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明:秦印的“技”与“道”

 青木森森 2016-06-29

秦印的“技”与“道”

赵 明

狭义上讲,秦印是指秦统一中国到秦朝灭亡其间通行应用的官、私印章。一般认为,由于秦朝国祚不长,只有十五年(前221─207)时间,所以,传世秦印不是很多,但随着新近西安秦封泥的大量发现,有周晓陆、路东之编著的《秦封泥集》,傅嘉仪编著的《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和澳门萧春源先生的《珍秦斋藏印·秦印篇》图录以及许雄志主编的《秦代印风》(蒐集秦印近1400方)的面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秦印系统,开阔了秦印研究的新视野。我们不仅需要重新认识评价秦代印章制度创建及其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而且对印章艺术鉴赏的时期划分和作品风格分类等方面也需要建立新的尺度和标准。这些珍贵资料的展示,为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秦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珍贵历史资料,并可弥补学科意义上的《篆刻学》中秦印史部分的空白。

秦国原来僻处西陲,比较落后,带有一定的保守性。相对于其他列国来说,其文字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的传统正体。虽然秦印文字不免也有俗体,但是它比较侧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笔法去改造正体,建立标准,而不是去创新。所以,其字形和正体有密切的联系。秦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成为小篆,其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

现代考古发现,秦帝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标准化体系科技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用于弩机上的青铜箭簇三面流水线造型,且等边等长等重,完全“标准配置”,适用于全部军队所有的弩机。5000名弩机手可以在一分钟内可连续射箭50000枚。镀镉利剑能千年不锈,曲而不折,弹直如初。这些,反映了秦人在青铜制造方面已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地步,以这样尖端的技术水准来铸凿小小的印章,肯定是不在话下的。

秦代官印与其前代战国官玺明显不同的是,秦以前印章称为“玺”,“尊卑共之”,没有例外;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制定了明确的印章制度,只有皇帝用印称玺,其材用玉;臣民印信一律称印,其材用铜。印章制度下的印章制作标准是准确清晰而完备的。从形制上看,战国各国官玺形制尺寸相互差别极大,朱白文均有,边栏界格的使用亦不划一;秦代官印的尺寸则基本统一,为2至2.5厘米之间,皆为白文印,多为方形印,正方形的为正格,非正方形的基本下一个等级,设有“田”、“日”边栏界格。未加“田”字格的“召亭之印”(附图一,图片在文章底部,其余附图如同、“修故亭印”附图二是级别很低(十里设一亭)的官印。还有一种半通印,规格相当于方印之半,加日字格,是低级职官用印。从文字上看,战国玺印文字无统一规范,各国使用自己的通行文字,地域特征比较明显;秦代印章则“书同文”,统一使用秦篆。从制作方法上看,战国玺铸印极多,凿印较少,秦印则大多出于凿刻,印文线条劲健挺拔,少部分的铸印印文线条粗壮饱满,开启汉印方中寓圆,雄浑大方一路先河。

我们现在可以从做印法的技法层面来分析秦印。“曲阳左尉”(附图三)、“南宫尚浴”(附图四)、“小廄南田”(附图五)等这一类印最能体现秦官印文字的篆法美,字态修长、方折挺直、圆劲遒媚。封泥墨拓上的朱文尤为清晰美观,如“皇帝信玺”(附图六)、“公车司马丞”(附图七)。印面设有边栏界格的这种格式,使文字趋于严整。边栏界格的章法意义就在与此。如秦“丽山食官壶盖”文字(附图八),可视为标准秦篆,字型修长,风格秀丽,但如果将它照搬到印面,它的齐肩对称的外弧线具有章法的排斥力,必须有边栏界格作为团聚手段,如同文秦封泥“丽山食官”(附图九)。再如秦封泥“宜春禁丞”(附图十)和秦印“宜春禁丞”(附图十一)的对比,前者边栏界格的必须和后者边栏界格的多余。当齐肩对称的外弧线渐渐消失变为直线时,边栏界格就显得多余,逐步走向汉印式了,如“代马丞印”、“右淳右般”(附图十二)。将秦篆经过省减、移位、挪让等艺术处理使之更适合于章法表现,“摹印篆”就这样产生了。这种“摹印篆”已与字型修长、齐肩对称,舒展自如的标准秦篆不尽相同,加之在铜质印坯上施以凿刻的制作方法,就使文字更接近同时代凿刻的诏版文字。其特点具有方中寓圆、率意自然、诙谐风趣的风格。秦官印“中官徒府”(附图十三)和秦封泥“中官丞印”(附图十四)均属中官,一为府印,代表政府部门;一为丞印,代表领导个人。以今推古,府印印面大于丞印印面也就不奇怪了。象“中官徒府”这样具有生涩感线条的凿印还比较少见,极有可能是铜印的锈蚀所致。凿印线条的遒劲在于运刀刊行的爽利,是凿子和笔意共同作用的结果。铸印线条浑厚,是因为精巧的转折处全被圆转所替代,窥其线形变化只能在两端慢慢寻找。秦封泥“中官丞印”一派严整庄重气象,绝无枝蔓旁杂,具有精工典雅气息。这样对比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法丘左尉”(附图十五)和“废丘丞印”(附图十六),“长平乡印”(附图十七)和“长平丞印”(附图十八)。所见秦封泥比传世的秦官私印都要来的正统规范。将秦封泥文字汇集起来既可以弥补秦印文字的不足,又可再现秦文字的标准规范。

