早起投资还是有买卖的痕迹(出于投资的投机),后来跟芒格做搭档之后,日趋成熟,那时候无论是买部分股票,还是收购非上市公司,基本上出于商业经营的角度去思索,去运作;试问,巴老的拥趸们,有这种经历和经验吗?再问问自己,有没有巴老那种获取“现金流的执着”——对于投资标的)。

    7、大多数股民炒股十几年仍未见过中金公司的CEO,但巴菲特10岁时就和父亲拜访过西德尼·温伯格——华尔街历史名人,当时高盛的掌舵者。西德尼在巴菲特出门时拥抱了他,问“你最喜欢哪只股票,沃伦?”巴菲特一辈子都记得这句话。在这次拥抱68年之后(2008年),他在金融危机中出手投资/援助高盛。如同可口可乐的瓶盖、少年时送《华盛顿邮报》,巴菲特与投资对象的关系,常常能够追溯到几十年之前。
(阿笨注:呵呵,这点没办法,出生决定了很多东西,但是格雷厄姆没有这样的优势,林奇童年也没有,索罗斯也没有……;这一点重要,但不是重点)

    8、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其政治风格和儿子在投资圈内一样:孤狼主义。不在政治/投资的人际圈中过份拉帮结派,以政治/投资理念(而非人际关系)决定投票/股票的选择。
(阿笨注:赞成,呵呵)

   9、巴菲特属于典型的蔫坏小孩。不善运动——乒乓球除外;不善泡妞——连姐姐都不乐意带他玩,因为嫌他太土;不善交际——在读了戴尔·卡内基的书之后有所改善,时常去百货商店偷东西,专门去抛空老师喜爱的AT&T股票。这种青春期的挫败曾造就无数伟人/恶人,而巴菲特把全部的青春期动力用于一个领域:赚钱。
(阿笨注:呵呵,这时候就像音乐家发现了音乐,情圣发现了美女,作家发现了书,巴菲特发现了钱)

     10、PIMCO(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公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旗帜人物比尔·格罗斯,当年上学时精研赌术,据说是靠赌博赚钱读完大学。巴菲特与众多投资大师一样,年轻时对赛马颇有心得,并和朋友写出自己的马经《稳健之选》。他利用父亲的国会议员“特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父亲帮他从国会图书馆,把几百本赛马预测的书全部借出来。事实上,巴菲特的投资道路和一般人类似,都曾琢磨旁门左道,热衷奇门遁甲,只不过他在30岁以前已经走完这条歧路,而很多人在这个年龄刚开始入市
(阿笨注:这也是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人需要经历过,呵呵,巴老也是技术爱好者,发现《聪明的投资者》这块新大陆之前;俺也是,以前也是技术迷,呵呵,可惜没有天分;也算是幸运,没有技术天分)。

    11、打算效仿巴菲特在大学里做生意、赌马的学生务必注意,尽管巴菲特不爱埋头苦读,但成绩不坏。他的同学回忆,“在会计课上,导师还没有把200个学生的考卷发完,他就已经站起来交卷了——尽管他把大量时间花在了打鼓和唱歌上”。这一点和比尔·盖茨类似
(阿笨注:呵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这些地方才是掘金的地方;巴老有很轻松得到A的经历,他不强调智商,说不是160打败120的游戏,但是也需要一些天分和智慧的,不强调或说不重要,那是因为他有了,已经具备了)。

    12、巴菲特曾经泡妞无数,但屡战屡败,他惟一一个成功追求的女孩,就是他后来的妻子:苏珊。从传记来看,与其说巴菲特追到了苏珊,不如说他用巴菲特式的耐心“耗”到了苏珊。 

       在社交场合,他的话题永远是股票和政治——在大萧条过后不久的年代里,股票可不是一个好话题。作为国会众议员(论级别,相当于咱的中央委员)儿子的身份,并没有给他的情场生涯帮什么忙。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确颇有古罗马之风。例如,巴菲特父亲在华盛顿当“大官”期间,他在老家的公司被合伙人霸占了,这种事,不太可能发生在中国、日本或者任何一个亚洲国家吧?
(阿笨注:呵呵,耗也是一种能力;就好比有些聪明的同学,不好好学,考的不如勤奋而不聪明的同学好的时候往往会说,看他花了多少功夫,我就没……,如果……;有时候,勤奋也是一种能力;耗也是一种能力,有本事都耗去,呵呵)

    13、巴菲特的父亲是共和党议员,不幸遇到了罗斯福上台后连续20年的***党统治。(在有史以来美国经济最重大的底部),他们深信***党将把美国经济拉入深渊,美元终将变成废纸,于是买农场、买金项链、甚至买食品储存……听起来似曾相识?没错,2008年到09年,类似的论调同样充塞坊间
(阿笨注:呵呵,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过去的悲剧,可悲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觉得这次会不一样……)。

    14、巴菲特亦曾痴迷于技术分析,加尔菲德·德鲁关于零股交易法的书,他读了三遍,还研读爱德华兹和麦基的书。直到发现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才相信自己找到了“真理”

     范卫锋当年最早接触股票时,苦心攻读最力的是丁圣元翻译的那两本巨著,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还有一本是史蒂夫·尼森的《日本蜡烛图分析》。技术分析这东西,给你研究市场心理的一些工具,在天气预报上,属于“看云识天气”;在医术上,充其量是“望闻”,还算不上是“问切”
(阿笨注:一、每个人都需要成长,其实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这一点没啥好争辩的;二、每个人都会成熟起来,差别只是早晚及因缘际会而已)。

