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 刻】秦印的“技”与“道”(上) ■赵 明

 攸州刀郎 2017-01-10




秦印的“技”与“道”(上)


■赵 明


  秦以前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明确的印章制度,只有皇帝用印称玺,其材用玉;臣民印信一律称印,其材用铜。印章制作标准也是准确清晰而完备的。从形制上看,战国各国官玺形制尺寸相互差别极大,朱白文均有,边栏界格的使用亦不划一;秦代官印的尺寸则基本为2.0cm—2.5cm之间,皆为白文印,多为方形印,正方形的为正格,非正方形的基本有“田”“日”边栏界格。未加“田”字格的“召亭之印”(图1)、“修故亭印”(图2)是级别很低的官印。还有一种半通印,规格相当于方印之半,加“日”字格,是低级职官用印。从文字上看,战国玺印文字无统一规范,各国使用自己的通行文字,地域特征比较明显;秦代印章则“书同文”,统一使用秦篆。从制作方法上看,战国玺铸印极多,凿印较少;秦印则大多出于凿刻,印文线条劲健挺拔,少部分的铸印印文线条粗壮饱满,开启汉印方中寓圆、雄浑大方一路先河。 

  从做印法的技法层面来分析秦印,“曲阳左尉”(图3)、“南宫尚浴”(图4)、“小厩南田”(图5)等这一类印最能体现秦官印文字的篆法美,字态修长、方折挺直、圆劲遒媚。封泥墨拓上的朱文尤为清晰美观,如“皇帝信玺”(图6)、“公车司马丞”(图7)。印面设有边栏界格的这种格式,使文字趋于严整。边栏界格的章法意义就在于此。如秦“丽山食官”壶盖文字(图8),可视为标准秦篆,字形修长,风格秀丽,但如果将它照搬到印面,它的齐肩对称的外弧线具有章法的排斥力,必须有边栏界格作为团聚手段,如同秦封泥“丽山食官”(图9)。再如秦封泥“宜春禁丞”(图10)和秦印“宜春禁丞”(图11)的对比,前者边栏界格的必需和后者边栏界格的多余。当齐肩对称的外弧线渐渐消失变为直线时,边栏界格就显得多余,逐步走向汉印式了,如“右淳右般”(图12)。将秦篆经过省减、移位、挪让等艺术处理使之更适合于章法表现,“摹印篆”就这样产生了。这种“摹印篆”已与字形修长、齐肩对称、舒展自如的标准秦篆不尽相同,加之在铜质印坯上施以凿刻的制作方法,就使文字更接近同时代凿刻的诏版文字。其特点具有方中寓圆、率意自然、诙谐风趣的风格。秦官印“中官徒府”(图13)和秦封泥“中官丞印”(图14)均属中官,一为府印,代表政府部门;一为丞印,代表领导个人。以今推古,府印印面大于丞印印面也就不奇怪了。像“中官徒府”这样具有生涩感线条的凿印还比较少见,极有可能是铜印的锈蚀所致。凿印线条的遒劲在于运刀刊行的爽利,是凿子和笔意共同作用的结果。铸印线条浑厚,是因为精巧的转折处全被圆转所替代,窥其线形变化只能在两端慢慢寻找。秦封泥“中官丞印”一派严整庄重气象,绝无枝蔓旁杂,具有精工典雅的气息。这样对比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法丘左尉”(图15)和“废丘丞印”(图16),“长平乡印”(图17)和“长平丞印”(图18)。由此可见,秦封泥比传世的秦官私印要正统规范,将秦封泥文字汇集起来既可以弥补秦印文字的不足,又可再现秦文字的标准规范。

(待续)


图1 召亭之印


图2 修故亭印


图3 曲阳左尉


图4 南宫尚浴


图5 小厩南田


图6 皇帝信玺


图7 公车司马丞


图8 “丽山食官”壶盖


图9 丽山食官


图10 宜春禁丞


图11 宜春禁丞


图12 右淳右般


图13 中官徒府


图14 中官丞印


图15 法丘左尉


图16 废丘丞印


图17 长平乡印


图18 长平丞印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