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史书”叙瑰丽楚文化

 红豆居士 2014-07-11

青铜“史书”叙瑰丽楚文化

——“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亮相国博

李韵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11日   09 版)
青铜鹿角立鹤,造型奇特,可能是导引墓主灵魂升天的神异之物。
凤鸟扉棱青铜镈(音“伯”——记者注)。春秋时期比较流行青铜镈,既是祭祀用的礼乐器,也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本报记者 李韵摄)

越王勾践剑
剑身上的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曾侯乙墓、编钟、越王勾践剑,让江汉地区的青铜器享誉中外。7月3日至9月3日,湖北省博物馆带着本省境内出土的122件(套)商周文物,以“江汉汤汤(音‘商’——记者注)”的主题亮相国家博物馆。观众在此可以触摸到江汉地区从商周至战国由弱到强的发展脉络,嗅出楚文化的气息。

 

黄河文明江汉闪耀

 

    说起中国南方的先秦考古,有一处遗址必不可少——盘龙城。这处发现于武汉市黄陂地区的早期商城遗址,不仅有古城垣、大型宫殿基址、高级贵族墓葬、手工作坊等大批重要考古遗迹,而且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等珍贵遗物,其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的商王朝大体相同。盘龙城无可争议地证明:早在3500年前,江汉地区已经成为商王朝南方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文明开始交汇融合;从此,华夏文明开始在江汉之滨闪耀光芒。

 

    展厅里的尊、彝、鼎、簋、壶等青铜器,看起来与陕西、河南等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非常相像。湖北省博物馆策展人王纪潮告诉记者,南下的商朝贵族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青铜制造技术,因此,这时的江汉地区的青铜器无论从制造技艺、器物造型,甚至“九鼎八簋”之类的器物组合都与中原地区差别不大。

 

    展厅中间有一排独立展柜,摆放的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然而,排在第二个的“扉棱兽面纹提梁卣”却瞬间就从它们中“跳”出来。提梁卣(【yǒu】,古代盛酒器)是西周时期流行的器物造型,但这个很特别,它通体都雕有饰纹,图案繁复。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兽面图案浓眉杏眼,似乎带着笑意,动物的五官略显夸张,却不失生动。与常见的威严甚至吓人的兽面纹相比,真是很“萌”。

 

礼崩乐坏楚国崛起

 

    江汉地区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辐射中心。春秋早期,楚国势力迅速强大,其周边诸国或为其所灭,或沦为其附庸。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便是最好的例证。

 

    记者看到,这柄青铜剑的剑身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圆形剑首顶端铸有突起的、宽度不到一毫米的同心圆。剑身一面铸有错金铭文2行8字“越王鸠浅自作用剑”。据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鸠浅”即“勾践”二字的异体,证明此剑为越王勾践之佩剑。而此剑是楚灭越战争中的战利品。

 

    随着楚国实力的迅速膨胀,独具特色的楚文化逐渐表现出强大的自信心与竞争力。春秋中期开始,在物质文化和礼仪生活方面,以湖北为中心的江汉流域广大地区受中原王朝的影响逐渐减少,楚人的文化特色日益浓郁,这种变化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表现得格外突出。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作为本次展览标志的鹿角立鹤了。这件出土于曾侯乙墓的青铜器,可谓是所有出土文物中造型最神奇的。这只长颈神鹤双翅平展,头插两只鹿角,昂首伸喙,站在展厅入口处,犹如一位迎宾司仪。据了解,它以榫卯连接,可以拆卸成6个部分。方勤说,这件青铜器出土于墓主人的棺侧,很可能是导引墓主灵魂升天的神异之物,也可能是沟通人、鬼、神的灵媒。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赋予了这只长鹿角的鹤无尽的神秘感,形象地展现了楚地文化中重巫、尚怪的文化特质。

 

八音和鸣随州鼎盛

 

    9000年前,河南舞阳贾湖地区的先民创造了骨笛,吹响了中华音乐史上的第一个音符。夏商周时期,形成了独步天下的青铜礼乐文明。

 

    湖北是中国出土早期乐器最多的地区,囊括了先秦乐器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记者注)的全部种类。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乐器125件,其钟磬排列是符合墓主诸侯国君身份的“轩悬”;战国晚期九连墩1、2号墓出土乐器90余件,其钟磬排列是符合墓主人卿大夫身份的“判悬”。这些随州出土的实例是对先秦礼乐制度的印证,也表明西周建立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仍被沿用。

 

    或许是编钟的出镜率太高了,反倒是旁边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更吸引记者。乍看,它像烈焰熊熊的火盆。待靠近细瞅才发现,是一根空心的圆柱被群龙簇拥,八条大龙身上又攀附数十条小龙,龙身相互穿插盘绕,从而形成了这种繁复立体的造型。通过展厅里的触摸屏,记者了解到,这是一个建鼓的底座。建鼓是以木贯鼓树立的双面大鼓,与玩具“拨浪鼓”的样子类似,用于祭祀场合。此建鼓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鼓座中心圆柱的口沿上还有“曾侯乙作持”五字铭文。

 

    与建鼓座并排还有一只距今3000年的铜鼓,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鼓。专家说,这种铜鼓目前存世仅两件,另一件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铜鼓由鼓冠、鼓身和鼓座组成。鼓冠好似一座屋檐高耸的庙宇,又像是一个圆形嘴巴的小动物面孔。当记者从正面观赏这件铜鼓时,居然发现了很多张表情生动的面孔,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或是在凝思,或是在发呆——铜鼓,“萌”了3000年。(本报记者 李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