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海明先生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啥不是6159 2014-07-09

余 心 有 寄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该是回首总结的时候了。

    癸未入冬以来时感倦乏,后随之面肿,再后时有肌肉抽痛,虽多方求医未果,至乙酉春才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方知内分泌系统出了问题,身体不能自我调节平衡,看来人之体是要注意调节,以适自身生长之需,然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耶?病时常翻阅洪应明《菜根谭》,实有所感。美味为饵,淡味是道,世有白菜根、萝卜根、苋菜根。。。。。。,根根味淡,然淡味无穷。嚼之,可以治心浮;嚼之,可以疗气燥;嚼之,可以明事理;嚼之,可以通大道,此乃道在菜根矣。于是心血来潮想做点什么,既择《菜根谭》五十言,便有了断断续续长达三年心画创作之路。          

    回首近三十年的学书之路,实有幸于同道。学艺之初得拜李铎、骆叔焕、杨大钧三位先生之门下,教导学艺应先学做人,只有人正艺才正;传授书法篆刻入门之径与技法,谆谆教诲使我终身受益。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十年工作之经历,幸览古代先贤金石碑帖印谱,眼界豁然开阔。虽有对古代名家真、草、隶、篆的广泛涉猎,更有对《石鼓文》的醉心,《张迁碑》的追摹,《圣教序》的心仿,《孙过庭书谱》的师法,《张猛龙碑》的借鉴;虽游走于秦玺汉印、明清流派之间,更沉浸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篆刻创作之境界中;或临摹,或仿拟,或创作,跌跌撞撞一路艰辛走来。说“艰辛”,繁忙之公职,难得有暇,亦难有整块之时从事忘无一切的创作心境;更何况在继承古代先贤之基础上,蜕化而出,探循先贤留下之余沥,拓展张扬个性的一片天地,则难上加难。既然已身陷其中,何再畏惧耶?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损”者,减也。要“损”何?答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那么,艺之道又要“损”何?从有法到无法,损掉有法之则,以期求与自然的便捷沟通,意与道会,最终实现无法之境。无为而无不为,非无为,而是不妄为就无所不能为也。何为“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关于“道”有这样的论述,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故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老子阐述了道是什么,它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它广大无边且无息稍停。故而伸展遥远,且又返回本原。在天地宇宙中,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书艺亦如此,已过不惑之年方有所悟,可见余之愚钝,悟了便知一切,但愿不晚矣。

    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美学理论基础,应该说来源于古代先贤“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不仅影响中国古代的理论思维,而且为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以及强调形象思维在艺术和审美的重要意义提供了哲学依据。《周易》中的“阳刚阴柔说”,奠定了中国美学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基础,可以说,这种“寓刚健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的审美思想在书法篆刻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在现实美与艺术美中,壮美与优美是两种不同美的形态,就个人的艺术审美取象则更追求的是前者,乃“大美”之美。“大象无形”,乃无形胜有形,非真无形,是得其意忘其形,真情自然应发。正如老子所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借用到书法篆刻艺术创作上亦得此理。一张宣纸,一方印石,第一笔(刀)落下,从无到有,决定了全篇的章法定式。计白当黑,黑白颠倒,其“白”非绝对静止之空洞无物,实书法篆刻所特有之审美思维,章法之精要也。此为艺之理,但做人做事则万万不能为之,黑白颠倒则欺世害人也。

     “生也有涯,无涯为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哉心,余心有寄。”(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书法篆刻艺术对于我来讲是重要的,这是三年心画创作之收获所得,不仅仅因为他有“意与道会”的境界,还在于它的创作过程是我心灵的倾诉,精神的寄托;当笔墨(刀)在宣纸(石)上翩翩起舞,呈现五色意象的墨线,金与石的共鸣,给我心灵带来无限的怡悦。在与古人的神游之交中,平了心性,省了自身,感悟了人生之道。书法篆刻的创作从肯定到否定,再从肯定到再次否定,循环往复,在不断的否定自我中进步,心性超然,乐在其中。于是这本小册子诞生了,它可能还不能完整地再现我的艺术追求,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想在前辈师长、同道的帮助指导下,一生追求,不被时间卷去,诵“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之句,更添得几许努力。

    这本拙集在选编之初,得到了恩师李铎先生的指导与选评,近年先生因眼病,左眼几乎失明,还欣然为拙集作序题签,学生顿首感谢先生教导提携之恩。明年丁亥年,是先师骆叔焕、杨大钧先生驾鹤而去整二十年矣,呈此拙集祭九泉之下二先生教我之恩,以了学生之愿。

