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内观修身的目的

 汐钰文艺范 2016-12-27

        儒家修身的目的,如孟子言,是“致良知”。什么是“良知”?孟子认为是人的“不忍人之心”,实际上就是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之“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种德性蓓蕾。孟子认为这四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内心固有的,只是因为人在与他人、与社会生活的交流中,被影响、被分心、被蒙惑,才不同程度使内心疏远“不忍人之心”。致良知,就是保持人的现实状态与本心的“良知”不远离,保持这种关系的平衡与协调。而要真正实现这种平衡与协调,“内观自省”是非常必要的方式和手段。
        内观自省,一旦养成了生活的习惯,不仅能使仁义礼智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心理欲求,而且能使个体产生巨大的精神愉悦,由人格的善导引出人格的美。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之“四端”是天赋的良知,但如果不自觉的培育、扩充和践履,就有可能丧失殆尽,孟子把它称为“放心”。对于人天赋的“良知良能”,“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得之者为人,失之者为禽兽。孟子认为,人们求知识、做学问,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是“求放心”,恢复和保持人天赋的良知良能。人们如果能恢复和保持人的天赋善性和能力,就能够达到完满自足的境界,也实现了人之为人的终极目标。
       孟子认为,导致人们良知良能丧失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种种物质欲望和因物质欲望形成的心理状态,因此,要恢复和保持人的良知良能,就要养心,修养自己的内在本心。修养内在本心的最重要的方式方法就是内观自省。他说:“荀得其养,无物不长;荀失其养,无物不消”;“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译文:“如果受到培养,就没有不生长的事物,如果失去培养,就没有不消亡的事物”;“身体各部分有主有次,有大有小。不要顾小而害大,顾次而害主要。只着眼和保养小处者小人,着眼和保养大处者是大人”。)

        儒家修身的目的,如孟子言,是“致良知”。什么是“良知”?孟子认为是人的“不忍人之心”,实际上就是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之“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种德性蓓蕾。孟子认为这四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内心固有的,只是因为人在与他人、与社会生活的交流中,被影响、被分心、被蒙惑,才不同程度使内心疏远“不忍人之心”。致良知,就是保持人的现实状态与本心的“良知”不远离,保持这种关系的平衡与协调。而要真正实现这种平衡与协调,“内观自省”是非常必要的方式和手段。
        内观自省,一旦养成了生活的习惯,不仅能使仁义礼智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心理欲求,而且能使个体产生巨大的精神愉悦,由人格的善导引出人格的美。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之“四端”是天赋的良知,但如果不自觉的培育、扩充和践履,就有可能丧失殆尽,孟子把它称为“放心”。对于人天赋的“良知良能”,“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得之者为人,失之者为禽兽。孟子认为,人们求知识、做学问,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是“求放心”,恢复和保持人天赋的良知良能。人们如果能恢复和保持人的天赋善性和能力,就能够达到完满自足的境界,也实现了人之为人的终极目标。
       孟子认为,导致人们良知良能丧失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种种物质欲望和因物质欲望形成的心理状态,因此,要恢复和保持人的良知良能,就要养心,修养自己的内在本心。修养内在本心的最重要的方式方法就是内观自省。他说:“荀得其养,无物不长;荀失其养,无物不消”;“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译文:“如果受到培养,就没有不生长的事物,如果失去培养,就没有不消亡的事物”;“身体各部分有主有次,有大有小。不要顾小而害大,顾次而害主要。只着眼和保养小处者小人,着眼和保养大处者是大人”。)
(本文作者:韩鸿胜,天津市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内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内观文化研究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