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客观的,知识是可以习得的,知识的生命力在与修养。修养是主观的,修养是自我驾驭知识的力量。所以,知识外在的,修养是内在的。知识和修养在内外映照。 一些人知识多了,掩盖了自己的修养,一些人修养明显,却显得无知。人们总是这样不平衡。知识和修养恰到好处也是很难的。 借助知识修养,修养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在的知识----修养就是内在的知识。知识是枯燥的,客观的,并不能因为有知识就会有修养。因为知识变成修养需要时间。没有把知识变成修养,知识和生命还是脱离的。 学校教育只能教知识,而不能教修养。修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修养是把知识变成自我生命的过程。经过修养的知识是属于生命的,而未经过修养的知识还是死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进入修养的知识才是力量,没有进入修养的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就像车子,如果车子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样车子再快也与自己无关,而自己进入车子,车子才能把自己搬运到目的地。 如果一个人有许多的知识,就像有许多的交通工具,但是自己还是步行的。因为知识和自己无关。 西方的教育是知识教育,现代的教育业是知识教育,这种教育的弊端是,知识与生命无关。没有人因为学校的知识而改变了自我对生命的认识,应试教育更是如此。应试教育学生是----知识的机器。
修养是关乎生命的知识。修养了的知识才是“知行合一”的,而未经修养的知识-----知行可能是相反的,自己是这样想的,却是那样做的。知识和生命是矛盾的,-----老实说,许多人因为知识而引起了烦恼,而不是安静。知识引起烦恼,是因为知识和生命是矛盾的。需要的知识没有,无用的知识很多。这样生命总是被无用的知识“拥挤”,不能顺畅。 知识很多,就像汽车堵塞的路面一样,齐刷刷的知识,却堵塞了生命的通道。我敢说,部分人是被知识挤死的,被知识扎死的,被知识拥堵的,被知识害了的。因为于己无关的知识是生命的累赘,生命背负着这样的知识“只能卖弄,不能使用。”因为可以使用的知识只能是进入修养的那部分。属于生命的知识才能实用。 可能王阳明没有说清楚,知识的层次,知识是客观的,行为是主观的,当知识和行为一致的时候,只有知识变成修养的时候,这时候才能“知行合一”。这个历史性的问题这样解决了。而历史上人们在知行合一中所废的周折是那样多。
知识就像对象,不是自己的对象再多也是空的,属于自己的对象只有一个,这个对象与自己的生命是一体的。这个对象才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这个对象才与自己是如影随形,知行合一的。夫唱妇随的。 有的知识是情人,是专门卖弄的知识。一些人在情人中得到的是人前显胜的虚荣心,而这样的知识看似很好的,比如口才,演讲学,八卦知识,但是这样的知识是情人,她们接近你是因为你本身的劣根性,而不是因为你的优点。缺点越多的人越会有情人,自身缺点很多的人,知识体系越杂。这些知识就像情人之间的争风吃醋,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恍恍惚惚。此外别无用处。情人是因为自己的劣根性引起的,而杂乱的知识是自己的意识混乱引起的。 儒家的知识最终没有形成属于生命的,就是因为儒家还有“卖弄”的痕迹,老子批判儒家“骄气多欲,浮词淫志,”儒家的知识真是这样的。儒家对知识的态度也是这样的,礼仪是纯粹满足虚荣心的知识。道家的知识是朴素的,是属于生命的,佛家的知识是明心见性,都是属于生命的。现代的知识是纯粹与生命无关的,一个人可以掌握某种技术,这种技术对生命是危害的,还是帮助的?人们都不去管。所以,现代社会,被知识害死的人很多。知识是力量,是回击自己生命的力量,有知识的人死于自己的知识。聪明反被聪明误。现在回看到高智能的犯罪----知识犯罪成为普遍的。这就是知识害死的人,
知识没有成为自我生命中的内在的灵魂,而是口头上的,自我卖弄的东西,迟早,这种东西会危机生命。知识就像权利,权利是客观的,权利就像刀,是杀别人的,也是自杀的工具。知识也是这样。知识是力量,是外在的力量,也是内在的力量。一种力量是向外的,一种力量是针对生命向内的。读书也不完全是好事。 有的知识教给人的是自我卖弄,只有“仁爱”是内在的。信实是内在的。没有内在的修养,知识还是死的,死的知识的数量越多,对生命的危机越大,因为生命伴着死的东西在一起,生命也会死去。死的知识不会帮助自己,自己如何呼唤也不能呼唤死人来帮助。死的知识就像死人。 属于生命的知识,就像自己养的孩子,在几岁之后,就可以呼唤帮助自己,拿来这个东西,拿来那个东西,这就是修养中的知识。 人们拿生命,金钱换取死的知识,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死的知识不能拯救生命。