    辛巳年在编辑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一书时,得到启功先生的指导,并有机会聆听先生于金石碑帖之真知灼见,实乃幸事也。承蒙先生不弃,为余题签,晚辈无及呈此拙集面教,先生已仙逝而去,何以报之,唯有敏求矣。

    还要感谢苏士澍、李刚田先生为余作题辞;刘恒兄、崔自默兄为拙集作序;吴勇兄、赵建忠兄为拙集的出版付出了辛力,在此一并敬致谢枕。

    最后,想到陶渊明的一句名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对我来说,应该是“感吾生之瞬逝”,吾将上下而求索。

             赵海明

丙戌中秋后五日于清水轩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原文: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释评:初踏入社会的人,阅历很浅,所以沾染社会各种不良习气也较少;饱经世事的人,其城府也随之加深。所以正直的人与其处事圆滑通达,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遇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不拘,始终保持自然纯真之本性。练达、曲谨与朴鲁、疏狂都是相对的,在一味追求金钱权力并为此尔虞我诈的环境中,多些真情、多些真实、多些朴实、多些洒脱是很可贵的。

 
 
 

金石可镂

 

原文: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若为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释评:一个人的心灵修养如果能达到至诚的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能为可能。邹衍受了委屈感动了上天,竟在盛夏降霜为其打抱不平;杞植的妻子由于悲痛丈夫战死,竟然哭塌了城墙。甚至就连最坚固的金石,也会由于精诚所至而把它凿穿。如果一个人心存虚伪邪恶之念,那他只不过徒有形体架势而已,内心虽存然灵魂早已死亡,与人相处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一人独处时,面对自身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

动中静,乃性天之真境

 

原文:动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释评:在万籁俱寂中所得之宁静,并不是真正的宁静,只有在喧嚣环境中还能保持平静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类本性的真正宁静。在歌舞宣泄中得到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类心性的真正的快乐。由此看来,事物一经相对事物的衬托才会更加彰显。


 

藏巧于拙

 

原文: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释评:做人要善于把智慧隐藏在笨拙之中,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才是明智之举。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以隐退求进步,这才是立身处事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是狡兔三窟。做人做事不要锋芒太露,不是教人伪装自己,而是讲办事要分清主次,讲究方式方法,古人云:“大智若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知巧不用,污泥不染

 

原文: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释评:权力和利益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不接近者可以说是清白的,接近者而不受其污染则更加清白;权谋诡诈,不知道者可算高明,知道了却不使用则更加高明。权势名利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有人格、有原则的人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耻于机巧权谋的运用,实实在在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
 

 修身以道

 

   天 地 根

 

   有无相生

 

   承蒙李金泰先生的错爱,邀我为其选刻《道德经》语治印,吾恐难付先生之雅意,不知有汉;然先生一再诚邀,又难推辞;唯有尽心而为之。交谈在融洽与探讨中,不觉太阳已落山,当我告辞走出先生的尊府时,一再相送的先生依然是那样的笑容和蔼,招手挥别。我驾车驶出他居住的小区时,忽然想起,古人常说的“修身以道”这句名言,以此概述先生是那样的恰如其分也。

   我 自 然

 

    致虚极,守静笃

 

 

书法作品
18张


篆刻作品
14张


     

原文: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园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释评:写文章做学问必须要用质朴的方法才有进步,修养品德必须以扎实的态度才有成就,可见“拙”字含有无穷奥义。就像桃花源中的狗叫,阡陌间的鸡鸣,应该是一种多么淳朴的景像。至于深潭之中所映出的月影,古树之上所落下的乌鸦,看上去充满诗情画意,实际上却显出萧瑟凄凉。“巧者不坚,拙者永固”、“读书之乐无穷门,不在聪明只在勤”讲的就是这个“拙能制巧”的道理。

    

原文: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释评:隐伏很久的鸟,飞起来会飞得很高;开得早的花,一定会凋谢很快。人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免除怀才不遇的忧郁,也可以消除急于求成的杂念。通过不断完善自我,伺机待发,真正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原文: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释评:林林总总的山林松涛,一派自然音韵,飞瀑直下洒落岩石,声声击磐鸣玉,静心倾听,就能体会天地间所演奏的美妙乐章。江边芦苇飘荡一种迷朦的美感,彩云倒映水中,显得绚烂多姿:闲情观赏,就能发现大自然所创造的伟大篇章。因此人不应只知读有字书,亦应能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书;不应只知听有弦琴,亦应能欣赏松韵泉声的自然乐章;其格调自然高雅。

  

