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得一见的珍秦斋馆藏秦印【珍藏版】

 三度精舍 2016-02-13


难得一见的珍秦斋馆藏秦印【珍藏版】

难得一见的珍秦斋馆藏秦印【珍藏版】

难得一见的珍秦斋馆藏秦印【珍藏版】

难得一见的珍秦斋馆藏秦印【珍藏版】

   澳门珍秦斋萧春源先生以富藏古印章而知名,尤其是秦印的收藏,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种多样,质量上乘,与各大博物馆及其他大藏印家的藏品相较并不逊色。近二三十年来,秦印的出土数量众多,有心于此的藏家如萧春源先生多方收集,并整理考订,并通过展览出版等活动公之于众,遂使书法篆刻界对秦印的了解更加充分和深入,在秦印文字中汲取艺术灵感,成为当代书法篆刻创作领域的一个热点。2000年澳门市政局为萧春源先生举办展览,并出版图册《珍秦斋藏印·秦印编》,这里选刊的秦印,均出自此书。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玺印在商周时期即已经存在,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普遍使用。由于社会发展,工商业兴旺,各国各地区之间,人际间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主要担负着凭信辩奸职能的官私玺印获得大发展。同时,由于各国间政治文化的区隔,形成了文字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到玺印文字的使用上。根据考古与古文字学者的研究,战国时期的文字可分为五大体系,即:晋、齐、燕、楚、秦。战国时期的玺印亦以此分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系文字作为通行标准体,其中的正体即是标准的小篆体,如《琅琊台》等秦皇刻石;而日常书写最普遍使用的,则是属于早期隶书萌芽演变状态的秦隶,其代表如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等。目前学术界、艺术界所讨论的“秦印”,包括了战国时期的秦国、统一中国的秦王朝,而且由于汉承秦制,秦文字和印章制作的工艺手段、样式在汉初继续流行,因此,部分非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汉初印章,与秦印无法区分。总体而言,秦印的文字比较接近秦始皇时期的小篆,但是一方面,一些战国秦印的文字与秦始皇时期小篆相比,包含不少古体偏旁,而另一方面,一些秦印文字与当时日常手写体如《睡虎地秦简》等的简略伪讹相通,个别甚至带有隶书化的倾向。

   秦印绝大部分凿刻而成,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风貌。罗福颐先生曾指出:“秦印文字自然风趣,整齐而不呆板,有类秦权量、诏版上的书法。”(《古玺印概论》,第48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其实,秦印与同时期的秦石刻、兵器、瓦书、陶文、铜漆器的刻铭等完全相通,都是在自由、无拘束的状态下以刀代笔凿刻出来的文字,因此带有强烈的即兴特性,不刻意于笔画的屈曲填满和字形的匀称端整,而是在点画伸缩随意、偏旁挪让自由、字形恣肆变化中,寻求整体章法上的视觉和谐。这种整体上的和谐,不是从累积每个局部上的点画、偏旁的稳定匀称得来,而是在点画偏旁的不断变化中,通过对比,通过协调而获得的,因此,秦印在艺术风格上,显得生动奔放、变化自由、无一定式,与汉印的方正稳实完全殊途。秦印在当代书法篆刻界获得重视,不仅仅是当代书家篆刻家试图寻求新的艺术风格的需要,更是因为从秦印中,可能发展出另一种艺术创作的思路。

   秦印的凿刻,与习见的汉魏南北朝凿印的通用手法有所不同。秦印一般较小,绝大多数是白文,笔画也较细,很多秦印笔画的凿刻,是使用凿具一次凿就的,凿具刀口有多宽,笔画就是多宽,直线往往一刀而就,笔画转折处分数刀连接而成,笔画的字口底部多呈?形。笔画坑内常有类似阶梯状的刀痕残留,而笔画边缘往往因铜受冲压而产生卷边,工艺比较精细讲究的秦印在凿刻后印工会进行印面的磨错,去除卷边。另一类秦印的凿刻方法与汉魏凿印相同,刀口为双刃,断面呈v字形,刻刀和刻法与现在通用者相似。

   秦印的印面一般带有边栏界格,四字官印用田字格,二字官印用日字格,形态为前者一半,故后世称为“半通印”,而私印多为两字,多用日字格,三字和一字私印也常见。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六国故地均被强行推行秦制度,印章的文字和样式也获得统一,并一直沿用到汉初。秦印虽然多带界格,但文字造型多随意自然,并不拘泥于匀整对称,而汉初印章虽然还承袭秦印的界格样式,文字则趋于方整端正,逐渐表现出不同于秦印的特征。(莫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