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可以依赖谁?

 丘浓 2014-07-13

  现今社会,人和人的关系到底是近的,还是远的?

我们可以依赖谁?

 

 近,是因为网络和电讯交通发达,想见面可以相互联系的方式有很多;远,可以用个你可能也会遇到的事情来描述:在你的电话里,有很多的号码,朋友也很多,有的人因为电话的丢失了,可能一生都不再会去联系,人和人的关系成为了一串串电话号码;又或者,你的亲戚家人都在同一个城市,一年却难得见几次面,相反,你在广州,有可能一个月见好几次你在北京的同事。

 

亲疏关系似乎在发生改变。在过去的年代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似乎在慢慢疏远,而同事似乎成了亲近的人。那我们的心灵到底依恋于什么样的关系,又或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些心事,或者建议不再对最亲近的人说了,夫妻关系之外的红颜知己或者蓝颜知己在取代夫妻间悄悄话的亲密。父母兄弟似乎也不再是情感依赖的对象,朋友却成了可以倾谈的人。社会的进步,打破了人原有的依恋和依赖的模式,我们的情感依恋将投向哪里?又投向谁?

 我们可以依赖谁?

精神层面的情感依恋的需求增加了。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后,人们对精神感受的追求进一步的提高,原先的对象已经无法满足精神上对于关系,相互支持等的照顾,从而人们开始在原先的依恋对象以外寻找精神上的照顾者,也会更多的需要去扮演更多人的精神照顾者。这好比是之前人多食物的需要仅仅果腹和营养口感,而现在人们对于食物要求已经进步到对食物的生产环境等等了,选择也就多了,一两个餐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是长期压抑的一种释放,当然释放过程中甚至会有些过度。

 

美国70年代曾经出现过“性开放”的一个时期,那是性爱已经不仅仅限于配偶之间。性爱中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需求正好是在50-6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60年代经济萧条中积累下来的,在一个时期集中的释放。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满足。夫妻间,为了家庭的共同目标而辛苦劳碌,有一天,发现彼此之间一天说不上几句话。不再像以前,夫妻间可能有类似的生活,工作环境,价值观等都有类似之处,自然,“共同语言”就会多很多,情感交流中也可以彼此获得满足。现在因为彼此环境不同,遇见的事情和关注的问题似乎都有很大的差异,“共同语言”很少很少,情感需求因此被忽略。

 

在中国文化中更注重集体利益,忽略自我价值和自我利益。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现在我们做的许多事情会与传统文化有冲突。比如,成功学就告诉人们要掠夺,要争取更多的资源,这是人类本性所向。而在中国文化下却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在这样的矛盾观念冲突下,人的内心会对现在的社会产生怀疑,这样的怀疑会影射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人和人之间的不信任也因此而产生。想占有更多利益,并在占有以后保护自己的利益,但害怕有人来抢夺,那就希望别人不要来抢夺,这显然是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在向朋友借钱的情形中就会很明显,许多人会因为要顾及朋友情感还是顾及自己利益中进行选择,最后,人们通常会用另一个极端的方式,就是用破坏关系,远离关系的方式来应对。而朋友之间的信任或者相互依赖的感觉就会被打破。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同样充满着矛盾。从小我们被教育要服从,要帮助他人。而现代观念是人必须要有自我,有了自我,心灵才自由放松。当我们通过自我分析和学习会发现,我们的困惑有一部分来自自己的父母,这时你可以如何去面对?在情绪中,很难理性的把自己和父母当成两个个体来看的。这样的情绪,需要一个处理的过程,稍微的分离,也给自己情绪处理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空间,而现实层面来看,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似乎不亲近了,再也找不到那种相互依赖的感觉。其实这是进步,但这样的进步,会让父母与孩子双方体会到分离的哀伤。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国的孩子,哪怕他们做了父母,他们还是孩子。似乎只有到父母离世,他们才真正长大。虽然说得有点极端,但再仔细体会自己或者去观察周围的家庭关系,确实如此。西方国家孩子到了18岁需要离开父母,自己去成为自己。这也就脱离了依赖,他们会引以为豪。而中国的孩子,到了20多岁,也许还在责怪父母。实际上这是依赖。

 我们可以依赖谁?

人到最终都是以独立的个体去面对这个世界的。之前的观念是“嫁汉吃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实际上是关系太紧密,忽略自我的表现。当我们在几千年的传统下,忽然要去面对一种全新的观念,一定会适应不良,也一定会患得患失的。这是一个过程。为什么中国人在一起喜欢斗,而一旦出去后,独自一人去面对世界的时候,都可以创造出一翻属于自己的天地呢?其实很简单,在家依赖惯了,能力也就没有得到展现,就好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般,出去了,依赖心没有了,那就靠自己了。但是相互依赖的文化,恰恰可能在西方独立自由的文化里,形成了对比。中国人出去很团结,反而更容易成事,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可以依赖谁?

现今社会,所有的东西都在改革,经济,文化等都在发生变化。农业贫穷,生活贫瘠的状态下,需要相互依赖才能生存,这也造就了关系中的依赖模式。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依赖孩子,兄弟姐妹之间相互依赖,延伸到朋友之间等等。而随着人的生存利益得到满足,就会更考虑到自我的价值问题,这时候,有些人就有脱离依赖去自我实现的需要,被依赖就会成为他的负担。

 

很多关系就开始出现越来越不对等,这样的不对等首先表现在婚姻关系中。婚姻是两个相对平等的个体,相互满足对方,共同发展的。而一旦婚姻中一方不断强大,另一方停止不前,双方的感受自然会出现不对等和不满足感,这时候传统的“依赖文化”形成的婚姻道德和责任成为维持婚姻的基石,那这样的婚姻大体就是不幸福的了。

 

有了自我,才会有关系产生。假如“我”都不存在,那和别人的关系从何谈起呢?而有依赖愿望的人,恰恰是没有力量,没有自我的人。被依赖者想挣脱,依赖者想依赖,关系中就出现纠缠。而一旦依赖他人,你自己就没有选择的权利了。就好比是你没钱,要求别人带你去饭馆吃饭,你又要挑你自己喜欢吃的,这好象是不合理的期待。除非对方有拯救你的愿望,又或者是你只有服从,这样的关系才能维持下去。

 
我们可以依赖谁?

总体来说,让自己依赖他人,或者依赖一段关系才能得到心理安全,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期待,相反,也是让自己更恐慌更焦虑的原因。这是幼年的状态,没有把自己从被照顾中脱离出来。当你觉得没有依恋或者依赖时,可能你忽略了一个人,就是你自己。

 

众生平等,任何关系中都会有交换原则存在,当你有与别人交换的东西,那自然有人愿意和你建立关系,情感依恋也一定产生。否则,就算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会想离开你,或者充满抱怨的被你依赖。

 

人,还是靠自己。有了自己,再去和人建立相互依恋的关系。当你用“你应该怎样”去和关系中的对方讲道理时候,你已经处在恐惧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