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的启示:〖南京大屠杀〗

 烟山图书 2014-07-13

经典的启示:〖南京大屠杀〗  


经典的启示:〖南京大屠杀〗 - 石墨閣 - 石墨閣

李自健油画 南京大屠杀

经典的启示:〖南京大屠杀〗 - 石墨閣 - 石墨閣

画家梁鼎铭 南京大屠杀
   
经典的启示:〖南京大屠杀〗 - 石墨閣 - 石墨閣
 
南京大屠杀(水墨)
作者:丸木位里 /丸木俊(日本)

经典的启示:〖南京大屠杀〗 - 石墨閣 - 石墨閣
 
经典的启示
丸木位里/丸木俊日本 
编辑/雨浓
 
南京大屠杀这个富有历史意义,它不仅仅是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对我们今天的美术创作也具有很大的启示。它不仅陈列了历史性的作品,反思“二战”并回顾了那段烽火岁月,它还汇集了近年后世艺术家关于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艺术作品。那么,我们就会提出一个问题: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的老一辈艺术家是怎样表现这个主题的?没有亲身经历的这些艺术家又是怎样表现这个主题的?前者包括参加过八路军、新四军,曾生活在延安、江南的革命画家们,他们的作品,尤其是古元、彦涵等画家的版画创作非常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现实情境,具有纪实性、号召力和鼓动性。这些作品描绘战争的灾难,揭露敌人的暴行,而更多的则表现了解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其中有的涉及到了具体的战役、事件和英雄人物:一些大后方的艺术家也在作品中表现了时代的主题,如唐一禾的《七七的号角》和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沦陷区的艺术家们并不甘心做亡国奴,但只能揭露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代表作是蒋兆和的《流民图》。《流民图》是蒋兆和一生艺术倾向的集中性表现,在作此画之前,画家画了一系列骨肉离散、民不聊生的下层人民的形象,但他认为这些形象还不足以表现整个民族的灾难和自己心中的情感,所以,他就把各种形象集中在这幅作品里,以群像的方式和悲剧性的主题揭露了所谓“大东亚共荣”的假象。这幅图的中心情节是躲避轰炸:母亲紧紧地抱着孩子,老人捂住耳朵,这些下意识的动作汇聚为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有力地表达了人民对敌机轰炸的仇恨。而画卷末的知识分子则显出内心的反抗及对和平与胜利的希冀。这幅画在1943年的北平展出时,第一天就遭到了日本宪兵队的禁展,此事件也正点明了这件作品的倾向性和震撼力。所以,称它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它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留给画家的深刻记忆,是这种记忆的造型性的深刻显现。由此可见,战斗在第一线的、大后方的和沦陷区的艺术家们在不同的区域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抗日艺术创作。 
    
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那个时期是世界现实主义特别高涨的时期,全世界的艺术家都用画笔作为武器投入到了这场战斗中。“二战”期间有几件大型的代表作品,其一即蒋兆和的《流民图》,采用写实主义的中国笔墨语言;其二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用立体主义的语言和现代的思维控诉了当他的家乡受到战争蹂躏时军国主义犯下的罪恶;其三是丸木位里、丸木俊夫妇的《原爆图》,它直接表现了美国对广岛和长畸的轰炸,却间接表达了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抗议,他们用写实主义语言和象征主义思维揭露了这场灾难。这三件代表作的作者处在不同的国度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实现和读者的沟通,其共性则是现实主义精神和巨大的人文关怀精神。 
    
1988年,我去日本时访问了丸木位里夫妇,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参观了这些画作,并深受感动。我也曾问到画中主题与现实主义的关系,他们说曾受到蒋兆和的影响特别深,在创作中使用了炭精棒、水墨和色彩,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绘画有所接近,而他们与蒋兆和又共同吸收了西洋画的技法。后来,1975年,丸木夫妇又创作了约高5米、长10米的巨作《南京大屠杀》,这说明两位画家是非常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他们还为此打了一场官司,丸木美术馆曾被禁展,但经抗议之后,丸木美术馆在日本及至世界就更加有名了。这二位老人的作品对中国的画家也产生了反馈,周思聪就深受其影响,并与他们有深厚的友谊。周思聪为创作《矿工图》组画,与卢沉亲自去东北了解当年的战争情况,体验矿工的生活。在创作中,她运用了写实主义与立体主义等综合的方式,《矿工图》也是继《流民图》、《格尔尼卡》、《原爆图》之后的又一经典性作品。当代的画家们不无突破,但在创作心态和艺术技巧上都与前辈有相当差距,这也反衬出这次展览对当代艺术的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