原文:热闹中著一冷眼

      便省许多苦心思

       冷眼处存一热心

       便得许多真趣味

 

 

释评:在繁华喧嚣的市井人潮中,如果你能冷眼地观察事物的变化,就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心思;在穷困潦倒失意之时,仍然能保存一份热情向上的精神,就可以得到很多真正的生活乐趣。“冷眼视热,冗中入闲”,成功时要想到失败,失败时要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实为明智的进取。


 
 

"边栏界格"篆刻形式美之浅见

      

           “边栏界格”篆刻形式美之浅见

 

明徐上达《印法参同》云:“印有边栏,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覆恶也。”“格眼有竖分者,有横分界者,有横竖‘+’字分界者,有横竖多为分界者。”这是较早系统论述“边栏界格”的文字,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口、曰、田”字格,亦有白文无边栏的“井”字格等。篆刻艺术的这一表现形式,不仅是章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形式美和气势的构成上也有它产生与审美的原由。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关于形式美有这样的论述:“一般的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与书法同类的印章也是如此,在一块极为有限的小小天地中,却以其刀笔和结构,表现出种种意趣气势,形成各种风格流派,这也是中国所独有的另一‘有意味的形式’”。“边栏界格”篆刻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自然有它特有的美学价值。

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边栏界格”秦玺之规范定式。

印章“边栏界格”在秦以前已比较广泛地得到运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安阳出土三方铜玺(图),定为殷商时代的产物,虽有不同意见,但可以肯定他们是现已知的最古印章。三玺皆为朱文,有边栏、“亚”字形边栏、“田”字形界格,文字排列讲求对称,具有图案化,线条拙朴,富于变化,已成完备的玺印形式。战国七雄割据,文字造型繁简差异不统一,可是玺印形制基本一致。官印(图)白文多加边栏,有的中间有界格,朱文(图)皆有边栏,或粗、或细;私印(图)与官印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形制更趋多样。秦始皇统一中国,命丞相李斯整理六国文字,制定了统一的规范文字“小篆”;同时设“符节令丞”一职,专管制印,规定了严格的印章制度。因此,我们从现遗存的秦玺(图)看,无论是它材质、印形、大小、钮式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其“边栏界格”的使用已成为秦玺的规范定式。

这种规范定式的形成,除其客观上继承了先秦古玺边栏界格的先例外,更重要的还是根基于以下二个方面。首先做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者,其中央集权治理国家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这些可以从统一文字、度量衡、印章制度等等得到印证。这种强制统一的思想意识,表现在秦玺制度上,把印文强行统一在一定的“边栏界格”之内。使得一格之内文字烦简变化,一印之内互不干扰,分而治之,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从审美角度讲,“边栏界格”的运用符合当时的审美价值取向。从秦统一文字“小篆”来看,在用笔上,线质浑劲圆凝,多采用匀净一律的中锋圆笔,藏头护尾,曲笔与劲健舒长的直笔交互使用;结构中正匀称,整齐划一,提高重心,强调纵势。整体突出再现了统一、严整、秩序、矩度、力量的形式美。这些正与秦代要求稳定的社会心理和严刑重法、天下一统的时代精神相合。秦玺入印文字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已适应印章的特定需求,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曰:秦书八体,五曰“摹印”。清段玉裁注:“摹、规也,规度印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这种称之为“摹印篆”的就是秦玺的入印文字。孙光祖《篆印发微》中曰:“盖善摹印篆稍变斯篆之形,而瑾守斯篆之意。”可见摹印篆变小篆纵势而寓方势,取秦诏版、权量文字风格,虽整齐规范,但并不呆板。如“南池里印”,“池”字之“水”通常在“也”字的左侧,而此印移至“也”的左下;“印”字一改上下结构的篆法,而成左右结构,并略向左侧移位,留出右侧之空,虚实对比自然。这种不拘泥篆文笔划画,强调挪移、虚实变化,加之边栏界格的束约,互为依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可以说这正是“有意味的形式”美价值的最好诠释。

二.    汲取精华,拓展创新,“边栏界格”篆刻家之探索。

任何事物都有它正反两重性,秦玺规范定式的形成,也有其难以回避的问题。文字彼此间的融合顾盼、礼让、关照之情受到一定的抑制。汉初仍沿袭秦制,印章多有边栏界格,后逐步改变为朱文多有边栏,而无界格,白文非仿古玺,一般未有边栏,亦少有界格。“边栏界格”这一篆刻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人制印的到来,给篆刻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心剂。明清篆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继承秦汉印的基础上,取材广泛,博采众长,在章法、刀法,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边栏界格”的应用也得到了应有探索。这其中成就卓越者应首推吴昌硕、齐白石。

