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力自虚空而出(Cc,yang)

 MZY649 2014-07-12

 
 
 
曾有朋友问我发力的力源在哪里?也就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开始使劲?
我说,你这么一问,就说明你完全不懂发力。

发力来自哪里呢?

发力来自虚空,虚空所以能发力,是来自身上的规矩,身上的规矩则来自拳架子。要说力源,这就是力源。真正通透的发力,无不是起自虚空中,任何假借或预示,都将破坏或至少降低发力的质量。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拳架子,如果没有从拳架子中使规矩上身,即使内心虚无也产生不了通透的发力。这就是有与无的辨证关系。所谓有无不立,孤有不立,孤无亦不立,非有无不立而不可。

所以练拳,一要知规矩,二要多练,让规矩上身。而用时,要忘掉规矩,自虚空而出,因敌成体。发力如此,打法亦如此。所以神要蓄,劲要缩,形要正,法要纯熟,明乎顺逆。

劲力之大小也是源自站三体式和盘拳架子.

“自虚空而出”——这个提法并非是我的发明,而是来自孙禄堂先生的著作,尤其在《八卦拳学》和《拳意述真》中对此都有明确的提法和详细的描述。

发力自虚空而出,若能无时不然,通透如志,则是化劲阶段才有可能。若偶尔做到,明劲阶段就能出现这种现象,并应该有这样的追求。练拳要按照规矩,并要通过大量练习而忘掉规矩,用时才能自虚空发出。

之所以要提出发力是“自虚空而出”,是强调一个正确的追求方向,如果仅从身体的某些部位去追求发力,将愈趋愈远,不得正轨。方向上不能出大的偏差,提醒而已。

关于丹田是练拳时需要注意的部位,气归丹田,徐徐而入,劲缩丹田,顺逆之理。用时则不可意想丹田,运气丹田,抖动发力,皆是病,不合于实战。发力唯自然唯是,初时,可借一惊之中,之后,以七情引发,再后,全由虚空而出。

想通过哪里发力,你发力时的阻碍或瑕疵就出在那里,换言之,你发力难以提高的症结就出在那里。

我近来偶尔与人游戏,有时不意间一动,事先并未想要发力,只是随意一动,劲力冷快而通透,相戏者脸色陡变,跌于丈外。他惊骇,我亦惊骇。再试,想找出具体的关窍,以便巩固,结果每次发力效果都要大打折扣,不能再现。数日后,不意间有时能重现此劲,如自虚空而出,酣畅淋漓,于是知虚空不虚绝非诳语。如果这一时期练拳较勤,则重现几率高,如果这一时期练拳较少,则难以再现。

虚空发力,劲力通透冷绝,一靠拳式中的规矩,二靠勤练站桩走架,三靠不可预设,此三者同备,发力时才可能做到通透冷疾。

练拳时息息归于丹田,应敌时不要想丹田,仅随势而动,自虚空而出,劲力通透冷绝。一想丹田,劲力来得就慢,也欠通透。

出自丹田、出自虚空,对于发力而言,两者并不矛盾。一个是谈产生的机能,一个是讲应用时的心法。自虚空而出,是讲用时的心法。

真气是理,丹田是养气的关窍之一,虚空则是运用真气的心法。三者不可混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