官印证史,私印求趣。秦代私印的篆法往往最见奇崛,进而影响到章法的随心所欲随机应变。比较另类的篆法形态和章法结构的私印绝大部分应该是殉葬冥器。由于时间造成的审美上的差异,这一类“等外品”的无拘无束烂漫天真被今天的我们所激赏。如半通印“阴秦”(附图十九),“阴”字的反文,“秦”字下部的误凿;“范公子印”(附图廿)的篆法错位;“张破戎”(附图廿一)的随机应变;“上段周造”(附图廿二),印面呈长方形,外加边框,中间没有十字界格。字用秦篆,体态修长,方中寓圆。势如古玺,错落有致,率意自然。对角呼应对比等创作手法的运用已炉火纯青。这一类印最打眼的是因为篆法形态的“似是而非”而带来的构图新奇。也有相对工整一路的私印。如“婴玺”(附图廿三),“婴”字比较舒展,上部的两个“贝”字有宽窄之分。“玺”字一路凿去,下面的“玉”或“土”竟无法安身,直接以一短横代之,倒也疏朗别致;“李朝”(附图廿四)从上到下,通篇洋溢着轻松愉快、烂漫天真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值得关注的是唯一未作倾斜的一条横直线,就是“朝”字左下“十”部的横线。此横线为“朝”字在倾斜中保持平衡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协调此印章法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印的章法可分为外章法和内章法。外章法就是指它的外部形状。除了常见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通之外,还有曲尺形状的如“杜秉”(附图廿五),心形形状的如“骀”、“贾安”(附图廿六)等。内章法是指印面的构成变化。它一方面服从外章法,另一方面又从离奇的篆法中讨得生机。为了克服篆法上的散漫,印工们随意增加改变文字点画以外的线条的数量和形状,以达到章法上的美化和视觉平衡。如“田罽(附图廿七)”、“阎欧昫”(附图廿八)、“王驵”(附图廿九)、“范脽舆”(附图卅)的内框线。比较少见的双边朱文印“王盼”(附图卅一)。它的反文是不是和古玺“仲(免)述之玺”(附图卅二)有什么血缘关系,还有待考证。长方形横置如黄金分割等离子电视机的“苏被”(附图卅三)、“狗敢”(附图卅四)、“张援”(附图卅五)等。无论何种形状,印文都能随遇而安,处理得极为和谐统一,显示出高超的应变技巧。

秦印的刀法实际上是刊凿的技法在印花上的误读。它不似后来汉将军印的直线纵横,气酣力霸式的线条搭接,而是比较委婉生拙地刻出篆法形态。放大的效果应该是和秦诏版、秦权量的刊凿的技法相一致。“王鞅”(附图卅六)和“臣鞅”(附图卅七)属于抽插式的两面印,做工比较粗糙。线条刊凿的捲边未经打磨,字口和印面不在一个平面上,揿泥使用没有问题,但今天用钤印的方式再现印面时,造成字口边缘的露白,产生了类似镂空的效果。所以说,这类异趣与其说是秦印使然,还不如说是凿印使然,是凿印粗率使然。“王鞅”基本不影响释读,“臣鞅”已是雾里看花不太分明了。这样比较粗糙的制作工艺大多反映在私印上,如“离印”(附图卅八)、“李黝”(附图卅九)、“得”(附图四十)等。传世秦官印和挖掘出来的秦官印基本上没有发现这种情况。由于是殉葬印,由于印工们的匆忙,他们在印面上可以凿出无尽的奇思妙想结构变化。他们的草率涂鸦之作,成为千年之后管窥千年之前自由心灵的通道。站在艺术的立场上,人们不在计较这些印章是生前腰戴还是死后殉葬了。

我们发现青年篆刻家戴文将这种异趣运用到自己创作中,如“涅盘妙心”、(附图四十一)“宠辱不惊”(附图四十二)。这时的露白镂空己然成为有明确审美目的的技法手段了。“涅盘妙心”将露白镂空放在印面的中上部,以此来对应印面下部垂脚线的实处虚空;“宠辱不惊”则增加了许多个人想法,和“涅盘妙心”的技法运用拉开了一点距离。他用中部的露白镂空来团聚章法集中视线,这一目的已基本达到,但线形的扁薄和露白镂空这一技法的初衷又产生了新的冲突。就这件作品看,似乎还未到统一和谐。如果将这一手法直接运用到线条上,效果又会怎样呢?邓散木在《篆刻学》“章法篇·挪让”里例举了自己的创作作品“有人亭亭”(附图四十三)。他反其道而行之,在粗壮的线条上开河凿沟,产生了类似蚕儿吃桑叶的肌理效果。新则新矣,终难圆融。可能他也感觉到不太自然,只是偶一为之而已。

相对而言,秦印晚出,其上接古玺,下启汉印,远昭近代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丰富的艺术蕴藏亟待进一步挖掘。这是前人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