吴昌硕(    )生活在金石学兴盛的晚清,金石碑碣的不断出土,殷虚甲骨的发掘,使他的眼界极为开阔,广收博取,尤对《石鼓文》更为醉心,并有所创获。在篆刻的入印文字方面,一改秦玺入印文字较为单一,将石鼓文、秦篆、汉碑额篆、砖瓦文字等,柔和变化,自成风貌,如图“一月安东令”、“仓石道人珍秘”二印,加之“边栏界格”的运用,于秦玺之处别具意味。吴昌硕“边栏界格”的成就,还在于他一变秦玺边栏界格的单一形式,而将印文与界格,印文与边栏有效的融合,纳入印章虚实之处理,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更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增加篆刻艺术的情趣与意境。如“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泰山残石楼“两印,前者采用“井”字界格,其字体排列参差倚斜,错落有致。“千里之”三字,向左边靠,“路扶绳”三字充满,“不可”二字左右错靠,与“千里之”三字的空白相呼应,加之粘贴得当,较好地表现了印章虚与实的关系。后者妙在于不受”田“字格的约束,给人一种破框欲出的艺术效果,巧妙地将“泰山”二字合为一格之中,“山”字略向右靠破边,与“泰”相错,并将“石楼”二字紧逼粘边框合为一体,使“残”字让出空白,与“石”字相照映,其字里行间气酣神雄,苍浑古朴。又如“仓硕”一印,看上去象是中线将两字隔开,左右一反常态未用边栏,然而通过上下用两条不等的线补空,使其合为整体,独具匠心。再如“石人子室”采用“十”字界格,外用封泥边栏之特点,通过残沥的艺术手法,使其印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印文与边栏界格达到了完美融合。

齐白石(     )对于边栏界格的贡献,在于印文不受前人法度束缚,力辟新径,冲破界格,将界格完美地融入章法的空白虚实之中,在吴昌硕之外更趋发展。如“老手齐白石”一印,在章法上虽有“  ”形界格,然非均匀排列,由于界格中“—”是以斜线出之,即给“手、白”字留出较大空白,“白”字重心下放,而“手”字重心上移,形成对角空白,但最后一笔,冲破界格束约,两字又有效地交融在一起,“石”字大胆地占去全部三分之一的位置,重心略下移,留出一定空白与“手、白”字空白交相呼应,“石”字左竖笔一冲到底,气势宏大,打破了下面长方形的均匀空白,形成与“老”字空白的对角呼应,全印看似随意无规矩,其实字里行间分布有情,虚实呼应得法中之法,加之一改前人的双刀法,而单刀冲刺,铁笔所至,无不生风,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三. 凝聚调和,变化通明,“边栏界格”篆刻形式美之特色

边栏之作用在于合拢空间,强调整体感,而界格则在于分割空间,增加秩序感,二者之间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篆刻艺术并不是将文字简单地罗列,而是篆刻家以个人思想感情、审美技巧,根据客观印面与形质的再创作,“边栏界格”的运用是一种创作元素,通过添加若干不等的线,来实现凝聚调和的效果,使印中文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情顾盼,有序呼应,化矛盾为统一,达变化与通明,这正是“边栏界格”篆刻形式美之特点所在。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运用“边栏界格”的手法也各异,古玺多采用粗栏细文;秦印则以“曰、田”字形界格,粗细与阴文略同,有的阴文与边栏界格略嫌分割平均,有板滞之迹,然总体效果借有优长。至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则有更新的发展,不但把“日、田、井”字形界格的运用发挥极至,做到开合有致,每格内有开有合,有结有散,纵横交错,各格间且彼此关联,形成总的起承转合,既统一而又聚结紧密,既通明而又不散乱。尤其是创造性地“二字合文”的运用,打破秦印奇数字无法使用界格的传统定律,如图“泰山残石楼”给“边栏界格”的运用创造新的空间。结合印文章法的需要,打破界格空间相同做法,以适应各格内文字笔画之繁简,凸显章法疏密开合等极尽变化之能事(如图“老手齐白石”),有虚有实,空间相互穿插通透。可以说,“边栏界格”凝聚调和,变化通明的特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徐上达《印法参同》中说:“宜栏不宜栏,宜隔不宜隔,灼有定见,方可放心落墨。”这个“灼有定见”讲的就是要据情而定,切不能程式化,妄为添加,只有这样“边栏界格”篆刻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之美学价值,才能更愈彰显。(赵海明 /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