死的知识,陌生的知识,痴迷魍魉的知识,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会把生命撕扯成碎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内在是糟糕的,这样还不如无知淳朴的村夫。 人们可能想欧也妮葛朗台,死的知识就像葛朗台的财富,是破铜烂铁,是废纸杂物,这样的知识不能帮助自己。许多人的内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影和恐惧,这是因为僵死的知识是恐怖的,僵死的知识属于地狱。这样的知识使人看不见世界的美好。 教育如果没有准备把知识变成学生的修养,这样的教育可能都是失败的,不管是北大,还是清华,还是什么高级的学府。进入大学得到的不是书本知识,而学院中的独特的气氛,是那种东西会进入生命。大学中如果没有那样的气氛-----生命的灵动感----什么大学也和沙漠一样。一本书在沙漠读,和在学府中读结果是不一样的。
修养是把知识变成生命本身的过程。这个过程都是主体性自己亲自办的,就像自己的孩子自己养一样。这个过程很可能是漫长的,但都是必要的。主体性把知识变成属于生命的修养,这样的知识是帮助自己的力量。舍弃主体性,靠借贷而来的知识,一时好像是富翁,但是最终要还贷款和利息,那时自己可能一无所有。这种知识最终要生命还债。还有利息。生命最终被知识害死。 生命被知识折磨,就像自己被债主折磨一样。许多人的内心的矛盾,恐惧,惶恐不安都是知识引起的,都是陌生的知识,外在的知识,虚荣心的知识,卖弄的知识引起的。真正的知识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这个孩子可能也会污泥,但是不会击垮生命。会帮助生命。 知识和生命的程度平衡是很好的,就像美人的肌肉和骨感的平衡。知识多到难以驾驭,不如少些,知识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自己难以认识和驾驭。知识和生命是平衡的,生命就是理直气壮的。而知识很多的人,就像被食物撑得呕吐的人,这种人因为知识多生命受到的折磨,比饥饿的人还糟糕。 知识和生命平衡的时候,就是修养。知识大于生命,知识就会危及生命,知识小于生命,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把知识和生命处理到“平衡”就是---修养。
在重视知识的时代,人们舍弃生命而追求知识,得到知识而丢弃生命。这是合情合理的。 知识和生命是不平衡的,知识就会造成内心的矛盾和恐惧。有的人不知道某种知识还好,因为那样他就不会死。比如游泳的知识,骑马的知识。不能驾驭的知识都会危及生命。这是我多年的思考所得。 知识和财富是一样的,有的人是因为巨大的财富害死的,有的人是因为财富太少而铤而走险。而有的人的财富和生命是适度的,一辈子不缺钱,不缺少理解世界的能力,一辈子内心较少矛盾的恐惧。这样才能长寿。 修养是驾驭知识的能力。不能被驾驭的知识都会危及自己,都会扭变世界,就像喝醉酒的人看见摇摇晃晃的世界,有的知识正是烈酒。世界因为这些知识变成了奇形怪状的,自我因为这些知识变成神经兮兮的。我亲自地观察,一些有知识的人有神经病特征,因为他们不是监狱知识,而是被知识驾驭,他们自己也惶恐不安,也催促别人惶恐不安。
远离不能驾驭的知识,接近自己可以驾驭的知识,而不是趋奉大众在流行什么知识。别人可以驾驭的知识自己未必能够驾驭,不能驾驭的知识,即使是善的知识,到自己这里变成了恶的。就像别人驾驭汽车帮助客人,而了一个人驾驭汽车翻下悬崖,害死了自己和客人。不是因为知识的善恶,而是因为自己对知识的驾驭力---修养。 修养是知识和生命的平衡,可承受力。把火弹放在谁的脚面上,任何修养好的人都会暴跳如雷。所以,修养是知识和生命的吻合度。知识无善恶,驾驭有输赢。如果自己无法驾驭,宁可敬鬼神而远之。邪恶是因为自己难以驾驭的知识引起的,善是自己可以驾驭的知识引起的。这是我的新论,我相信别人都没有这样说过。 知识就像骑马,自己可以驾驭的马不会摔死自己,如果自己连马都无法驾驭,不如骑驴,骑牛。或者步行。因为生命存在的本质始终是---自我,而不是自我的对象。不能驾驭的知识就像河东狮吼的妻子,自己没有因此而得到幸福,甚至因此而命悬一线。这样不如打光棍。如果知识使自己神魂颠倒,不如返璞归真。
自我,自我的对象,这是两回事。许多人以自我的对象为自我,这是错了。即使是你的儿子是皇帝,你自己还是贫民。自我和自我的对象要分清楚。自我是主体,自我的对象是客体。即使是命运自我的对象,自我还在,而为了得到自我的对象,丧失了自我,自我的对象也成云烟。 客观主义使人们重视客观,而忘记了生命存在的主体性是自我。得到自我的对象和自我是平衡的,这就是幸福。贪婪之所以是罪恶,是因为贪婪打破了自我和自我对象的平衡。应该有的都有了,不应该有的没有,这就是幸福。自我是应该有的,自我的对象不一定是应该有的,可能是生命的累赘。 修养是维持自我和自我的对象平衡关系的那种能力。可驾驭就接近,不能驾驭,就远离。这就是修养。智慧就是分析什么是可以驾驭的,什么是不可驾驭的能力。
本文的心得,我才看见知识是客观的,知识与生命的平衡关系就是修养。这使我对生命第一,知识第二有所认识。“我”是第一的,“我的对象”是第二的。“我”与“我的对象”的平衡关系就是“知行合一。”修养的最高的境界是,自我对自我的对象没有任何驾驭的欲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