 15、巴菲特第一次去参加股东会的公司,叫马歇尔·韦尔斯公司。它是当时北美很有名望的最大的五金批发企业,这家公司如果将利润分红,每股可分62美元,而当时它股价只有200美元。买了它,相当于买一只利率高达31%的债券。大萧条过后,美国股市这样的股票不少,格雷厄姆的公司当时也投资了该股票。人是经验的动物,见过大萧条之后股票当垃圾的岁月,难怪格雷厄姆在50年代以后,几乎找不到他认为能买的股票了
(阿笨注:呵呵,理念有时候很重要,他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理念的形成跟一个人的经历与经验密不可分,呵呵,经历大萧条的格雷厄姆,很难把基于此建立起来的理念与行为割裂开;好在巴菲特经历了从猿到人的高级进阶……)。

     16、凡是对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GEICO——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巴菲特在拜访GEICO后不到48小时,抛售了自己投资组合中75%的股票,重仓买了GEICO(300股)。这是很违背格雷厄姆的分散投资理念的。

     当时GEICO是8倍的市盈率,其他保险公司的市盈率比它高。很多保险业分析师认为巴菲特疯了:GEICO只是一家市场份额不到1%的小公司。价值投资的教条主义者们要注意了,全世界价值投资的掌门人,第一次的经典战役,是投资一家规模很小、管理优秀的成长型股票。格雷厄姆经常提醒他,这公司的股票太高了。的确,牛市是属于年轻人的,大萧条之后的牛市尤其如此。
(阿笨注:呵呵,不做评论,算是机器人可的那种)

     17、巴菲特视之如父亲和教宗的格雷厄姆,对于金钱远不如巴菲特热衷。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完全是两种人。巴菲特走的是平民路线的反精英文化,而格雷厄姆是人中龙凤的精英主义,他用法语阅读雨果、用德语阅读歌德、用希腊语看荷马、用拉丁文看维吉尔,喜欢写剧本,创作十四行诗是他的乐趣,在几个笔记本上写满了他的发明设想。除了不停变换的红颜知己以外,他对于凡间俗人俗事毫无兴趣。做他的学生、客户是一件幸福的事,做他的短暂情人也不错,但做他的太太就未免痛苦。

     范卫锋觉得,格雷厄姆之所以在50年代中期关闭了他的基金公司,一方面是觉得市场已经超越了1929年的高点,有点恐高症,或者说,他已经看不懂眼前的市场,激流勇退;另一方面,艺术和美女的乐趣,对他来说远远大于赚钱。对这位在大萧条及其余波中度过主要投资生涯的投资学术宗师,也许人生大于投资
(阿笨注:知足不辱,赚自己能看懂的钱,呵呵;69年的巴菲特也经历过解散,呵呵,那时候的巴老还没有经过芒格的催化,经历基因突变,被市场选择,最后进化到适应市场的“动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退出也是一种适应能力;就好比:万年青可以通过厚厚的角质层过冬,柳树等很多植物就需要落叶来适应寒冬,谁能说谁不好呢?都是一样适应)  

    18、在名与利之间,格雷厄姆显然更重视前者。他居然把自己打算投资的目标股票,直接写入教材、在课堂讲授,不怕别人免费跟风(这对于基金管理者是极为不利的),甚至还有点以此为乐。而他的徒弟巴菲特则对其投资绝对保密,连客户也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管中窥豹
(阿笨注:这一点跟童年也有点关系,当初11岁的时候,跟13岁的姐姐38元买了Cities Service的优先股,后来跌到27,最后到40美元的时候卖掉了,最后涨到了200美元……,这种痛苦的经历促成了后来行事风格)。

     19、在格雷厄姆公司20年经营期里,它的年收益率比市场高出2.5%。熟悉基金史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阿笨注:复利跟时间是最好的伴侣,超出一点都是奇迹;最佳注释就是细菌的几何化生存的话,一天之内96次番,一天的成长赶上大山,二天的成长质量赶上太阳……;但是总会有某种东西的出现会阻碍这种复利成长)。

     20、巴菲特的岳父,和他家算是世交。他惟一的这次泡妞成功,多多少少沾了共和党家族的光。巴菲特父亲惟一一次失败的国会议员再竞选活动,就是其岳父当年一手策划的
(阿笨注:呵呵,不做评论,挺好玩,有些地方)。

     21、从《滚雪球》的细节来看,很难说巴菲特的妻子苏珊,是否曾经“爱”过巴菲特。这取决于大家对于爱情的定义
(阿笨注:这个就不做评论了,这牵涉到私人问题,呵呵,阿甘正传中的美女很难说爱过阿甘吧,抑或最后不爱阿甘,天晓得)。

     22、巴菲特从不借钱炒股?这是个历史的谣传。21岁时,他父亲协助他从奥马哈国家银行贷了5千美元,这相当于他当时净资产的1/4
(阿笨注:呵呵,这也是成长吧;但是真正的出道之后,就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了,但是巴老对于“现金流的执着”是N多人不具备的;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及子公司的账面现金的放大效应,基本上比银行更银行了,这也算是当初的一种替代吧)。
范卫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